甲年(2023年)主日福音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 每日彌撒經文


2023年9月17日-常年期第24主日-瑪18:21-35





「你要寬恕你鄰人的過錯;這樣,你祈禱的時候,你的罪惡也會得到赦免。一個人如果對別人懷怒,怎能向上主求饒呢?對同類的人沒有慈愛,怎能為自己的罪過求赦呢?」(讀經一)

「主人把這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你哀求了我,我便全部免了你所欠的債;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你一樣嗎?』於是主人大怒,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全部債務。如果你們不從心裡寬恕你們的弟兄姊妹,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福音)

本主日彌撒讀經文的主題,顯然是憐憫、寬恕及和好。 在感恩禮,進堂式「懺悔詞」的主要提醒是:請求上主的憐憫及寬恕。而領聖體之前,在天主經裏,我們祈求天父:「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摘自神輔禮儀研究中心


面對天主每個人都是罪人,人人在天主前都是負債者,天主卻毫無條件地寬赦了我們,但是天主並不需要我們的回報,因為人根本無法還報白白領受的恩寵。天主對人唯一的期待是,大家能夠彼此從「心」裏互相寬恕(瑪十八35),就如天主曾寬恕了我們一樣人。這樣的思想,其實早就包含在耶穌教的祈禱文「天主經」之中了(瑪六12)。……>more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 林思川神父- (catholic.org.tw)


測試我們的「度量」的,不單看寬恕多少次,更看寬恕得徹底不徹底。我們常聽人說:「我寬恕了,只是不能忘懷」。或者我們自己也可能這麼說。當我們說:「我只是不願又一次被傷害」時,其實我們的意思是:我要從此改變與這人的關係,我再也無法一如既往地對待他!這「寬恕了但不能忘記」的態度不是主耶穌的教導,而主耶穌實踐了他自己的教導。……> more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 曾慶導神父- (catholic.org.tw)


綜觀天主的救恩盟約,從始至終無非就是天主的慈悲史實。然而,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置身在寬恕的動態範圍之外,以相反天主與我們交往的方式對待他人、對待得罪我們的人,我們真的很難訴求天主的慈悲,更難忠於這慈悲。耶穌之前已經對我們說過:「你們若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免你們的;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父也必不寬免你們的」(瑪六14-15)。現在,祂作出總結說:「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瑪十八35)。在這結論中,耶穌轉而教導我們天國和天國的實現。祂不再要求我們寬恕七十個七次,卻更進一步要求我們從心裡寬恕,並且要我們在天父的愛護下,彼此以弟兄相待,真心用心恭敬天主,不只是在口頭上親近祂,嘴唇上尊崇祂(參閱:依廿九13;瑪十五8-9)……>more 養成寬恕的自然習慣 – 張德福神父-每日頭條 (kknews.cc)



寬恕 – 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 (hkcccl.org.hk)

Microsoft Word – 愛的喜樂 (catholic.org.tw)



2023年9月10日-常年期第23主日-瑪18:15-20


Today’s Gospel is illustrated in art by early-20th-century Irish-born painter, J. Doyle Penrose (1864-1932). “The Presence in the Midst” was painted in 1916. It depicts Christ’s spiritual appearance amid a group of Quakers during a Friends’ Meeting, their equivalent of a worship service.


金載原神父講道:最小的教會是二、三個人聚在一起,我們的家庭就是最小的教會;如果有不對的事,應先單獨規勸,若不行,則弟兄姊妹一起、再來是教會,聽從規勸就是教會弟兄,否則變成教外人、斷絕了關係。讀經二,有關係的人就難免會有衝突,但有了愛就沒有虧欠。’我們也默想:人之間的關係,該如何面對


‘Where Two or Three Are Gathered, I Am in Their Midst’|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教宗三鐘經:說人閒話是一種瘟疫,因為它會帶來分裂、痛苦和憤怒,永遠無法幫助人改善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 – 曾慶導神父(catholic.org.tw)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 林思川神父 (catholic.org.tw)



2023年9月3日-常年期第22主日-瑪16:21-28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8/15課程(瑪十六21-28)


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在瑪竇福音中,伯鐸似乎一直在天主的召叫和人性的軟弱之間掙扎(參閱瑪十四 28- 31)。
今天福音中的伯多祿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因為他聽到主耶穌預言受苦之後,馬上就認定苦難和死亡是壞事,不該臨到主耶穌身上,更不懂十字架是愛的奧跡。

撒旦誘人放棄自己的十字架
魔鬼三次誘惑耶穌的居心,就是要提醒耶穌祂是天主子默西亞,祂有大能,可以不必受苦,不要十字架,因為耶穌走往十字架之日,正是撒殫被征服的時刻!
今天撒旦就利用伯多祿「以人的觀念看痛苦」的弱點,藉伯多祿的口說:「這事絕不可臨到祢身上!」
 
思考天主的事,而不是人的事
基督徒的默西亞和猶太人傳統所期待的默西亞不同,他「必須」走向苦難和死亡,是「上主受苦僕人的形象」。
基督宗教以外的宗教自有一套解脫痛苦的教義,基督宗教卻相反,神降生成人,為的正是受苦,且比任何人受更多苦!
 
如果我們感到背十字架是很困難的,並不是只有我們這麼認為。主耶穌自己就多少次不想喝那「苦杯」!
 棄絕自己、揹起十字架,這條路是難以接受的。但是,誰若不了解、不接受這條道路,就沒有體會「天主的事」。

基督宗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宗教,挑戰我們真正去愛。
(讀經一)耶勒米亞先知宣講真理遭受嘲笑和迫害,仍不退縮,他說:「假使我說:『我不再想念祂,不再以祂的名發言』,在我心中就像有烈火在焚燒,封閉在我的骨髓裡。」
這種愛是德勒撒姆姆所說的”愛要愛到痛”,讓天主”興盛”,讓自己”衰微”。
 
我們不能只背十字架而不跟隨耶穌,那會苦不堪言,陷於絕望;,我們也不能跟隨耶穌卻不背十字架,那是假基督徒,有名無實。
 耶穌給我們的教導是:「幸福來自接受痛苦,喜樂來自接受哀傷,生命來自接受死亡。」而且唯一的動機是「為了我的緣故」,
就是為了基督的緣故,痛苦和死亡都變得可以接受,痛苦會被提升,十字架會變成生命樹!

不可與這世界同化,而要與天主的愛同化
「人縱然 賺得了全世界,却賠上了自己的靈魂,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作為代價換回自己的靈魂呢?」
(讀經二)保祿:「你們不可與這世界同化,但要以更新的心思意念變化自己,為使你們能辨別什麼是天主的旨意,就是辨別什麼是美善的事,什麼是悅樂天主的事,什麼是完美無缺的事。」
 
耶穌一生的經歷給我們指出,人的救援以及世界的救援就在於祂所走的十字架的道路,這條道路也成為日後基督徒宣講的核心訊息(參閱:格前一 1-25)

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
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是基督,而基督的中心點是祂的死亡及復活,為了給我們派遣聖神。
「縱使我應走過陰森的幽谷,我不怕兇險,因你與我同住。」(聖詠23-4)

(以上內容綜整自:曾慶導神父林思川神父張德福神父、任安道神父)



沒有一種人生哲學、人類學、心理學,尤其是靈修學可以不去面對兩個嚇人的主題──痛苦及死亡──而可偽裝作為一門成熟的學問。苦痛與死亡是真實的,正扯咬着我們的心靈。基督信仰正視這現實。因為這奧跡的核心正正是我們信仰中面對的逾越奧跡,苦難、死亡及復活。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是基督,而基督的中心點是祂的死亡及復活,為了給我們派遣聖神。那麼,這逾越奧跡的意思是什麼?跟我們的生命有什麼關連?……>more 第六週 - 耶穌的苦難 – 《生命恩泉》天主教資料庫 (fll.cc)


教宗表明:「在這兩個誘惑中,第一個是沒有十字架的基督,只把將基督看成一位精神上的導師,他平安地帶你前行。沒有十字架的基督不是上主,頂多是個導師。這是其中的一個誘惑。當然,耶穌是善師,但是祂沒有十字架。是誰用這樣的圖像來迷惑你們呢?聖保祿對呈現這個沒有十字架的耶穌基督感到非常憤怒。另一個誘惑是沒有基督的十字架,這種誘惑只有痛苦,罪惡重重,沒有希望。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自虐狂。這種只有十字架而沒有基督的誘惑不能懷有希望。沒有基督的十字架將是一個悲劇的奧跡,外邦人的悲劇。」……>more 教宗:只有默觀十字架,才能在愛的奧跡中前行 | 鹽+光傳媒 (slmedia.org)


Divine and Human Thinking | friarmusings

Our Cross, and the Cross of Christ / OrthoChristian.Com



2023年8月27日-常年期第21主日-瑪16:13-20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8/8課程(瑪十六13-20)

林思川神父講道-ccreadbible.net/bona/2023homily/20230827.mp3 – 教會七件聖事就是耶穌給我們天國的鑰匙,但守好聖事不只是外在行為、行禮如儀,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


教宗建議我們每個人今天也向自己提出耶穌提出的這同一問題:“你們說,我是誰?”因此,要捫心自問,對我來說,耶穌是誰?祂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一個參照點?”教宗最後建議信眾做“良心省察”以尋求答案。他說,“耶穌真的生活在我的生命中嗎?我要自問:耶穌與我生活在一起嗎?祂是我的上主嗎?在艱困時刻我信賴祂嗎?”……>more 教宗三鐘經:基督不是過去的記憶,祂活著且與我們同行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Pope Francis: ‘Look to Jesus Always’|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You Are the Christ, the Son of the Living God’|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21主日-曾慶導神父 (catholic.org.tw)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21主日-林思川神父 (catholic.org.tw)


25 Reasons Peter Was NOT The First Pope! (REBUTTED) | Catholic Answers



2023年8月20日-常年期第20主日-瑪15:21-28


基督救恩的普世性(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5章第21到28節。如果我們仔細研讀,不難認出,它的主題是基督救恩的普世性。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6章第1以及6到7節;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第11章第13到15,以及第29到32節。兩篇讀經也都涉及基督救恩的普世性。

  在解釋本主日彌撒福音之前,我們要先記住這點:聖瑪竇福音的原始讀者是從猶太教歸化的基督信徒。在他們的心目中,以色列是天主的選民,這種信念是根深蒂固的,任何與這信念相反的道理,他們都很難接受。為此,聖瑪竇在撰寫本主日彌撒中所誦讀的這段福音時,在構思措辭上,曾熬費一番苦心。他不但援引耶穌的話,說:「我被派遣來,只是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而且又稱那客納罕婦女為狗,稱以色列人為兒女。他寫道:「不宜把兒女的餅扔給小狗。」這當然能使他博得猶太讀者們的歡心了。但是我們不能小看聖瑪竇的寫作手法。他知道用這表面上十分蔑視人的名詞稱呼那婦人,實質上卻是用它來突出那外邦女子謙虛而誠實的信德。「主!不錯,但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的碎渣兒!」「女人,你的信德真大!」對那位婦人來說,還有什麼比耶穌口中的這句話,更大的稱讚呢?

  這樣,本主日彌撒的福音藉著記述一位外邦女子向耶穌祈求為她女兒驅魔的個案,宣講了基督救恩普世性的道理。……>more梵諦岡廣播電台聖道禮儀 (radiovaticana.va)

  


林思川神父【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8/1課程(瑪十五21~十六12)
Humility + Faith = Mercy

20230809林思川神父平日福音講道( 戶籍紀 十三 1-2, 25-十四 1, 26-29, 34-35,聖瑪竇福音 十五 21-28) ccreadbible.net/bona/2023homily/20230809.mp3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第20主日-曾慶導神父講道- 一切都是恩賜(catholic.org.tw)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第20主日-林思川神父講道 – 信德成就一切 (catholic.org.tw)


20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The Canaanite Woman|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Great Is Your Faith’: Tenacity in Prayer|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A Canaanite Mother’s Great Faith – The Roman Catholic Diocese of Phoenix (dphx.org)

Gospel and Word of the Day – 20 August 2023 – Vatican News



2023年8月13日-常年期第19主日-聖母蒙召升天-路1:39-56
https://nanthony.catholic.org.tw/index.php/2023/08/13/assumption-of-the-blessed-virgin-mary/



2023年8月6日-常年期第18主日-耶穌顯聖容慶日-瑪17:1-9

教宗主持世青節閉幕彌撒:你們不要害怕,要成為今日的光

教宗方濟各主持世青節閉幕禮,150萬青年參加。教宗對他們說:教會和世界需要你們如同大地需要雨水。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8月6日主日上午在里斯本特茹公園主持第37屆世青節閉幕彌撒,前一晚的守夜禮也是在這裡舉行。教宗向青年們表示,“你們不要害怕”,因為青年有如滋潤乾涸土地的甘雨,在今日許多黑暗的角落中,他們又是世界的當下和未來。

教宗乘座車抵達會場時,青年們蜂擁而至,穿過五顏六色的帳篷、睡袋、背包、鋪墊,用力揮舞著手中的旗幟歡迎教宗。這個場面提醒人們,教宗再次與他們分享世青節的另一個高峰時刻。700位主教和至少1萬名司鐸與教宗共祭。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將這次里斯本世青節的經驗和遺產濃縮成3個動詞:發光、聽從、不要害怕。本主日慶祝耶穌顯聖容瞻禮,在《福音》的章節中提示人們應看到的正確圖像。門徒們在大博爾山上被強光所籠罩(參閱:瑪十七1-9),教宗解釋,這“光的沐浴”將使他們在“苦難的夜晚”得到堅強。

“朋友們,親愛的青年們,今天我們也需要些許光,一道閃亮的光,讓它成為希望,好能面對生活中如此多的黑暗、如此多的日常挫敗,以耶穌復活的光來面對它們。”

在前一晚守夜禮的許多掌聲和一波又一波的熱情澎湃的場面過後,現在則是靜心聆聽的時刻了。教宗指出,“當我們在鎂光燈下展現完美的形象時”,我們就不能成為光,但“當我們接納耶穌、學會像祂那樣去愛時,我們就綻放光芒”。如果雙眼能看到這光,雙耳就必須學習“聽從耶穌”。

“全部秘訣便在於此。聆聽耶穌對你說什麼。‘我不知道祂對我說什麼。’‘請翻開《福音》書,閱讀耶穌的話語,以及祂在你心中說的話’(……)聽從耶穌,因為即使我們懷著善意,開始也會走上看似愛的行程,但終究卻是偽裝成愛的自私。你們要當心偽裝成愛的自私。”

第三個動詞是“不要害怕”,教宗提醒,耶穌用這句話撫慰在大博爾山上的3位門徒,他們因看到耶穌變了容貌,並聽到從天上傳來的聲音而驚恐。教宗指著眼前的情況說,在世青節的“光榮”之後,“悲觀主義”也有可能突然而至。在此,教宗用耶穌的話向眼前這些掌握世界未來的人說:

“你們想改變世界,願意為正義與和平而奮鬥;年輕人,你們在生命中投下承諾和幻想,但你們覺得這還不夠;年輕人,教會和世界需要你們如同大地需要雨水;年輕人,你們是當下和未來;是的,耶穌今天正是對你們年輕人說:‘你們不要害怕!’‘你們不要害怕!’”

鏈接網址:教宗主持世青節閉幕彌撒:你們不要害怕,要成為今日的光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拉斐爾最後的畫作《耶穌顯聖容》


拉斐爾最後的畫作《耶穌顯聖容》

普世教會每年8月6日慶祝耶穌顯聖容瞻禮,這個節日也透過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畫家拉斐爾的最後傑作,向世世代代的人傳遞著基督信仰的訊息。這幅畫作收藏在梵蒂岡博物館内的美術館。

(梵蒂岡新聞網)基督的面容在猶如太陽的强光照耀下而改變:這也許是拉斐爾最後描繪的基督的面容,這位畫家因瘧疾熱於1520年4月6日英年早逝,年僅37歲。

《耶穌顯聖容》這幅畫陳列在梵蒂岡博物館内美術館第八室,畫中基督那充滿生命力的强烈目光吸引了每一位停留在畫作前的遊人。正是這目光陪伴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畫家在世生命的最後時刻。事實上,在拉斐爾離世時這幅畫就擺他的床旁邊。瓦薩里(Giorgio Vasari)提到,這幅具有生命力的畫作與失去生命的軀體形成强烈對比,令人“悲痛欲絕”。

正是這位藝術家稱讚《耶穌顯聖容》是拉斐爾的許多畫作中,“最優秀、最美及最神聖”的創作。這幅畫是當時的主教儒略·德·美第奇(Giulio de Medici)樞機於1516年為納博訥(Narbonne)的聖猶斯多(San Giusto)主教座堂訂購,這位樞機就是日後的克萊孟七世教宗。

在這幅將人物放在兩個舞台上的戲劇性作品中,拉斐爾把聖史馬爾谷、瑪竇和路加相繼敘述的基督在世生活的兩個事件聯繫在一起:上方是耶穌在大博爾山顯聖容,下方則是治好附魔的孩子。畫中誇張的手勢和互動的表情,以及借助多個光源更加渲染了强烈的感情參與。

在上方,在有濃有淡的白色、藍色、灰色和黃色交替的天空上,基督從他的面容和白色長袍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兩旁是與祂談話的厄里亞和梅瑟,伯多祿方才還請求搭三個帳棚,請他們留在山上,現在卻與臉面朝地的雅各伯和若望被雲彩遮蔽,聽見從天上傳來的聲音而震動:“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祂!”

左側的兩個人物在觀望這個場面,他們也許是納博訥城的主保聖猶斯多和聖巴斯督(Pastore),教會在8月6日耶穌顯聖容瞻禮日同時也紀念他們;另一個解釋,說他們是西斯篤二世的兩位執事,阿加佩圖(Agapito)和費利切(Felice),他們在同一天殉道。

朦朧的光線將耶穌顯聖容的隆重場面與下方 “治癒附魔孩子”那不安、陰暗的現實區分開來。山脚下的門徒們和渾身肌肉緊綳的附魔孩子的家人分成兩個對陣,一方激烈地打著手勢,另一方則顯露出吃驚的面目表情。

多少世紀以來,人們都認為上下兩個場面出自不同的畫筆,上方是拉斐爾的,下方則是儒略·羅馬諾(Giulio Romano)所作。不過,後來的多數學者都一致同意整幅畫都出自拉斐爾的手,但這仍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鏈接網址:拉斐爾最後的畫作《耶穌顯聖容》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cn)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8/15課程(瑪十六21-28)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8/22課程(瑪十七1-27)

摘錄任安道神父甲年四旬期第二主日講道
那麼,耶穌有怎樣的儀容?他顯示的光榮到底意味著什麼?耶穌既然說他的容貌就是父的容貌,我們便可從舊約裡看父的容貌是怎樣的。天主在舊約中曾分別顯示給梅瑟和厄里亞。在西乃山上,梅瑟祈求天主把他的榮耀顯示給他,天主回答說:「當我在你前呼喊『雅威』名號時,我要使我的一切美善在你面前經過。」(出卅三 19)當天主經過梅瑟時,他自己呼喊說:「雅威、雅威是慈悲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和忠誠」(出卅四 6)。慈悲、寬仁和忠誠,這些就是天主的「一切美善」。在新約裡,聖史若望據此用一個字來形天主:愛。
厄里亞先知也在曷勒布山上經歷過天主的顯現,那是一種更為內在性的顯現:天主不在暴風中,也不在地震中,更不在烈火中,而是在「輕微細弱的風中」(列上十九 12)。這表明天主是溫和的。耶穌在三年之久顯示給門徒們的面貌,也無非是仁慈溫和,就像耶穌親口說的:「我是良善心謙的。」(瑪十-29)而最能夠體現天主慈悲與溫和的容貌,是耶穌因著苦難和創傷而改變的容貌:「至於我,成了微蟲,已無人形。But I am a worm, not a man,」(詠廿二 7)按照神學家巴爾塔薩(VonBalthasar 的理解,這才是真正彰顯天主光榮的容貌,因為是對無限大愛的見證!
但門徒理解不了這個事實,不願意接受一位受苦的默西亞,也不敢想像全能的天主可以像軟弱的羔羊一様任人宰殺。然而,人所體會的,與天主如此不同。耶穌的受難和被釘顯示出,真正的能力不在於強勢的表現,而在於為了愛變得軟弱,甚至捨棄生命的勇敢和力量,那是愛的大能。我們應該跟隨的,就是這樣的耶穌:我們應該瞻仰的,是他為愛而失去俊美的容貌。因為正是在這樣的耶穌身上,我們才能與愛的天主相遇:也是透過如此的容貌,我們才能看到天主的真光。


有關耶穌顯聖容的記載,只見於對觀福音(瑪17:1-8;谷9:2-8;路9:28-36)。伯多祿後書1:16-18則稍提即過,記載不詳。若望福音關於耶穌生平的這件重大輝煌的事蹟,卻隻字未提,……耶穌在大博爾山上顯示聖容,與舊約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與耶穌交談的梅瑟同厄里亞,就是舊約時代的兩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梅瑟代表法律,厄里亞代表先知。二者的主要目的在於證明及指出舊約關於默西亞的一切記載,都在耶穌身上證實應驗了。二人都曾在不同的山上見過上主的光榮:梅瑟在西乃山(出24:15),厄里亞在曷勒布山(列上19:8)。其次,聲音是由雲層中發出,而雲彩在舊約上與上主的顯現,不能分離,換言之,雲彩乃天主發顯或臨在的標誌(出24:5-18;詠97:2)。在新約中,除了在本條所討論的顯聖容外,尚有雲彩將升天的耶穌遮住(宗1:9),將來耶穌仍要乘雲降來的記載(默1:7)。路9:31獨自記載了耶穌與梅瑟和厄里亞談話的內容:「談論耶穌的去世:原意是(出谷)」。這裡的去世並不是單純的指耶穌的死亡,而是指一切與耶穌死亡有關的事蹟──苦難、聖死、復活、升天。這一切可說是耶穌拯救人類脫離罪惡與死亡的新「出谷」,猶如從前天主在舊「出谷」中,拯救了以色列人民出離為奴之地──埃及。……more耶穌顯聖容(Transfiguration of Christ) | 董思高聖經中心 (dsbiblecentre.org)


耶穌顯聖容的慶節,源自於東方教會。按照古代的傳統,本慶節是在「光榮十字聖架」的前四十天,亦即8月6日舉行。大約到了第九、十世紀,西方教會也開始慶祝本慶節,但日期並不一致。直到1570年,碧岳五世彌撒經書出版之後,西方教會定於8月6日,慶祝耶穌顯聖容慶節。

  本慶節的福音,與四旬期第二主日相同,分別按照甲、乙、丙年,恭讀瑪竇、馬爾谷和路加福音中,耶穌顯聖容的敘述。三部對觀福音都記述,顯聖容是發生在耶穌首次預言苦難之後,這具有特殊的意義:天父使門徒們預先見到基督天主性的光榮,是為讓他們鼓起勇氣和信心跟隨祂……>more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耶穌顯聖容慶日 (catholic.org.tw)


伯多祿這位有許多創意的宗徒於是開口向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裡張搭三個帳篷: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伯多祿常願意自己對他人有用,他建議為耶穌、梅瑟和厄里亞搭帳篷,好使他們三位常在一起,並與在世上的我們常相左右。

但是,這樣的恩典並不能常留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恩典都是些特殊的恩典,雖然啟示了我們的一生,我們卻不能一生都活在這樣的恩典中。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聖母瑪利亞的領報。福音在結束對這件事的記述時這樣說:「天使便離開她去了。」(路1,38)因此,天使向瑪利亞預報是一個非凡卻不長久的恩典。天主賞賜這恩典為了光照人,而不是為了將人置入一個天堂的境況中。我們應該懷著信德,在特殊恩典的幫助下來度日常的生活,不要奢望不斷地擁有這些特殊的恩典。……>more梵諦岡廣播電台-主日讀經 (radiovaticana.va)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Lord – Young Catholics (young-catholics.com)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Jesus’ Transfiguration|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The painting emphasizes an offset of action between the ascending sway of Christ as against the descending collapse of the apostles. In Christian art, these three apostles connote the three primary Christian virtues. Peter signifies faith through his shielded eyes, the raised arm of James indicates hope while the red robes of John personify charity. >moreTHE CALL OF THE MOUNT: ‘The Transfiguration’ by Titian (pottypadre.com)


2023年7月30日-常年期第17主日-瑪13:44-52

好像門徒和保祿一樣,門徒捨棄了一切來跟隨耶穌(4:18-22; 19:27-30),保祿則「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斐 3:8)。他們不像那富少年「憂悶的走了」,因為他不能忍受捨掉自己的財富(19:16-26)。

「凡以前對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耶穌基督為至寶;為了祂,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斐三 7-8)



Left: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The Parable of the Buried Treasure,” ca. 1860. Right: Andrey Nikolaevich Mironov, “The Parable of the Merchant and the Pearl,” 2020. (photo: Public Domain /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尋找、找到、購買:這是7月30日主日福音的比喻中主人公商人的三個行動:他去尋找珍貴的珍珠,發現珍珠價值不菲,就賣掉所有財產,買下了珍珠(參閱瑪十三44-52)。教宗方濟各在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念《三鐘經》前,講解了這個福音的內容。他指出,那勇敢商人的探求“是邀請我們不要把自己封閉在陳規中”,不要滿足於平庸,而要辛勤“耕耘美好的理想,探求天主的新奇”。天主“不是一再重複”的天主,而祂“總是帶來新穎”、“聖神的新穎”,以及“使生命的現實煥然一新”。……>more教宗三鐘經:與天主和他人相遇,生命就會煥然一新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主耶稣的時代,常有人在田地裡發現已過世的前人埋下的寶藏,羅馬人的法律(據說猶太人可能也有這法律容許發現寶藏的人將它歸為己有,但有一條件,就是必須是那塊田地的主人才能擁有寶藏。今天比喻中的那個人就是按著這法律規定去買下那塊田,可是沒有告訴田地主人真正購買的原因。主耶穌沒有評斷這個行為是否道德,他只是要藉這比喻說明我們追求天國這寶藏也該像那人一樣熱切執著:不惜放棄其他一切 「財產」,只為得到天國永生,也就是像第二個比喻的商人一樣,為得到那顆珍珠而變賣所有的一切。……>more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曾慶導神父 (catholic.org.tw)


雖然對當時的聽眾而言,耶穌的比喻原本不需要解釋;但是對初期教會以及日後在歷史中發展的信仰團體而言,如何「正確地」運用和解釋比喻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日後一切基督徒「經師」們的重要工作。

 在教會內擁有宣講職務的人,必須盡可能地認識有關天國的教導,並且能把所認識的教導實踐於生活中。他們就好像是「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裏,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這個順序相當引人注意:基督的福音必須不斷地被「重新」宣講,使之能對各時代具體的生活實況產生新的生命力;但是,耶穌所帶來的「舊的」救恩訊息,則永遠長存。……>more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林思川神父 (catholic.org.tw)


寶貝的比喻和珍珠的比喻,二者都是有關發現、喜樂與行動的比喻。比喻中的商人積極地尋找珍珠,而另一人則不過絆倒在田裡的寶貝上。然而,他們二人都承認所發現的東西具有莫大的價值,所以賣掉了自己的一切,好能買到那東西。兩個比喻都沒有暗示犧牲,或者放棄珍貴的東西,或者作出很難的決定。即使賣掉一切都不是悲哀的,因為他們為所發現的喜樂和擁有這寶貝的前景而震撼。他們好像門徒和保祿一樣;門徒捨棄了一切來跟隨耶穌(4:18-22; 19:27-30),保祿則「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斐3:8)。他們不像那富少年「憂悶的走了」,因為他不能忍受捨掉自己的財富(19:16-26)。……>more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 董思高聖經中心 (dsbiblecentre.org)

Buried Treasure and the Pearl of Great Price|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2023年7月23日-常年期第16主日-瑪13:24-43/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


教宗彌撒:祖父母與青年在豐富交流中一起成長

教宗方濟各在第三屆世界祖父母和長者日上午主持彌撒,稱代際交流是學習生命之美、增進教會生活的好方法。

(梵蒂岡新聞網)普世教會於7月23日主日慶祝第三屆世界祖父母和長者日,主題是「祂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路一50)。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參禮信友超過8000人。教宗在講道中省思了當天福音的三個比喻,指出其共同點是「一起成長」。

麥子和莠子一起長

當天福音的第一個比喻是麥子和莠子長在同一塊田裡(參閱:瑪十三24-30),這提醒基督徒要腳踏實地展望生活。教宗解釋道:「在人類歷史中,正如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那樣,夾雜著光明與陰影、愛與自私,甚至連善與惡都在某種程度上彼此交織、密不可分。」因此,腳踏實地的態度使人放下意識形態,「理解到罪惡不只來自於外界,更要與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惡作鬥爭」。

耐心信賴上主

基督徒不可「衝動、激進」地剷除惡的種子、留下善的苗子。「我們常見的一種誘惑是追求『純淨的社會』、『純淨的教會』。而在淨化的過程中,我們恐怕會失去耐性、毫不妥協,甚至對犯錯的人暴力相向。」

教宗指出,面對惡的正確態度是要有耐心。這讓我們能尊重他人,意識到「天主的化工最終必定勝過於惡」。

接受生命的奧妙

教宗接著提到,年長者有時眷戀過去,想要改正以前的過失。然而,耶穌邀請祖父母和年長者「祥和又有耐心地接受生命的奧妙,把判斷留給上主,不要遺憾又懊悔地度過餘生」。

「晚年的確是一段蒙福的時光,因為這是一段修和的時節,要溫柔凝視那已顯露的光明,即使存在著陰影,也要信賴盼望天主播下的好麥子必將勝過於魔鬼要使我們心煩意亂的莠子」。

通過豐富交流來建設友愛社會

當天福音的第二個比喻是天國在人類歷史中有如一粒渺小的芥子。成長茁壯、日漸老去,相似於芥子長成大樹,讓他人得以乘涼。

教宗表示,祖父母為兒孫提供一個學習家庭溫暖、溫柔呵護的地方。「在這豐富的交流中,我們能學習到生命之美,建設友愛的社會,並在教會中促進彼此相遇,聖神所啟發的傳統與新穎得以對話」。

信仰傳承

第三個比喻是以天國的酵母揉和麵團。教宗強調,這「揉和」的動作意味著邀請代際交流。因此,我們必須克服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避免老人遭到邊緣化、被遺棄、孤獨終老。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邀請青年與長者分享恩典、一起成長、互相聆聽、彼此交談、互相扶持。

彌撒禮成時,五名年長者把世青節十字架交予五名青年。後者即將啟程前往里斯本,參加將於8月1日至6日在葡萄牙舉行的世青節。

鏈接網址:教宗彌撒:祖父母與青年在豐富交流中一起成長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在希伯來語中,莠子和撒旦源自同一個詞根,有分裂的意思。教宗說,魔鬼“始終想分裂人,分裂家庭、國家和民族”。魔鬼是個“狡猾”的敵人,它“在善中撒播惡”,讓“我們人類無法明確分辨善惡”。 但是,天主最終將分辨善惡。祂給予必要的時間,與我們的做法相反,“有時候,我們會急速作出判斷和分級,將善放在這邊,惡放在那邊”。

教宗繼續說:“然而,天主懂得等待。祂在每個人生命的‘田地’裡耐心而仁慈地觀察:祂比我們更能看清污穢與邪惡,但祂也會看到善良的麥芽,並充滿信心地等待它們成長。天主是耐心的,懂得等待。這太美好了:我們的天主是一位耐心的父親,祂始終等待我們,如此真誠地等待我們,為的是迎接我們,寬恕我們!只要我們去尋求祂,祂總會寬恕我們。

因此,比喻中家主的態度是希望的態度,這種希望基於他確信惡沒有最初也沒有最後的決定權。教宗說:“多虧天主充滿耐心的希望,那些莠子、也就是那些犯了許多罪的心靈,最終也能變成好種子。但是要注意:福音中的耐心並不是對惡不置可否;我們不可以混淆善惡!面對現世存在的莠子,上主的門徒受召效法天主的耐心,以善終必得勝,也就是以絕對信賴天主的信念來滋養我們的希望”。 >more教宗方濟各主持三鐘經祈禱:善待他人得善報 (hcd.org.tw)


分辨

分辨是祈禱與行動的相會點,我們愈認識上主,就愈容易『閱讀祂的臉』,覺察到祂希望我們去做什麼。」作者首先探索了新舊約中先知、洗者若翰、保祿及耶穌的言行,以闡釋「分辨」的意義,並進一步介紹分辨的先決條件、分辨者心靈的本質要素等。接著,他援引依納爵的神操分辨,詳細探討關於神枯與神慰的種種分辨規則,從中分析善神與惡神不同的工作方式,以利靈修生活的初學者和成熟的投身者,在各種生命情境中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後,作者揭露了各種「莠子」的面貌和其神聖價值,並帶領讀者邁向成熟的麥田——「分辨愛的習慣」,使靈魂進入真正的精神自由與平安。 >more博客來-麥子中的莠子 — 分辨:祈禱與行動的會晤 (books.com.tw)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16主日)- 喜樂「交帳」的一天-曾慶導神父(catholic.org.tw)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16主日)- 莠子的比喻 -林思川神父(atholic.org.tw)

16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The Parable of the Wheat and Tares|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2023年7月16日-常年期第15主日-瑪13:1-23


甲年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我屬於哪一種田地?

依五五10-11;羅八18-23;瑪十三1-23
曾慶導神父 著

默想:

  今天主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用種子來比喻天主的話,天主的恩寵。這故事我們聽過很多次了,但隔一段時間我們還是可以再聽一次,反省檢討一下;就好像我們雖然已經做過身體檢查了,但隔一段時間還要再複檢。所以,今天我們要檢查自己是主耶穌說的各種土壤中的哪一種,看自己如何接受天主的話。這至關重要,因為「天主的話就是神,就是生命」(若六 63)

  種子落在路上,「路上」代表的是封閉自己的心、不向天主開放、驕傲自滿的人。現代最常見的就是沒有「罪惡感」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都很好,一點「罪」都沒有,因此無須天主,無須救恩。然而我們記得,主耶穌在「主禱文」中要我們祈求罪赦,就是提醒我們,我們每天都可能會犯罪,再來,是代表那些自以為了不起所謂的「知識分子」,就如耶穌批判的那些精通法律文字,卻罔顧法律精神的經師一樣,他們的一點知識使他們傲慢自大,此外,也是指那些生活方式不符合福音精神的人,他們寧願生活在黑暗中,他們怕真理之言責備他們的良心,所以掩著耳朵不要聽到真理。

  種子落在只有淺薄土壤的石頭上:淺薄的土壤代表信德沒有深度,沒有真正明白天主的道理,很容易被一些新潮的學說「主義」吸引,今天不少基督徒因為沒有真正認識並珍惜自己的信仰和傳統的靈修,一聽到新奇的東西耳朵就發癢,離棄 了「昔在、今在、永在」的至寶基督,而追逐朝榮夕枯的新學說、新潮流(如New Age之類),極為可惜。

  種子落在荊棘裡:荊棘代表世俗和財富的迷惑,忙碌追求現世的生活而忘掉人生的終極目標,以致不可缺少的祈禱生活、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時間,都被世俗的各種「優先」擠掉 了。或者,熱心的基督徒忙於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只有「行 動」沒有「默觀」,靈性生命很快就像脫離葡萄樹的枝條那般枯竭,熱心也轉為冷淡了!

  好的田地,當然與上述的田地相反,他們接收天主的話語,與天主的恩寵合作,若出豐碩的果實。我屬於哪一種田地?

  天主的聖言就像種子,有極大的潛能,不過也像種子一樣,假如不是落到合適的心田裡,是「沒用」的。天主給了我們恩寵去結果子,但有沒有結出果子,完全取決於我們接受這些恩寵與否,以及是否願意跟這些恩寵合作。聖奧斯定說的好:「沒有天主,我們做不了什麼;沒有我們,天主什麼也不願做」(Without God, we cannot; without us, God will not)」。《默示錄》裡有一句話:「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三20)。天主也可能今天就要敲我們的心門,要進入我們的心房,但門開不開完全取決於門內的人,天主是不會像強盜一樣硬闖進去的。

  自由是人性最偉大的光輝,也是天主兒女的光榮(讀經二)。天主下命令,雨和雪就得從天降下,做天主要它們做的事(讀經一)。但全能的天主卻有一樣事情無能去做,就是無法「命令」我們去接受祂的愛,也無法「命令」我們去愛祂。天主因著愛給了人自由,的確是個冒險,萬一人對天主說 「NO」怎麼辦?天主是會心痛的。難怪真正的愛是會痛的。但如果我們善用自由,我們將結出果實,這果實就是「和天主在一起」。在天堂裡,天主將滿足我們人對愛的所有渴望。

  與天主在一起,在愛中共融,這就是「救援」,或叫「天堂的福樂」,也就是天主創造人的最終目的。

網路鏈結: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15主日-曾慶導神父 (catholic.org.tw)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撒種的比喻

林思川神父

瑪竇福音中的比喻

 瑪竇福音第十三章含有七個有關「天國」的比喻,全部內容被連續安排在常年期第十五、十六、十七主日中誦讀。福音作者刻意避免使用「教導」、而採用「講述」這個字,說明耶穌的比喻是一種「啟示」,而非「教導」。在耶穌的話中,天國成為可以被認識和接受的「實體」,激發聽眾接受,在聽眾之內成長;換句話說,「天國本身」變成一種「語言的事件」。

 福音作者並未單調地一個接著一個地敘述這些比喻;他在第一個比喻之後插入了一個相當長的反省,並且按聽眾的身份將比喻分為二部分:第一部份是耶穌公開地在群眾前(1-35),第二部份則只在門徒團體中(36-53)講述。廣大的群眾代表不信者,對他們而言,比喻成為一種人無法明白的奧秘語言,自然也不會相信;對門徒所象徵的教會團體而言,比喻是一種啟示的語言,傳達只有信徒能夠瞭解的內涵。

 本主日的福音是著名的「撒種」的比喻,內容分為三段:比喻本身(3-9),耶穌說明比喻的用意(10-17),和比喻的解釋(18-23);這三段內容也顯示出這個比喻在初期教會中發展的三個階段。

撒種的比喻(3-9)

 類似這樣簡短的比喻,應該可以回溯到歷史中的耶穌口中,其意義應該在宣講天國的框架下來了解:比喻的重點並不在於「撒種者」或不同的「地形」,而是在於代表天國的「種子」。耶穌在宣講天國的過程中,也許會遭遇到挫折,因為人們沒有從他的話中查覺天國的臨在。撒種的比喻先對「失敗」做了相當詳細的描述,但重點則是最後的豐碩成果。耶穌有關天國的宣講,就有如撒下的種子是有效力的,因為天主一直在工作,不論有多少困難阻撓,天主的國都必要實現。

有耳的,聽吧!

 比喻表達出天國的兩個特徵:一方面天國的來臨是天主的許諾和作為;另一方面,天國並不強迫人接受,因此比喻以「有耳的,聽吧!」做為結束,這是一個呼叫,邀請大家相信、接納福音喜訊。

為什麼講「比喻」?

 耶穌對群眾講完比喻後,轉而向門徒們解釋他為什麼說比喻(10-17),由其內容可以判斷,這些話是針對不相信的猶太人而說的。這段經文反映出初期教會在復活事件之後,便開始把比喻應用於不同的具體情況中。在猶太文化中,比喻的目的原本在於借用一些圖像而更有效的闡明事物的意義,這應該也是耶穌說比喻的用意;但是,初期教會卻把它用來解釋一個難以理解的事實:為什麼猶太人大多不接受耶穌的啟示。

 天國的奧妙是只給門徒們知道的,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這個聖經中常見的「被動」表達方式,說明這是天主的作為:只有相信的人才會了解,而且天主要賞賜他們更深的領悟;那些自我封閉的人,不但無法明白,而且將陷入更深的無知中。

 對瑪竇而言,凡是不屬於門徒的團體的人,便是不能明白的人。他們雖然看到、聽見、也經驗了在耶穌身上所實現的救援,但卻封閉了自己的眼和耳。這是他們自己的過錯,因此耶穌只用「比喻」對他們說話。瑪竇引用依六9-10,目的在於給予「百姓的心遲鈍」提出一個神學性的解釋。他認為猶太人民的硬心,正是應驗了先知的話;換句話說,這原是天主的計劃,使一切的理解及悔改成為不可能的事。

 和眼耳被朦蔽的猶太人相對立的,是耶穌的門徒團體。耶穌稱讚門徒們的眼和耳有福,因為他們看見並聽見「先知和義人」所期望的,也就是在耶穌所實現的救援。初期基督徒肯定,門徒們不僅了解而且相信了這一切。

撒種比喻的解釋

 既然比喻的功用在於借助共同的日常生活經驗,來說明較深奧的事理,因此比喻本來是不需要解釋的。所以學者們大多主張,18-23節中的比喻的解釋,應該是初期教會對撒種的比喻更進一步的應用。

 在這個解釋中,重點不再是「話語」(種子);它寓意式的指出撒種者代表初期教會中的宣講者,而種子的「命運」則被具體的用來描述聽眾對天國的話語不同的接受態度。整個解釋中充滿了警告及教導性的用語,「結果實」的意義不再是天國的圓滿實現,而是指基督徒的忠實信仰和良好倫理生活。這一切所反映出初期教會的福傳宣講情況,在這個時期,天國即將來臨的、緊迫的「末世思想」已經淡化,隨之而來的具體問題是,該如何在現世中好好生活,因此福傳的重點轉移為「倫理勸導」。

 初期教會把撒種的比喻應用到福傳宣講上,教會的宣講者成為比喻的講述者,其對象是則教會團體。比喻成為一個勸諭性的宣講,積極肯定並激勵基督徒善度信仰生活。

網路鏈結: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15主日-林思川神父 (catholic.org.tw)



The first reading shows that the word of God can utterly transform us and bring forth a great harvest in our life: “Just as from the heavens the rain and snow come down and do not return there until they have watered the earth …my word shall not return to me void” (Isaiah 55:10-11). God’s word has power! If we listen to God’s word authentically and attentively, it will refresh us and bring forth the fruit of transformation. God’s word can open our mind to new realities, give us hope, and teach us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of our life. Scripture itself says, “Is not my word like fire,” declares the Lord, “and like a hammer that breaks a rock in pieces?” (Jeremiah 23:29).

The Lord also alerts us to some problems that can arise in the human person. For while God’s word does not lack power, neither does it violate his respect for our freedom and call to love. Ponder, then, some issues that can cut off from or reduce the power of God’s word. >more Good to Grow: God’s Word Renews Us|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15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The Parable of the Sower and the Seed|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教宗三鐘經:要永遠不厭其煩地播種聖言的種子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3年7月9日-聖趙榮司鐸及中華殉道諸聖節-若12:20

天主教在中國傳教史-300年禮儀之爭-教難-宣聖

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簡史

    根據史書的記載,天主教信仰是在元朝,第13世紀時正式地傳入了中國。當時,義大利籍方濟會的孟高維諾主教來北京開教。不過,中國真正向天主教敞開傳教大門則是在明朝,第16世紀明神宗時代。當時,耶穌會士利瑪竇 由義大利來華傳教(1583),王朝宰相及官員如徐光啟、李之藻和楊廷筠等賢達都相繼歸依天主,大力促進了中國初期教會的發展。南明永曆皇帝的太后、皇后、同太子於1647年從瞿安德神父手中也領洗進教。一般說來,教會的傳教工作得到了鼓勵,許多國人在傳教士的宣教中都相繼入教。

三百年的禮儀之爭

  很不幸的是,明思宗崇禎十五年(1642),一位在中國傳教的道明會士,黎玉範神父,因反對中國祭祖敬孔 的禮儀,去羅馬呈遞了禁祭祖敬孔的意見書。教廷(教宗依諾森十世)於清順治二年(1645)批准了黎玉範神父的意見書,就此引發了三百年危害中華教會極深的禮儀之爭。

    清順治七年(1650),耶穌會士,衛匡國神父,奉派去羅馬遞呈爭執案意見書,說明中國祭祖敬孔禮儀是一種民間禮俗;中國人對父母長輩在生前與死後的孝敬,並不違背教會信仰。教宗亞歷山大七世因而於順治十三年(1656)批准衛匡國神父的爭執案意見書,又准許中國信友行祭祖敬孔禮。

  可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一位道明會士,閔明我神父,再去羅馬呈遞中國禮儀爭執案意見書,並於康熙十五年(1676)在歐洲出版了《中國歷史政治宗教概論》,再度掀起歐洲對中國祭祖敬孔禮儀的激烈爭論,進而造成康熙三十二年(1693)福建代牧嚴璫,出令禁止中國祭祖敬孔禮儀。

    康熙帝於是在三十九年(1700)做了如此的宣言:中國祭祖敬孔禮儀是一種民間禮俗,與宗教無關。不過,當時的教宗,格肋門十一世,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仍再次出令禁止祭祖敬孔,並於第二年 (1705),遣派教廷官員,多羅宗主教,來華宣布此禁令。康熙帝原本以上賓禮接待多羅宗主教,但當得知主教來華的目的是為禁止祭祖敬孔的禮儀時,康熙帝在氣憤中下令多羅宗主教即刻離京。

    之後,康熙帝派遣耶穌會會士龍安國、博世賢、艾若瑟、陸若瑟四位神父分為兩組,前往教廷呈遞對禮儀問題的意見書。可惜龍神父、博神父二人死於海中。艾神父與陸神父雖然去了羅馬,但是艾神父死於回國的船上,而陸神父則去了西班牙,並死於西班牙。

教難的開始

    當教宗格肋門十一世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派嘉樂主教來華重申禁令時,康熙帝用硃筆批示奏章說:「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從那時起,接二連三的教難就接踵而來。清光緒二十三年(1887)大刀會(元朝白蓮會的支派)頭目:劉士端、彭桂林、趙永吉等人,召集黨徒在山東兗州焚燒教堂、殺害德籍教士。德軍派兵艦侵入膠州沿海之地。之後,清廷須做的賠償包括租借德人膠州灣99年,並讓出膠濟鐵路的敷設權和沿鐵道礦山的開採權。此事件為中國民心蒙上羞辱,許多國人憎憤白人殖民主義的入侵。

    由大刀會改組而成的義和團 因而高唱「扶清滅洋」的口號。慈禧重臣都把毓賢和他的義和團侍衛大隊看為救國英雄。慈禧降旨仇洋,又派毓賢作山西的巡撫,任他隨意蹂躪教會,造成太原巡撫衙門,以及河北景縣朱家河的大殺戮。河北、山西等省受害的客籍傳教士和教友多達兩萬人,慘絕人寰。於是英、俄、法、德、美、日、義、奧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組成八國聯軍,進攻中國,並於次年年初訂定辛丑條約。經此浩劫,國人由仇洋而轉為恐洋。雖然教宗碧岳十二世因首任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樞機(1922~1932),與雷鳴遠神父的努力,已於1939年12月8日解除祭祖敬孔禁令,不過危害中國教會三百年的禮儀之爭,為中國歷史畫下悲慘、入骨的傷痕。今天中國大陸政府教會的三自政策:自養、自治與自傳,不難讓我們看清它的仇洋根源。

天主的善大於世人的惡

  在我們大致了解了以上灰暗的歷史背景後,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數位在國人仇教中遭受殺害的中華殉道聖人。天主是善,但人世間卻存在著大惡。不過天主的善大於世人的惡。讓我們由我們120位中華殉道聖人的血淚看見上主的榮耀,以及上主如何把這大惡轉化成良善。

128位中華聖人與真福

    教廷早在1862年及1987年將兩位在日本長崎殉道的華裔教友,鄭安道與李樂倫,宣聖為聖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又於1996年6月2日將1835年來華傳教並於1840年殉道的董文學神父列入聖品。加上在十八與二十世紀被宣聖的四位精修(並非流血)真福(和德理神父、梅慕雅神父、雅松大修女、福若瑟神父),以及一位殉道真福(杜仲賢神父),和2000年10月1日被宣聖的120位中華殉道聖人,今日我中華教會擁有123位殉道聖人、1位殉道真福,以及4位精修真福。

以上內容摘錄自:中華殉道聖人-梵諦岡廣播電台 (radiovaticana.va)




你們就逃往另一城去


林思川神父在【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5/30課程(瑪十17-十一1),影片19:00-25:00,談到基督徒對於迫害的態度。殉道並非面對迫害的首要的選擇,殉道是到中世紀才發展成的價值,基督徒面對一直會發生的迫害,不是束手就擒、引頸就戮,而是要逃,因為福音上寫「你們為了我的名字,要為眾人所惱恨;唯獨堅持到底的,纔可得救。但是,幾時人們在這城迫害你們,你們就逃往另一城去;我實在告訴你們:直到人子來到時,你們還未走完以色列的城邑」(瑪竇福音10:22-23)。




2023年7月2日-聖伯鐸及聖保祿宗徒節(常年期第13主日)-瑪16:13-19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彌撒:跟隨耶穌、宣講聖言

在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的大禮彌撒,教宗方濟各降福了授予新任教省總主教的羊毛肩帶,並省思天主子民如何蒙召跟隨耶穌和宣講福音。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於6月29日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正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降福了要授予新任教省總主教的羊毛肩帶。在彌撒講道中,教宗強調了聖伯多祿和保祿的教導,他們透過作耶穌的門徒、跟隨祂,並宣講福音,來回答人生的關鍵問題——「為我來說,耶穌是誰?」

教宗省思道,教會蒙召以同樣的方式成長,「跟隨上主,持續謙遜地尋找祂」,以及「在世界前宣講福音,使人心向天主的臨在敞開」。教宗邀請信眾將耶穌帶到各地,特別是「貧困、衰敗和排斥現象根深蒂固的地方」。

教宗稱聖伯多祿和保祿是兩位深愛上主的宗徒,是「教會信仰的兩大柱石」。教宗指出,當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的時候,伯多祿回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參閱:瑪十六15-16)教宗表明,這個答案是「一段旅途的果實」,是伯多祿跟隨上主、與祂同行、跟在祂身後一段時日的親身經歷的結果。

唯有到了此時,「伯多祿才達到靈性的成熟,使他在恩寵下如此明確地宣認信仰」。「伯多祿告訴我們,針對『為我來說耶穌是誰』的問題,光是教條式毫無瑕疵的說詞,或者一套先入為主的觀念,是不足以答覆的。不。唯有通過跟隨上主,我們才能每天認識祂;唯有藉著成為祂的門徒,聽從祂的聖言,我們才能成為祂的朋友,體驗到祂具有改變力量的愛。

為此,教宗勸勉信友們不要遲疑或找藉口,因為魔鬼慣用的伎倆是「讓我們以為一切全靠自己的能力,從而剝奪我們對天主聖寵的信心」。伯多祿對我們的叮囑則是要「擺脫一切形式的塵世安全感」,每天跟隨耶穌。只有奮力做「上主的門徒、福音的謙遜僕人」,教會才能「與所有人交談,成為我們當代人的陪伴者、親近者和希望之地」。

談到外邦人的宗徒保祿,教宗表示,對於耶穌的同一個問題,伯多祿的答覆是「跟隨」,保祿的答覆則是「宣講」。為了宣講耶穌基督,保祿宗徒翻山越嶺、遠渡重洋,走遍城市鄉間,不顧匱乏和迫害。

「我們要是回顧保祿的生平,他似乎越是宣講福音,就對耶穌的認識越深。通過向他人宣講聖言,他能更深入理解天主的奧秘。」教宗說,外邦人的宗徒教導我們,「每當我們投入福傳使命時,我們自己也在接受福音」。

隨後教宗提到,在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當天,新任教省總主教領受羊毛肩帶,那是「與羅馬教會共融的標記」。教宗期勉這些總主教說:「願你們效法伯多祿和保祿宗徒。你們要做跟隨的門徒、宣講的宗徒。你們要與全體天主子民一起把福音之美帶到各地。」

在彌撒講道的結尾,教宗向巴爾多祿茂大公宗主教派遣的代表團表達問候。教宗說:「謝謝你們的臨在!讓我們攜手前行,跟隨並宣講天主聖言,增進手足情誼。願伯多祿和保祿陪伴我們,並為我們轉禱。」

鏈接網址: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彌撒:跟隨耶穌、宣講聖言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教宗三鐘經:我們需要伯多祿和保祿這樣真實的人,而非超人

教宗在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誦念《三鐘經》前,籲請信眾效法他們的力量、慷慨和謙卑。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於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在梵蒂岡宗徒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說,今天世界不需要超人,而需要“真實的人”,就如伯多祿和保祿宗徒那樣的人。教宗談到伯多祿,耶穌在其上建立了祂的教會。伯多祿的名字“也可以說是磐石、石頭,或只是顆石子”。伯多祿宗徒在他的生命中體現了3個方面,即“磐石的力量、石頭的可靠,以及一顆石子的渺小”。

教宗說,“正是在他身上,就如在保祿和所有聖人身上一樣,顯現出了天主用祂的恩寵使我們堅強、用祂的仁愛使我們團結,用祂的慈悲寬恕我們。聖神正是藉著這真實的人性形成教會。伯多祿和保祿是真實誠摯的人,我們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真實的人”。

教宗籲請信眾從磐石、石頭和石子的層面開始進行反思,邀請信眾向自己提出重要問題:“在我們內,有對上主和福音的熱火、熱忱和熱情嗎?或者在我們內,有容易破碎的東西?其次,我們是建設教會的石頭,還是絆腳石?我們為團結合一工作嗎?我們關心他人,特別是最脆弱者嗎?最後,讓我們想想石子: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渺小嗎?尤其是在軟弱中,我們是否信靠這位藉著謙卑和真誠的人行大事的上主?”

伯多祿的一生是磐石。在很多時刻,他“堅實和穩定、率真和慷慨”,為了跟隨耶穌甚至殉道。伯多祿是石頭,為“他人提供支持”,“扶持弟兄姐妹建設教會”,是“整個團體可靠的參照點”。伯多祿也是石子,“他的渺小時而出現”,於是他“陷入恐懼”,否認耶穌,然後對此“後悔不已,淒慘地哭起來了”。伯多祿“沒有勇氣站在十字架下”。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旅途,他試圖“逃離殉道”,卻遇到了耶穌,再次找到回去就義的勇氣。教宗最後說,願“宗徒之后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效仿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力量、慷慨和謙卑”。

鏈接網址:教宗三鐘經:我們需要伯多祿和保祿這樣真實的人,而非超人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甲年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
教會的信仰

宗十二1-11;弟後四6-8,17-18;瑪十六13-19
曾慶導神父 著

默想:

  很久前在初學院,一天飯後閒談,不知道怎麼的就談到伯多祿和保祿,同座的一位神父問我說:「你比較喜歡誰,伯多祿還是保祿?」我聽了一下子啞口無言。之前,我從來沒有把他們分別來看,雖然兩人都做了對不起主耶穌的事,但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初期教會的柱石,都為了基督而流血殉道。他們的名字原來是 Simon和 Saul,後人都紀念他們是 Peter 和 Paul。現在和以前一樣,他們兩個我一樣喜歡。

  不過事後多加細想,發現他們真有非常多不同的地方:伯多祿是耶穌傳教時就跟隨祂的門徒,而保祿是在主耶穌復活升天後好幾年,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遇到那復活的主;伯多祿是漁夫,而保祿是法利塞人;伯多祿結過婚,保祿則是單身;伯多祿的教育程度不高,性子急,保祿卻是當時猶太人最有名的經師——加瑪里耳的高足,很會做深入冷靜的反省,雖然兩人都是猶太教徒,但伯多祿對信仰好像不大熱忱,而保祿對這祖先的信仰充滿激情;伯多祿是初期教會的領導人,保祿一開始對這教會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

  是什麼緣故使這兩個如此不同的人走在一起?答案是他們被同一個基督所召喚,懷著對同一個基督的信仰和愛,對基督的教會的同一赤膽忠心。在今天的三篇讀經裡,我們都可以看到對基督的信仰和愛在他們生命中的重大意義。

  今天福音裡,我們讀到伯多祿這教會的磐石,在天父特別靈感啟示下,清楚表達了基督信仰最核心的部分:耶穌不只是一個「人」,甚至不只是一個偉人,如洗者若翰、先知厄里亞或耶肋米亞,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換句話說,他是一個神!耶穌不只是眾多偉人、賢人中的一個,卻是遠遠超出所有賢哲的獨特的「神—人」。

  但這信仰為伯多祿和保祿不只是理智上的認知,在生活上更因信仰的要求而有所改變和順服。信仰的最大證明,不是能做茶餘飯後的神學縱橫談,而是能為這信仰受苦犧牲,甚至犧牲生命,這就是伯多祿、保祿的共同偉大之處。在今天的讀經一裡,我們看到伯多祿為主耶穌受諸多痛苦的例子。他被黑落德押在監獄裡,而且被兩道鎖鏈捆著,交由四班兵士、每班四人看守;但教會熱切為他祈禱,就在黑落德要判決他的前一夜,神奇地被天主的天使救出層層封鎖的地牢。

  在今天的讀經二裡,我們讀到年老的保祿在羅馬被囚時,知道自己沒有獲釋希望時寫的一封書信,可說是他的遺囑。在這封信裡,他將自己的心思盡量表露給他的神子—弟茂德,並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所受的災難也一一告知他的愛徒,希望他能以自己為榜樣,鼓起勇氣為基督忍受一切。今天我們讀到的,是這封信中極為感人的一段:「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好了。」

  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及他們所代表的初期基督徒的信仰教會的信仰,也是直至今天教會一代一代傳給我們的信仰,就是: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我們今天之所以相信,首先是因為我們有幸被天父揀選並受啟示所感動(但不等於我們本身很棒,值得被揀選),而有機會接觸到教會的這個信仰:另外,我們能堅信不疑,也是因著像伯多祿、保祿這樣的歷代基督徒,用鲜血和生命所作的信仰最高見證。他們不是只談論自己的信仰,更為信仰打了一場硬仗,並為信仰付出了生命。犧牲越大,見證越可信賴。

  我們的信仰也應像伯多祿和保祿一樣,不能止於理智的認同。我們每天的生活必須因著信仰的要求而有所改變,變得更好,更充滿信、望、愛。我們也要知道,影響我們放棄信仰的各種各樣的誘惑是一個強悍又凶惡的敵人,我們得全神貫注地打好這場仗,保持信仰至死不渝。堅持到底的才堪當接受勝利的榮冠。

  伯多祿和保祿各有自己的特點,卻因基督而走在一起,共同奮鬥,共同成為教會信仰的柱石。我們教會團體的成員彼此也是很不同的,各有自己的脾氣、背景……但只要我們以基督和祂的教會為中心,我們一定可以克服分歧,團結地為主工作。當我們有不同意見時,我們該問問自己:「我的所作所為是分裂或是建立了基督和祂的教會?」以上內容: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教會的信仰 -曾慶導神父(catholic.org.tw)


LIVE from the Vatican | Pope Francis’ Holy Mass on the Feast of Saints Peter and Paul | 29 June 2023

St. Peter & St. Paul (29 June): Who Do You Say That I Am?

米開朗基羅的《聖保祿殉教》,是米開朗基羅生前最後一幅繪畫作品,繪於1545至1550年(往後到過世之1564年,米開朗基羅都專一於雕刻)。……聖保祿位於畫面最中間,十字架為斜線構圖,加上十字架正緩緩升起,畫面呈現得並不穩定。這就更襯托出聖保祿的詢問表情,這表情指向觀畫者,似乎在問:「我做了我的決定,你呢?」
摘錄自:陳韻琳《從天堂到人間》,頁46,宇宙光,2020年。作者文中聖彼得,在此改為天主教譯名”聖保祿”, 特此說明。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禮儀專題「禮儀年」-聖伯鐸及聖保祿宗徒節 (catholic.org.tw)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禮儀專題「聖藝」信仰的前驅、福傳的勇者-聖伯鐸和聖保祿宗徒-錢玲珠 (catholic.org.tw)

Who Are Saints Peter and Paul? (laycistercians.com)



2023年6月25日-常年期第12主日-瑪10:26-33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5/30課程(瑪十17-十一1)

教宗三鐘經:浪費生命是令人擔憂的事

教宗25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強調忠於福音的重要性。即使在今天,忠於福音依然會令人遭受暴力和迫害。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6月25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誦念三鐘經祈禱活動。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省思當天的福音內容。耶穌在福音中三次向祂的門徒們重複,“你們不要害怕”。教宗說,“不是為了在世上一切順利,而是因為對天父來說我們都很寶貴,任何美好的事情都將不會喪失”。

耶穌說,“真正令人害怕的是浪費自己的生命。這一點,耶穌說:‘是的,你們要害怕的是這個’。就像是在說:為了忠於福音,不需要特別擔心不被瞭解和遭受批評,不必擔心失去威信和經歷利益。要擔憂的是,為了追求一些瑣碎事情而浪費生命,這些事情不會讓生命充滿意義”。

教宗提醒說,這種情況在今天依舊發生,一個人“因不追隨某些流行的模式而遭到嘲笑和歧視的時候,時常會將次要的現實置於中心位置:將事物而非‘人’置於中心地位,將成就而非‘關係’置於核心位置”。教宗舉例說,父母因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司鐸和修女忙於服務,卻忘記撥出時間來與耶穌在一起,“這一來,他們便會陷入世俗化的精神,失去自我意識”。青年有“很多的事情和愛好”:學校、運動、各種興趣、手機和社交網絡。但他們需要的是結識人,實現遠大的夢想,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那些會過去且不留痕跡的事情上。

教宗指出,“忠於重要事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逆流而上、讓自己擺脫普遍思維的束縛,擺脫被‘隨波逐流’的人撇在一邊,是要付出代價的。耶穌說,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浪費最大的財富,即生命。僅此這一點就應該使我們感到害怕”。

自教會誕生之日起,忠於福音所帶來的,除了喜樂外,就是很多的風險。教宗最後指出,這似乎自相矛盾,“宣揚天主的國,是宣揚一個以弟兄般的愛德和寬恕為基礎的和平及正義的訊息,但卻遭到反對、暴力和迫害”。

鏈接網址:教宗三鐘經:浪費生命是令人擔憂的事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天主教周報 Catholic Weekly_746.pdf 第14版,〈言行明認主〉金毓瑋神父



2023年6月18日-常年期第11主日-瑪9:36-10:8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5/23課程(瑪九35~十16)





2023年6月11日-基督聖體聖血節-若6:51-58

Francisco Herrera the Younger, “St. Thomas Aquinas,” ca. 1656 (photo: Public Domain)
Juan de Juanes, “Christ the Savior with the Eucharist,” 1545-1550 (photo: Public Domain)

Apart from showing the traditional theo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ucharist and Jesus’ Sacrifice on Calvary, Juan de Juanes may have chosen to emphasize that doctrine in light of Protestant attacks on the sacrificial nature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 which had been underway for about 25 year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ucharist and Jesus’ sacrifice on Calvary is reinforced in three ways. In lieu of a prominent halo, Jesus’ head is surrounded by three, three-pronged red lines, which taken together form a cross (as well as alluding to the Trinity). Jesus’ cloak is blood red. The Eucharistic host clearly has an image of Calvary impressed on it.>moreCorpus Christi: Jesus Gives Himself With His Own Hand|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甘貝蒂樞機從瞻禮選讀的福音出發(參閱:若六51-58),指出「耶穌不是在最後晚餐,而是在顯了增餅奇跡後,立刻預示了祂在餅酒內的自我奉獻」。樞機強調,食糧的主題極具象徵意義。「如果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所飲所食的『成為我們』,那麼在另一層意義上,『我們成了』那滋養我們的,我們屬於祂」,因為我們不是生命的「主人」,卻依靠我們的所飲所食。因此,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41節)……

接著,甘貝蒂樞機問到:我們既然渴望永生和與他人的共融,為什麼「難以在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中認出天主的道路呢?」樞機指出,首要阻礙或許是「天主行動」的特色,即:「為了通傳愛而自謙自抑」。「我們固然渴望生命、渴求愛,卻不喜歡貶抑自己。我們總想著世俗的偉大:生活為我們來說與占有的舉動相呼應,『獲得滋養』被解讀成掌控、吞噬,而不是領受並接受改變。」然而,耶穌「在談論高舉時,所指的始終是祂被高舉在十字架上,也就是祂的自謙自抑,因為天主對世人的愛尤其在那裡綻放光芒」。>梵蒂岡聖體聖血節彌撒:愛在自謙自抑中通傳,不強加於人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這個節日最早是由比利時列日(Luttich)教區的一位奧斯定會修女茱利安納(Juliana),基於一個從1209年起多次看見的神視而建議,該教區主教於1246年首先在教區內慶祝慶祝,1264年教宗烏爾班四世(Urbanus IV)以一封通諭將節日提升到一般教會節日的層級。這封通諭最主要的執筆人就是教會著名的神學泰斗聖多瑪斯(1225-1274),他也編排了這個節日的日課及彌撒禮儀經文,其中最令人感動的便是本日彌撒中的繼抒詠「熙雍!請吟詠歌唱 ……」筆者認為,不論以任何理由將本日的繼抒詠由彌撒中省略或縮減,對基督徒而言,都是嚴重的損失。1317年教宗若望二十二世更明令規定,普世教會都必須慶祝聖體聖血節。>more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基督聖體聖血節-林思川神父-福音講道集(甲年) (catholic.org.tw)



今天的讀經二,聖保祿強調聖體聖血是團結共融的聖事。不論我們怎樣「擘開」餅酒來分享,每個人領受到的都是全部的、完整的基督。領受的人不單被「食物」吸收同化了,成為「食物」的「奧體」,因而與基督共融,並且也在此奧體內與所有領受的人成為一體,「四海之內皆兄弟姊妹」也。不論我們是亞洲人、美洲人、非洲人、歐洲人、白人、黑人、窮人、 富人、當總統的、當服務生的,都因分享同一個「餅」和同一杯「酒」,而成為天下一家。

  天主教(Catholic,意即「普世的」)的這個普世性、大公性最令人興奮激動了,我們多麼渴望世人都成為一家人!所以教會應是不分種族、語言、膚色、貧富,向所有人開放的地方。我們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有沒有因為外表而產生排他的心理?>more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基督聖體聖血節-曾慶導神父-福音講道集(甲年) (catholic.org.tw)


教會建立至今兩千年以來,基督徒一直面臨一大危險,即:將基督於餅酒內的真實臨在與「象徵」相混淆,把愛的現實與抽象標記混為一談。教宗闡明,藉著增餅奇蹟,耶穌要把追隨祂的人的「生理飢餓」轉化成「另一種飢餓」、攸關永生的飢餓。提到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沒有司鐸職務便沒有聖體聖事」,教宗方濟各將話鋒從朝拜轉到行動上,因為聖體聖事必定敦促我們「深切關愛近人」。「假若我們不對弟兄姊妹敞開心扉,特別是不對那些貧困、受苦、筋疲力盡或在人生中迷惘的弟兄姊妹敞開心扉,我們就無法真正明白並活出聖體聖事的真諦」。教宗:若不為最貧困者付出,就無法理解聖體聖事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繼抒詠
1、熙雍!請吟咏歌唱,讚頌人類的救主、我們的領袖和善牧。
2、我盡所能,歌頌歡呼,稱揚讚不勝讚的救主,因為言語有限,何能勝讚。
3、耶穌基督的聖體,是給人生命的活糧,是今天特別歌頌的主題。
4、基督在最後晚餐的席上,把餅酒給十二宗徒分享,這正是那同一的活糧。
5、請用雄壯嘹亮的歌聲、唱出你愉快的心情,向救主歡呼歌詠。
6、因為我們今天所慶祝的、是一個偉大的節日,紀念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
7、今天擧行的是新王的盛宴,新逾越節的羔羊,取代了舊約的祭獻。
8、新約的祭祀、代替了舊禮,真實的犧牲、取消了預像,光明驅走了黑暗,帶來了新希望。
9、基督擧行了最後晚宴,命我們重複擧行,不可間斷,作為對祂的永久紀念。
10、我們遵從祂的命令:祝聖酒餅,作為贖罪的犧牲。
11、麥麵餅成為聖體,葡萄酒成為聖血,這是我們堅信的真理。
12、理智不能了解,肉眼不能覺察,這原是超越感覺的事蹟,惟有活潑的信德、才能堅信不疑。
13、餅形酒形只是標記,並非實體,餅酒形內,隱藏着偉大的奧蹟。
14、基督的聖體作為食品,基督的聖血作為飲料,餅酒形內都有基督的全身。
15、或領聖體,或領聖血,所領的基督完整無缺,不受撕裂或分割。
16、一個人領或千萬人領,每人所領的完全相等,基督供人分食,却永保完整。
17、善人領或惡人領,所領的天糧雖然相同,所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18、善人獲得生命,惡人招致喪亡,所領的雖是同一神糧,結局却完全不一樣。
19、不可懷疑,應當牢記:祭品雖然可以剖分,每分都是耶穌全身。
20、餅形酒形隨意分,分的只是餅酒外形,基督聖體毫無增損。
21、請看天使的食糧,成為遊子的神糧;天主子女的食物,不可投給狗嚐。
22、依撒格充作犧牲,逾越節宰殺羔羊,曠野中瑪納自天降,都是聖體奧蹟的預像。
23、耶穌,祢是真糧,祢是善牧,求祢憐憫,求祢照顧,使我們同登天鄉,永享真福。
24、祢既全能,而又全知,我們的塵世生活,轉瞬即逝,祢以聖體滋養我們,如育赤子。
25、求祢賜我們伴同諸聖,齊聚天國,與祢同席,永遠不再分離。阿們。阿肋路亞!

阿奎納聖多瑪斯是「教會的人」、是通過祈禱和著作來分享其「靈性和人性精深智慧」的司鐸和聖師。……教宗指出,聖多瑪斯「從不因其學問而恃才傲物,卻總是表現出愛德對他的激勵」。這位道明會士被他同時代的人尊稱為「天使聖師」,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他撰寫了很多學問高深、令人嘆為觀止的著作;他桃李滿天下,堪稱哲學和神學界的泰斗。他才華耀人、思路敏捷、條理清晰;與此同時,他虔敬又理性地研究天主的奧秘,懷著熾熱的信德加以默觀」。>教宗盛讚阿奎納聖多瑪斯靈性與人性的精深智慧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3年6月4日-天主聖三節-若3:16-18

教宗三鐘經:天主是愛,就如祂那樣我們始終向所有人敞開大門

教宗4日在誦念三鐘經時指出,“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家人聚集在桌旁的圖像來想像天主”。教宗問說,我們為“天主-愛”做見證嗎?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於6月4日天主聖三節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2萬名信眾誦念三鐘經。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省思了當天的福音內容。福音記述耶穌與尼苛德摩的對話。尼苛德摩是公議會成員,認出耶穌是一位神聖導師,他暗地裡去與耶穌談話。耶穌聆聽他,明白他是個“尋求”真理的人。於是,“耶穌首先讓他感到驚奇,祂回答尼苛德摩的問題說,欲入天國的人必須重生。隨後,“耶穌向尼苛德摩啟示奧秘的核心,說,天主如此愛了人類,甚至派遣祂的獨生子來到世上”。教宗說,“耶穌聖子向我們講述天父及其無窮的愛”

聖父和聖子,“一個家庭的圖像”。教宗說,“是的,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家人聚在桌旁的圖像來想像天主,一家人圍在桌邊分享生活。再說,這也是一個飯廳中的情景,那桌子是祭台,是一些聖像中描繪的天主聖三的象徵,是一個向我們講述共融的天主的圖像。聖父、聖子和聖神:共融”。

要留意,教宗強調,這不僅僅是一個圖像,也是個“現實!”是受聖神充滿的現實。聖神“使我們品嚐、感受到天主的臨在:天主一直是親密、憐憫、慈祥地臨在我們中間”。教宗說,“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的天主是愛的共融,這也是耶穌向我們啟示的。你們知道,我們該如何記住這一點嗎?用我們兒時學會的一個最簡單的舉動,就是畫十字聖號。用一個最簡單的舉動,用這十字聖號”。

教宗指出,“我們在身上畫十字聖號時,要記住天主深愛我們,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現在,我們每個人,大家一起,我們在身上畫十字聖號…”。教宗說,“天主的愛完全籠罩我們,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猶如一個永不離棄我們的擁抱”。與此同時,我們要努力“為天主-愛做見證”。

教宗問道,“我們為天主-愛做見證嗎?我們在我們的家中、我們的團體和生活中為天主-愛做見證嗎?”“我們的團體懂得愛嗎?還有,我們的家庭,在家庭中我們懂得愛嗎?我們是否始終敞開大門,是否懂得接納所有人,重視所有人,視他們為弟兄姐妹?”最后,教宗邀請信眾省思“天主是愛,天主是聖父、聖子及聖神,天主為了我們獻出了生命”,為此,讓我們畫十字聖號。

鏈接網址:教宗三鐘經:天主是愛,就如祂那樣我們始終向所有人敞開大門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Pope Francis Explains Why Catholics Make the Sign of the Cross|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天主聖三-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禮儀快遞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們。」我們的禮儀是以呼求天主聖三的名起始,每次祈禱也是以天主聖三的名為開端,至於我們每天的生活是因天主聖三的名開始、進行以及完成的。

  有些人可能感到天主教的禮儀是突然說出:「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這段話。是否需要先以問候來賓或介紹當日的節日主題等等呢?其實,天主教禮儀是有意的從天主聖三的名開始,我們的禮儀、所有的祈禱、整個的生活,都是來自天主、藉着天主及偕同天主,而且基督徒的所有的一切都歸於天主。怎能把人性的問候或詮釋擺在天主聖三之名的前面呢?!

   整個禮儀似乎都是詮釋「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的意思及意義。禮成之前,我們以天主聖三的名降福:「願全能的天主,聖父、聖子、聖神,降福你們。」而基督徒走出去之後,以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於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傳揚福音、活出天主的愛。

  基督徒們有時候擔心天主聖三教義理論不易懂得。其實,雖然基督徒自然想要負起責任,明瞭所相信的天主聖三的信仰,但禮儀主要目的不是教理講授,而是慶祝信德奧蹟。本節日的慶典要培養信友的天主聖三信仰。信友天天活出其天主聖三的奧蹟,就會探索其中的意義了。

  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阿們。


天主教週報743期-第二版-社論在天主聖三內,守護我們的唯一家園

根據《創世紀》記載:「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創1:1-2)天主聖三創造了天地萬物。宇宙的第一個「起初」就是聖神在行動,天主說出的那第一道「光」,一直照耀到今天。天地萬物的創造是天主愛的禮物。

天主聖三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我們敬拜的這位神是「按照自己旨意的計畫施行萬事」(弗1:11)的造物主·天主的整個創造就是的救贖計畫,這是「從創世以來,即隱藏在創造萬有的天主內的奧秘。」(弗3:9)因此,人與天地萬物在大自然中是共同體,都是天主所愛和血脈相連的「同胞」,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今年5月,是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頒布《願祢受讃頌/Laudato Si 通諭的第8周年。教宗在通諭中闡釋了天主聖三與受造物之間的關係,強調兩者之間的共通原則,表達三位一體天主無限的愛、所有創造物的相互關聯,以及環境保護的迫切需要。

教宗在通諭中說道:「天主聖三是萬物的根源、萬物的愛和萬物自我通傳的基礎。.天地萬物都在證明三位一體的天主,整個宇宙交織著恒常且隱秘的關係,關鍵是人類能在其中實現自己、找到圓滿的答案。人要透過與天主、與他人和萬物建立親密關係,才能更成長、更成熟以及更聖化。這是天主在創造天地萬物時,就在每個受造物內置入了天主聖三的印記・」(參閱《願祢受頌>,238-240)

《願祢受讚頌》是有史來教宗寫給世界關於環境保護的第一部通諭,經過8年,教宗中的每一句話,對今天的世界顯得更加急迫。人類的貪婪是造成生態環境危機和氣候變遷的主因,人類無法逃避責任。人們的過度消費吞噬著自然資源、消耗大量的能源、造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威脅人類健康的各種汙染。地球暖化變本加厲,導致更嚴重的乾旱、野火、洪水、暴風等災害,成百上千的物種受到威脅且瀕臨滅絕,無數人因此淪為氣候難民。面對這一切,各國政府需要作出改變,即使遭到各界的冷嘲熱諷也不能輕視冷漠、袖手旁觀。

我們需要改變與地球這唯一家園的關係,我們今天最缺乏的就是「為此作改變的渴望」。教宗方濟各說:「我們目睹一切,但卻對眼前所發生習以為常。『習以為常』是一種可怕的疾病。」(摘自教宗方濟各頒布《願受讃頌》通諭8周年紀念電影《信the letter》)

聖方濟亞西西在面對社會的暴力與貪婪時,一生以和平及簡樸,致力於見證及活出福音的價值。他為我們示範了貧窮、謙卑和默觀祈禱,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社會的方向;他提倡「心靈的歸依」,是悔改和回頭的過程。比起過往,當今個人和團體的歸依對地球而言,顯得更為重要與迫切,我們必須體現真正對地球的慈悲、關愛和誠信。

身為地球居民和台灣人民,對於守護地球,我們沒有置身事外的理由和權力;我們必須時時關心地球家園遭受破壞的資訊,為自己和下一代作出正確的選擇!身為基督徒,我們更應該效法聖方濟亞西西與大自然建立休戚與共的關係,在天主聖三內與大自然修和及共融,並勇於付諸行動。


天主教週報743期-第14版-天主聖三節-肖似基督/金毓瑋神父

今天的福音是聖若望宗徒看到主耶穌對一位法利塞人尼苛德摩談論重生,所記錄的感想。這短短3節的內容,若望已經將天主救贖工程的執行與目的描寫出來。

天主愛人 派遣聖子降生救世人

天主的救贖工程,首先是出自於天主對人的愛,不願意人喪亡;其次,天主因為對人的愛,所以,不是一位喜歡定人罪的天主;至於方式,就是讓聖子降生到世界上,以一種非常接近人性的方式,使人獲得救恩。最後,若望將自己的體會,語重心長地表達出來,就是相信天主的重要性。

天主之所以要救世人,是因「人犯罪」。我們思考一下:人是否一出生就願意犯罪呢?有誰真的願意犯罪呢?小孩子年幼無知,根本不懂對錯,即使做了錯事,他們算是犯罪嗎?至於成年人犯了罪,是否思考過他們為何犯罪呢?我們可以將犯罪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出於惡意和明知故犯,另一種則可能是因為一時的軟弱或衝動,而犯下了大錯。

無論是何種情況和目的,只要具體表現於外在行為,那就是一種錯誤,是一種犯罪行為,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人性的軟弱」。

一個人惡意犯罪,甚至屢次犯罪,天主看到的是,這個人為何會變得如此頻繁地犯罪?甚至為何完全沒有悔改的心?或者為何會成為惡意犯罪者?這樣陳述並不是為這些人護短,或為他們開脫罪責,重點在於揭示「人性」的敗壞,造成人性敗壞的原因是罪惡的根源。

當人犯罪後,天主必定給予我們悔改的機會,然而人可能不願意悔改,寧願被物慾、貪慾或仇恨所捆綁,這樣的結果是自己要承擔的。無論如何,因為人犯罪,天主看到很多人甚至走向喪亡,所以,展開了救的行動。

天主救贖工程的具體行動是什麼呢?天主是全能的,所以,祂大可以輕而易舉地拯救這個世界,但是,天主沒有忘記在創造工程中的許諾,就是創造了萬物,而其中人是最尊貴的,並且將管理世界的重責大任交給了人。

「天主說:『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牲畜、各種野獸、在地上爬行的各種爬蟲。』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祝福他們說:『你們要生育繁,充滿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各種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創1:26-28)

天主是如此地看重人的價值,然而,邪惡的力量―魔鬼卻趁隙而入,利用天主創造最美也是最有價值的「自由」,來誘惑人犯罪,進而敗壞人性,使人受了誘惑,進而背叛天主。

正如前面所說,天主沒有用大能的方式拯救人脫離罪惡,為了教導人學習克服魔鬼的誘惑,因此,純採用了最符合人性的方式救人。

天主子女 學習耶穌慈善活出芳表

這方式是三位一體的天主聖三共同合作。在天父旨意下,透過聖神降孕於瑪利亞的胎中,聖子降生成人,即<信經>所誦念的:「祂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也就是「道成肉身」的奧蹟。降生救世人的天主子-耶穌,從來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來拯救人的靈魂免於罪惡腐蝕。

主耶穌的方式非常人性化,由於是真天主,也是真人,因此有無限慈悲的心,了解人的脆弱,更願意以身作則,立下生活的榜樣,一個遵守天主誡命的人的風範。

為此,我們常常看到耶穌勇於為真理作證,祂努力活出人性慈愛的一面,將天主的救恩帶給人類,使人類透過祂而看到不可見的天主。

福音中的最後一段話提到:「信祂的,不被定罪;不信的,罪已經定了」(若3:18),我們不必狹義地解釋這段話,畢竟很多人聽不到基督的福音,相信基督或不相信基督的因素也很多,不要以為我們宣講了,人們就要信從福音,很多時候是因我們宣講得不夠清楚,或在生活中立下惡表,都可能是他人不接受基督信仰的原因,這反而是我們身為教會的一份子,要好好檢討與反省的。

這段福音內容,我們可以理解為指向於人願不願意接受「慈善」的教導,是否看到主耶穌活出「慈善」的表率,而相信是「慈善」本源。

很多人就是被耶穌的聖善與慈愛吸引及感動,而努力學習耶穌,願意和純一樣,也更進一步成為天主的子女。在聖神的帶領下,盡力增強自己的信德,活出基督的肖像,這也就是《宗徒大事錄》中記載著,初期教會的信徒傳教方式,不是嗎?

我常常說:「天主在工作,魔鬼也在工作。」很多人雖然聽到天國福音,卻仍在魔鬼的各種誘惑下,拒絕或是背棄了仰。關於這一點,我們不要做任何的批評與審斷,畢竟天主自會判斷,純是透徹人心的天主,也是世界唯一的審判官:「你們不要彼此詆毀。詆毀弟兄或判斷自己弟兄的,就是詆毀法律,判斷法律;若是你判斷法律,你便不是守法者,而是審判者。只有一位是立法者和審判者,就是那能拯救人,也能消滅人的天主。」(雅4:11-12)所以,我們只管努力傳福音,切勿福音沒傳出去,反成為魔鬼的工具。

效法聖三 共融互愛互助 攜手福傳

今天是天主聖三節,我們透過若望的感受,知道天主的救贖工程是三位一體共融的合作成果,天主也如此希望我們每一位天主的子女,也能效法祂們彼此共融、互愛互助,不僅關係密切,更是傳播福音的好幫手。

面對當前世界的局勢,到處充斥與天主愛相違背的惡勢力,婚姻價值的扭曲、家庭暴力、毒品肆虐、仇恨瀰漫我們的社會⋯.在在顯示魔鬼惡勢力的囂張。我們能做什麼呢?祈禱與齋戒是絕對需要的,同時,我們也特別依靠天主聖三的聖名祈禱,這是魔鬼最害怕、最恐懼的名號,求天主聖三祐我們,生活中克服種種誘惑,並且勇敢的傳播基督的福音。仰賴天主聖三護諾,彼此共勉,一起努力!


摘錄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跨越希望的門檻》(立緒文化,1995)

(頁124)在可蘭經中,天主有著人類語言中,所能找到最美的名字,但究竟只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天主,一個只有尊威的天主,決不是厄瑪奴耳―與人同在的天主。

伊斯蘭教不是一個贖世的宗教,在那裏,沒有十字架和復活的餘地。它也講耶穌,但只當他是一位先知,為他們最後的先知-穆默德作準備。也講瑪利亞-耶穌聖潔童貞的母親,但贖世的那一幕,則完全從缺。因此,不僅在神學,人學也一樣,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是相去甚遠的。

雖然如此,回教徒的虔誠卻值得尊敬。例如,他們對祈禱的忠誠,就不能不令人敬佩,阿拉信徒不管何時何地,随時跪下專心禱的畫面,對那些信仰真天主的人是個榜樣,特別是那些離棄了自己瑰麗的大教堂,很少祈禱,或根本不祈禱的基督徒。

(頁57)聖保羅深知,基督是絕對獨特、唯一、不能重複的。如果祂只是一位像蘇格拉底的智者,一位像穆罕默德的「先知」,一位像佛陀的「悟者」,那無疑地祂就不是祂了。祂是天人之間的唯一中保(中介)。

祂是個「中保」乃因祂既是天主又是人。在祂之内有神的整個世界、有整個聖三奧跡,同時還有現世和永恒不朽生命的奥秘,祂是真正的人。在祂之内神性與人性不相混淆,保留有本質上的神性。

同時基督又是這樣的人性化!由於這一點,整個人類及人類的歷史,是在祂之内面對天主,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天主,而是一位在祂之内的天主-其實祂自己就是這個天主。這在任何其它宗教中沒有,在哲學裡更不曾有過。

基督是獨一無二的,祂不只像罕默德一樣,只頒布宗教規誡原則,凡敬拜天主的都應遵守;基督也不只是單純的一位智者,如蘇格拉底那様,雖然蘇氏為了真理而自願地接受死亡,與十字架的犧牲有若干相似之處。

基督更不像佛陀那樣否定萬物。佛陀說,在萬物中,絕對找不到人的得救,這是對的,但當他因此而否定了萬物對人的任何價值,這是錯的。基督沒有這樣作,而且也不能這樣作,祂是天父及天父之愛的永恒證人,天父從一開始就愛自己所創造的萬物。這造物者從一開始,在萬物身上就看到許多美善,特別是在人身上,是祂按照自己的肖像和模樣所塑造的。天主在祂降世成人的聖子身上看到這些美善,祂把這視作祂的子與所有理性萬物的使命。若我們跟著神性的觀察到了極致,可以說,天主特別以自己兒子的苦難與死亡,看到這些美善。

這一美善還要受到復活的確認,復活是創新的開始,是天主内萬物的重獲,是所有萬物的最後歸宿。「天主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15:28)。


節日的來源「天主聖三節」所紀念與慶祝的核心,並不是一個耶穌在世上生活的事件,而是教會有關天主內在本質所肯定的一個信仰教導。這個節日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有關「基督論」和「天主論」的神學爭議,第四世紀中著名的亞略異端(Arianismus)過度強調嚴格的一神主義,主張天主子不能被視為和天主一樣。教會面對這個挑戰,則根據聖經的整體啟示,肯定天主父、子和聖神是三個不同位格,但卻是同一個天主,並運用希臘哲學的概念,將這個信仰內涵綜合表達成「三位一體」的信裡。於是,許多不同的地方教會便開始慶祝這個慶節,但直到主曆1334年才由當時居住在法國亞威農(Avignon)的教宗若望二十二世訂為普世教會共同慶祝的節日。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林思川神父福音講道(甲年天主聖三節) (catholic.org.tw)


常年期中共有七個主的慶節,其中三個有固定的日期,即主顯節、光榮十字架節、聖家奉獻日,這些慶節是東西方教會普遍所慶祝的。其他四個慶節常依復活節而變動慶祝的日期,稱為「移動的慶節」,只在西方教會中慶祝,即天主聖三節、基督聖體聖血節、耶穌聖心節及基督普世君王節。在教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幾個慶節是由於某個時代中,針對當代的需要而興起的,可稱為「熱心敬禮性慶節」(Feasts of Devotion)或是「概念性的慶節」(Feasts of ideas),因為這些慶節是以某項信仰的真理,或基督奧跡中的某一特殊點作為敬禮的對象。以下即介紹天主聖三節。

一、 本節日的源始

  由於第四、五世紀時對基督論及聖三論所引起的爭議,特別是亞略異端的出現,教會在宣講時,以及熱心敬禮中,均特別強調三位一體的信仰,堅持「三位分明,性體唯一」。很可能在公元一千年以前,中歐某些本篤會院就把聖三做為一特殊慶節舉行,但羅馬教會一向反對此慶節的引進。教宗亞力山大二世(一O七三年逝世)認為「選擇一日來特別敬禮至聖聖三,此並非羅馬的習慣作法。而確切地說,每日詠唱聖詠後唸光榮頌時,就是在敬禮聖三」。儘管聖座反對,此慶節已在不少地區,尤其在修院中逐漸傳布,但慶祝的日期仍不一致,直至一三三四年時,教宗若望廿二世才將其固定於五旬節後的主日,並令整個西方教會遵行。

  聖三節在西方教會中定於五旬節後的主日舉行,可以做以下的解釋:
1. 藉此慶節,感恩地回顧如今已完成的救贖奧跡。
2. 早期神學指救恩的奧跡是聖父藉著聖子,並在聖神內完成的。後來的神學則強調某些個別救恩行為歸屬於聖三中的一位,如要理中所說的:「天主父創造了我們,天主子救贖了我們,天主聖神聖化了我們。」兩種神學觀點的差別在於後者的天主救世行動的一體性並沒有早期神學明顯。

二、 教友的生活與天主聖三密不可分

  天主聖三的道理是整個教會的基石。在禮儀生活中,所有聖事的施行都是因 天主聖三之名,所有的祝福經文也都是「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為起末。每次的祈禱前後,無論是晨禱、晚禱、飯前後祈禱等,都是以十字聖號開始與結束,而在劃聖號時也是呼求聖三之名。

  我們領洗時,都是因聖三之名,藉洗禮與聖三正式接觸,開始分享聖三的奧秘,在聖三的護佑下度教友生活。在我們生命的末刻,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神父仍向我們說:「全能的天主聖父造生了你,天主聖子耶穌基督受苦受難救贖了你,天主聖神曾降臨聖化你。信者的靈魂!因聖三之名,安心地離開這世界吧!願你今日直升天鄉。」因此,我們整個的生活,從生到死,都是由天主三位一體的奧跡交織而成。我們應時時刻刻感念聖三的種種恩惠,並常熱忱地讚美祂:「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切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阿們。」

網路鏈結:輔神禮儀研究中心:禮儀專題「禮儀年」 (catholic.org.tw)


Trinity Sunday: ‘Glory Be to the Father and to the Son and to the Holy Spirit’|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The Demands of Divine Love: Christ, the Cross and Calvary|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The Holy Trinity and the Throne of Mercy|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