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比喻


瑪竇福音13章關於天國的”比喻”-林思川神父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7/4課程(瑪十三1-17)
【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3/7/11課程(瑪十三18-53)

圖片截取自【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2/11/15課程(導論1)
圖片截取自【聖經講座】《瑪竇福音》 2022/11/15課程(導論1)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福音:瑪十三1-23)林思川神父

瑪竇福音中的比喻

 瑪竇福音第十三章含有七個有關「天國」的比喻,全部內容被連續安排在常年期第十五、十六、十七主日中誦讀。福音作者刻意避免使用「教導」、而採用「講述」這個字,說明耶穌的比喻是一種「啟示」,而非「教導」。在耶穌的話中,天國成為可以被認識和接受的「實體」,激發聽眾接受,在聽眾之內成長;換句話說,「天國本身」變成一種「語言的事件」。

 福音作者並未單調地一個接著一個地敘述這些比喻;他在第一個比喻之後插入了一個相當長的反省,並且按聽眾的身份將比喻分為二部分:第一部份是耶穌公開地在群眾前(1-35),第二部份則只在門徒團體中(36-53)講述。廣大的群眾代表不信者,對他們而言,比喻成為一種人無法明白的奧秘語言,自然也不會相信;對門徒所象徵的教會團體而言,比喻是一種啟示的語言,傳達只有信徒能夠瞭解的內涵。

 本主日的福音是著名的「撒種」的比喻,內容分為三段:比喻本身(3-9),耶穌說明比喻的用意(10-17),和比喻的解釋(18-23);這三段內容也顯示出這個比喻在初期教會中發展的三個階段。

撒種的比喻(3-9)

 類似這樣簡短的比喻,應該可以回溯到歷史中的耶穌口中,其意義應該在宣講天國的框架下來了解:比喻的重點並不在於「撒種者」或不同的「地形」,而是在於代表天國的「種子」。耶穌在宣講天國的過程中,也許會遭遇到挫折,因為人們沒有從他的話中查覺天國的臨在。撒種的比喻先對「失敗」做了相當詳細的描述,但重點則是最後的豐碩成果。耶穌有關天國的宣講,就有如撒下的種子是有效力的,因為天主一直在工作,不論有多少困難阻撓,天主的國都必要實現。

有耳的,聽吧!

 比喻表達出天國的兩個特徵:一方面天國的來臨是天主的許諾和作為;另一方面,天國並不強迫人接受,因此比喻以「有耳的,聽吧!」做為結束,這是一個呼叫,邀請大家相信、接納福音喜訊。

為什麼講「比喻」?

 耶穌對群眾講完比喻後,轉而向門徒們解釋他為什麼說比喻(10-17),由其內容可以判斷,這些話是針對不相信的猶太人而說的。這段經文反映出初期教會在復活事件之後,便開始把比喻應用於不同的具體情況中。在猶太文化中,比喻的目的原本在於借用一些圖像而更有效的闡明事物的意義,這應該也是耶穌說比喻的用意;但是,初期教會卻把它用來解釋一個難以理解的事實:為什麼猶太人大多不接受耶穌的啟示。

 天國的奧妙是只給門徒們知道的,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這個聖經中常見的「被動」表達方式,說明這是天主的作為:只有相信的人才會了解,而且天主要賞賜他們更深的領悟;那些自我封閉的人,不但無法明白,而且將陷入更深的無知中。

 對瑪竇而言,凡是不屬於門徒的團體的人,便是不能明白的人。他們雖然看到、聽見、也經驗了在耶穌身上所實現的救援,但卻封閉了自己的眼和耳。這是他們自己的過錯,因此耶穌只用「比喻」對他們說話。瑪竇引用依六9-10,目的在於給予「百姓的心遲鈍」提出一個神學性的解釋。他認為猶太人民的硬心,正是應驗了先知的話;換句話說,這原是天主的計劃,使一切的理解及悔改成為不可能的事。

 和眼耳被朦蔽的猶太人相對立的,是耶穌的門徒團體。耶穌稱讚門徒們的眼和耳有福,因為他們看見並聽見「先知和義人」所期望的,也就是在耶穌所實現的救援。初期基督徒肯定,門徒們不僅了解而且相信了這一切。

撒種比喻的解釋

 既然比喻的功用在於借助共同的日常生活經驗,來說明較深奧的事理,因此比喻本來是不需要解釋的。所以學者們大多主張,18-23節中的比喻的解釋,應該是初期教會對撒種的比喻更進一步的應用。

 在這個解釋中,重點不再是「話語」(種子);它寓意式的指出撒種者代表初期教會中的宣講者,而種子的「命運」則被具體的用來描述聽眾對天國的話語不同的接受態度。整個解釋中充滿了警告及教導性的用語,「結果實」的意義不再是天國的圓滿實現,而是指基督徒的忠實信仰和良好倫理生活。這一切所反映出初期教會的福傳宣講情況,在這個時期,天國即將來臨的、緊迫的「末世思想」已經淡化,隨之而來的具體問題是,該如何在現世中好好生活,因此福傳的重點轉移為「倫理勸導」。

 初期教會把撒種的比喻應用到福傳宣講上,教會的宣講者成為比喻的講述者,其對象是則教會團體。比喻成為一個勸諭性的宣講,積極肯定並激勵基督徒善度信仰生活。

以上內容轉載自: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常年期15主日福音釋義-林思川神父 (catholic.org.tw)



詩人與農夫–從文學與文化進路再思耶穌的比喻/Poet & Peasant and Through Peasant Eyes: A Literary-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Parables in Luke


★認識耶穌創造世界所用的比喻!!上帝用「話語」創造世界,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三十三9)。成為肉身、走在加利利的耶穌也用「話語」創造世界,只不過是為了更新百姓的內在世界,啟發他們看到天國已臨到,並挑戰他們捨己跟隨自己──這位不尋常的彌賽亞。耶穌該如何用話語來啟示他自己,該如何教導頑固百姓這些偉大永活的真理?有趣的是,耶穌最常運用一種特別的語言,就是說比喻:「祂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太十三3)。
將近兩千年來,耶穌的比喻卻一直是最大的謎。「寓意解經」主張跳過字面、文學脈絡,為要求得比喻背後更深的屬靈教訓。這種解經法終於被現代比喻之父宇力赫所終止,轉而強調「一個重點」。另外還有陶德、耶利米亞的歷史終末進路,鍾斯的美學觀點及維亞的存在主義等等不同進路。儘管不同的進路給了我們一些洞見,但整體上仍離兩千年前在巴勒斯坦的耶穌非常遙遠。
貝里站在這些前人的肩膀上,大膽了倡議了一種「東方式的釋經」。藉由(1)審閱相關的古代文獻,(2)深入理解中東農民的古老生活方式,(3)仔細研究福音書的東方譯本,貝里帶我們跨越幾千公里的地理距離,並飛越兩千年的時間差距;使我們得以走進耶穌說比喻的世界,重新領略耶穌比喻中撼動世界的爆發力。

作者介紹

貝里(Kenneth E. Bailey)看起來慈祥和藹,就像鄰家爺爺般,卻是相當與眾不同的一位學者。他生長於中東,精通阿拉伯語,並且曾經在埃及、黎巴嫩、耶路撒冷任教共四十年,結交了當地農夫、牧人、教授、牧師等等各式各樣的朋友。這些特殊的文化背景,使貝里可以讀出比喻的不同味道。

貝里結合對中東文化的第一手理解,加上西方的學術方法,遂成為教導耶穌比喻的大師。牧師畢德生盛讚貝里嶄新且獨到的突破;當代新約研究最重要學者之一賴特也指出,貝里的研究對我們這些距離耶穌幾千里、兩千年的人而言,有如「盲人的眼睛」。

貝里除了著作等身,是一位按立的長老會傳道人,同時也在聖公會匹茲堡教區擔任法政牧師(Canon Theologian)。

目錄

卷一
第一部 導論
第一章 問題與任務
第二章 方法論(一):文化問題
第三章 方法論(二):四種新約裡的文學結構及其對比喻詮釋上的重要性
第二部 分析路加福音旅行敘事中的四個比喻和兩首詩
第四章 旅行敘事的文學大綱(耶路撒冷記述):路加福音九章51節〜十九章48節
第五章 解經:路加福音十六章1〜13節
第六章 解經:路加福音十一章5〜13節
第七章 解經:路加福音第十五章

卷二
第一章 兩個欠債之人的比喻(路七36〜50)
第二章 狐狸、葬禮及犂溝(路九57〜62)
第三章 好撒馬利亞人(路十25〜37)
第四章 愚蠢的財主(路十二13〜21)
第五章 彼拉多與塔樓,以及無花果樹(路十三1〜9)
第六章 大筵席的比喻(路十四15〜24)
第七章 順命的僕人(路十七7〜10)
第八章 寡婦與法官的比喻(路十八1〜8)
第九章 法利賽人與稅吏(路十八9〜14)
第十章 駱駝與針眼的比喻(路十八18〜30)

網路鏈結:校園網路書房>>商品詳細資料>>詩人與農夫–從文學與文化進路再思耶穌的比喻 – 校園網路書房 (campus.org.tw)



《天國不在遠方:領會比喻的弦外之音主は「たとえ」で語られた》


比喻並非要人立刻明白其中含意。雖然某種程度上的含意是明確的,但發問者若不對照自我的生命並加以思考,就沒有辦法找出比喻真正要傳達的意涵。除了理解之外,還要進一步覺察其中更深的意義,我想,天國的奧祕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 耶穌的比喻還有另一個特徵,就是督促人要身體力行。 -澤田神父


作者簡介-澤田豊成

  聖保祿會神父,1965年生於東京,1994年宣發終身願,1996年晉鐸。
  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神學碩士,主修聖經神學,聖經涵養與牧靈經驗豐厚。
  目前為日本天主教神學院講師,時常應邀到海外各地演講授課。


譯者簡介-林安妮

  天主教徒,輔仁大學日文碩士。
  喜歡閱讀,喜歡書寫,相信文字的力量能穿透人心。
  翻譯這門課沒有修畢的一天,期許日日寸進。


本書特色

  ★ 福音釋義的入門書,有助於認識新約時代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文化。
  ★ 深入探究40則饒富意義的比喻,淺顯易懂且發人深省,領會信仰並非與生活經驗脫節,應時時為信仰扎根。
  ★ 研讀聖經也閱讀自己的生命,幫助基督徒認識聖經,體會天國就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身體力行。
  ★ 增進信仰成長,適合慕道班、讀書會等成長團體共讀討論;為教友靈修、神父講道深具啟發意義。


目錄

致中文版讀者序
為什麼用「比喻」說話?
1. 迷路的羊與遺失的羊(瑪十八10~14;路十五1~7)
2. 撒種(谷四2~8)
3. 種子自長(谷四26~29)
4. 芥子(谷四30~32)
5. 酵母(瑪十三33;路十三20~21)
6. 莠子(瑪十三24~30)
7. 寶貝和寶貴的珍珠(瑪十三44;瑪十三45~46)
8. 撒網(瑪十三47~50)
9. 房屋與基礎(瑪七24~27)
10. 大街上的兒童(瑪十一16~19)
11. 在愛的行動中看見天主的寬恕(路七36~50)
12. 善心的撒瑪黎雅人(路十25~37)
13. 被拒絕仍熱切懇求的人(路十一5~8)
14. 寡婦和判官(路十八1~8)
15. 糊塗的富人(路十二13~21)
16. 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路十三6~9)
17. 受邀赴宴的客人(路十四7~11)
18. 設宴者(路十四12~14)
19. 盛宴(路十四15~24)
20. 坐下籌算(路十四25~33)
21. 關於憐憫的三個比喻(路十五1~32)
22. 不義的管家(路十六1~13)
23. 富翁與拉匝祿(路十六19~31)
24. 僕人的態度(路十七7~10)
25. 迷路的羊(瑪十八10~14)
26. 不願寬恕同伴的僕人(瑪十八21~35)
27. 葡萄園雇工(瑪二十1~16)
28. 法利塞人和稅吏(路十八9~14)
29. 兩個兒子(瑪廿一28~32)
30. 葡萄園與園戶(瑪廿一33~46;谷十二1~12;路二十9~19)
31. 婚宴(瑪廿二1~14)
32. 醒寤的僕人(路十二35~48)
33. 十個童女(瑪廿五1~13)
34. 塔冷通(瑪廿五14~30)
35. 米納(路十九11~27)
36. 全民族的審判(瑪廿五31~46)
37. 結語:新酒裝入新皮囊(谷二21~22)
聖經章節索引


致中文版讀者序-澤田豊成

  「我們想出版一些關於聖經的書籍,不知道神父有沒有這方面的著作?」

  幾年前我造訪台北,為聖保祿孝女會的修女擔任避靜神師,那時上智文化編輯部的總編修女曾這樣問我。我向修女表明,我雖曾為雜誌執筆撰寫專欄,卻沒有出版一本完整的著作,修女聽了之後似乎有點遺憾。

  不忍修女失望,我告訴她我正在整理和修改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五年期間,刊登於日本《家庭之友》月刊上的連載文章,希望將這些文章統整成書。應修女要求,我把完稿交給上智文化,那時心想:「不會吧?難道中文版會比日文版更早問世?」

  此後經過數年,沒有任何來自台灣的後續消息,我想這件事大概已石沉大海,日文版的進度也同樣停滯不前。然而,時序進入二〇一八年,日方出版社忽然傳來進入編輯作業的消息,終於到了要出版的時候。像是為了配合日文版發行似的,台灣方面也捎來訊息,請我為中文版撰寫給讀者的話。

  就結果來看,我的第一本書好不容易等到出版的這天,而且是日本和台灣兩地,日文和中文兩個版本相繼問世。深感天主的安排真是不可思議,由衷感謝祂的恩寵美意。

  耶穌的比喻內容十分豐富,因為讀者的處境各異,感受不盡相同。中文版的讀者與耶穌的比喻相遇時,肯定會長出各種豐美飽滿的果實。如果這本書能助你們果實的成長一臂之力,實為至幸。衷心期盼透過這本書,將蘊藏在耶穌話語之中的救恩力量,傳達給更多人。


內容試閱為什麼用「比喻」說話?
 
只要翻開聖經,就會發現耶穌確實用了許多「比喻」對群眾說話。略舉幾則廣為人知的,如蕩子回頭、善心的撒瑪黎雅人、迷途的羔羊、塔冷通、芥子、撒種等,可見耶穌說過的比喻還真不少。我們甚至會注意到,當耶穌談論天國的奧祕和天主的旨意時,幾乎都以比喻來教導人。
 
《馬爾谷福音》這樣記載:「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他們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祂就不給他們講什麼。」(谷四33~34)因此,我們若想理解耶穌的教導,無論如何都必須好好正視祂所說的比喻。這也是我想和你們一起探究比喻的原因。
 
在具體深入研讀之前,讓我們先想一想,為什麼耶穌要用比喻對群眾說話?常見的解釋是,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心思駑鈍的人了解,耶穌才使用比喻。換句話說,一般人很難理解天國的奧祕,於是耶穌先用淺顯易懂的「比喻」來說給人聽。
 
以比喻來解釋天國,並藉此認識天國,又意謂什麼呢?首先,比喻透過一般人熟知的事物,讓眾人的目光聚焦於日常生活中。這表示,天國並非在未知的遠方,而是與我們生命中所要面對的平凡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天主的國。
 
再者,比喻並不訴諸知識。好比芥子的比喻所呈現的,是超出想像的事實所引發的無比驚訝──種子如此微小,成長後竟無比巨大。那些親眼見到兩者強烈差異的人,不免驚奇自問:「為什麼這麼小的種子可以長成如此巨大的樹呢?」當我們見到天國的成長時,一定也會有這種不可置信的反應。比喻告訴我們,天國不只是以頭腦去理解,還應當用整個身心──情緒(如驚訝、喜悅、悲傷)、內心的悸動、身體的反應──去感受和體會。
 
就如前面所說,比喻並非要人立刻明白其中含意。雖然某種程度上的含意是明確的,但發問者若不對照自我的生命並加以思考,就沒有辦法找出比喻真正要傳達的意涵。除了理解之外,還要進一步覺察其中更深的意義,我想,天國的奧祕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

耶穌的比喻還有另一個特徵,就是督促人要身體力行。最經典的例子是善心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路十25~37)。耶穌在回答法學士的提問「誰是我的近人」時,以這個比喻作為回答。而在比喻的最後,耶穌對他說:「你去,也照樣做吧!」相較於想對「近人」一詞下定義的法學士,耶穌所要求的是活出對近人的愛。耶穌強調:對於天國,只有知識上的理解仍嫌不足,還必須活出合乎天國的生活態度。不,甚至可以說,那些已接觸到天國精髓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更理所當然要符合天國。耶穌的比喻像是殷切的督促,必然引領提問者邁向天國。
 
比喻,豐富傳達出天國和救恩的奧祕是多麼深奧。我們藉著正視耶穌的比喻,覺察到天國徐徐浸透到平凡生活中;而我們也由此出發,去探索比喻的真義,提醒並督促自己活出相稱於天國的生活方式。

以上內容來源:博客來-天國不在遠方:領會比喻的弦外之音 (books.com.tw)



《顛覆思想的心理大師:耶穌超凡的智慧》

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究耶穌的人格,分析他的思想和行為,並應用於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人力資源管理。

「耶穌經常使用比喻。他好用質疑的技巧,而不是一味滿足人想知道答案的渴望。沒有人喜歡疑惑,也沒有人喜歡處於不安。我們都喜歡明確,想要有完整的答案。然而,如果我們不學會空虛自己,透過自我懷疑去質問自己僵化的思想,就無法在智識、社會和靈性上有一番成就。自滿的人束縛了理智,永遠陷在一成不變的思維裡。」-奧古斯都.庫里(Augusto Cury)


作者簡介奧古斯都.庫里(Augusto Cury)

  1958年10月2日出生於巴西,兼具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理論科學家和暢銷作家等多重身分,畢生致力於精神科學研究。歷時十七年研究心智運作和智力建構的過程,提出「多元智力理論」而揚名國際,進而成立多元智力學院,專門訓練心理學家、教育學者和人力資源專家。

  著作近三十本,在巴西熱銷超過一千五百萬本,五十多個國家爭相出版,在拉丁美洲讀者的心中,更是足以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保羅.科爾賀齊名的國寶級作家。

  庫里的《兜售夢想的先知》(圓神出版,2011年)是蟬聯巴西排行榜的冠軍書,打破《追風箏的孩子》的銷售紀錄,而小說的創作靈感正來自耶穌基督高深又耐人尋味的智慧。


本書特色

  ★ 風靡拉丁美洲無數讀者,讀完肯定一輩子受用無窮!
  ★ 巴西國民作家奧古斯都.庫里傾注畢生心血,探究耶穌顛覆思想的智慧。
  ★ 研究耶穌的生命智慧,可以培養多元思考能力,轉換思想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生命的學校裡,最大的成功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能征服你的內在世界;這趟漫長艱鉅的旅程不是外在的,而是沿著你自身存在的路徑走去。

  .耶穌待人處事通情達理,並且能以不落俗套的思想和情緒面對緊張、失望和情感痛苦。他是如此耐人尋味,甚至動搖我們的觀念和既存典範。

網路鏈結:博客來-顛覆思想的心理大師:耶穌超凡的智慧 (books.com.tw)


【書設計】中文書:《顛覆思想的心理大師:耶穌超凡的智慧》-書籍好設計-好設計-OKAPI閱讀生活誌 (books.com.tw)



戴邁樂神父

戴邁樂神父是印度籍的耶穌會士,生於1931年,死於1987年。他是一位靈修學家,以亞洲人的洞見和智慧去瞭解耶穌的福音。
安東尼‧戴邁樂的親弟弟,作者比爾‧戴邁樂寫作本書,查訪多位戴邁樂神父生前的前輩和朋友,除了揭開戴邁樂神父許多不為人知的事跡;內文中收錄的多篇書信,亦素描了這位當代傳奇人物的真實樣貌。你將看到安東尼‧戴邁樂,如何從一個敬畏天主的平凡家庭長子,成為人人追隨的靈修冥想大師。他的熱力光芒,也從未因死亡而中斷,至今仍在黑夜中熠熠發亮,指引迷路人方向。

儘管人心渴求真理,儘管唯有在真理中,人心才有自由和喜樂,人類對真理的第一個反應卻是敵視與恐懼。所以,像耶穌和釋迦這樣的人類精神導師,就以一種迂迴的策略-說故事-來減低聽眾的抗拒。他們深知,最引人入勝的話,莫過於「很久很久以前……」,他們也明白,抗拒真理乃人之常情,但抗拒故事卻是聞所未聞。 -戴邁樂《觀蛙》


戴邁樂神父 (Fr. Anthony De Mello) 談覺醒許建德譯

靈修就是覺醒的意思。大多數人儘管自己不知道,都是處於睡眠狀態當中。他們在睡眠中出生、在睡眠中過活,在睡眠中結婚、在睡眠中養育孩子,最後,在睡眠中死去,從來沒有清醒過。他們不曾體驗過一個人生存在世的可愛和美麗。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神秘家,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或是非基督宗教的神秘家,不論他們的宗教信仰、或是神學見解,有一件事上,他們的意見是一致,那就是「諸事順遂、一切安好」。

     事情一團糟嗎?
     一切安好。

很奇怪,很矛盾,是吧。可惜,大部分的人因為在睡眠狀態中,都看不到「一切安好」,他們有的只是噩夢而已。

去年在西班牙電視節目中,我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敲著他兒子的房門:「海米,起床囉!」海米回答說:「爸爸,我不想起床。」

爸爸聲音提高了:「起床,你該上學呢!」海米說:「我不想去學校。」爸爸問他為什麼不想去學校。海米說有三個理由:「第一,學校很無聊;第二,孩子都作弄我;第三,我恨這個學校。」爸爸聽了回答說:「我也有三個你應該去學校的理由:第一,這是你的本分,第二,因為你已經四十五歲了,第三,因為你是校長。」

起床!醒來!你們都是成人,不能再睡了。覺醒吧,不要老是黏著小孩子的玩具不放。

很多人會說,他們不想待在幼稚園裡了。但是不要相信他們。絕對不要相信他們。他們要的只是把玩壞的玩具修補好——「把太太還我,把工作還我,把金錢名譽還我,把事業成就還我。」這就是他們要的,把他們的玩具修好換新,這樣而已。好的心理學家都會這麼告訴你,人們並不求痊愈,他們要的只是把痛苦減輕,因為痊愈是痛苦難忍的。

你們都知道,覺醒並非是愉快的事。在被窩裡有多舒服。被喚醒總是惱人。因為這個緣故,有智慧的大師都不會想去喚醒誰。我希望我也是一樣,如果你還在恬睡當中,希望我不會吵醒你。那實在不關我事。我的責任只是把我該做的事做好,把該跳的舞跳好。如果你有所悟、有所得,那很好;如果沒有,那也沒辦法,就像阿拉伯諺語說的:「下的都是同樣的雨,但是在沼澤裡,它助長的是荊棘,在園子裡助長的是花朵。」

譯後小記許建德

這本書“Awareness: The Perils and Opportunities of Reality”是根據戴邁樂神父給的一個「意識Awareness」工作坊錄音稿,由一位耶穌會神父整理出來,在神父過世後三年才出版的。「意識(awareness)」」是戴邁樂神父一生要傳達的一個重要靈修訊息,早在1976年出版的“Sadhana – A Way to God:Christian Exercisesin Eastern Form”(中譯:《相逢寧靜中》),他就把「意識鍛煉(awareness exercises)」擺在第一部分,然後才在第二部分介紹依納爵的「幻想鍛煉(fantasy exercises)」,亦即想象式祈禱;第三部分介紹「虔禱鍛煉(devotion exercises)」,例如口禱、心禱等。可見戴邁樂神父對意識鍛煉的重視。

這一篇〈談覺醒(On Waking Up)〉是工作坊的第一講,也是書的第一篇。

戴邁樂神父是印度籍的耶穌會士,生於1931年,死於1987年,可謂英年早逝。他是一位靈修學家,以亞洲人的洞見和智慧去瞭解耶穌的福音。戴邁樂神父認為超乎時空的天主,為我們這些生活在時空之內的人是無法知曉、也不必去猜憶的事。天主召叫我們在內心去接近祂,這事只有每個人自己去領略。同樣的,死後的永生也不是我們可以瞭解,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覺醒的人生,把這一生過好。

戴邁樂神父認為,大部分的人儘管知道人生的痛苦來自我們對身外人事物的依戀,但是卻無法看破。只有在受盡了痛苦之後,有些人才會覺醒,毅然決然地改變人生的方向。

他又認為人性往往越想要放棄一件事物,反而被它綁得越緊。只有當我們看破它的真相,它對我們就失去了束縛力。因此了悟是非常重要的。

覺醒的人生,對身外的人事物就不再有所依戀,內心充滿了自由與快樂,也才能真正地去愛主愛人。

耶穌公開宣講的第一件事,是要我們repent,希伯來文的意思是要我們改變人生的方向,戴邁樂神父認為耶穌要我們改變,就是要我們覺醒,不要懵懵懂懂、糊裡糊塗,而是要過一個有意識的人生——活在當下,唯有這樣才能「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以及愛我們的鄰人。

有了覺醒的人生態度之後,再去讀瑪竇福音耶穌的山中聖訓,就覺得它們似乎是理所當然,而不是什麼苛刻的要求了。

但是第五世紀以降的教會把repent解釋成罪的悔改,因此特別強調人生的重點在於悔罪。許多人的一生就在犯罪、悔罪、再犯罪、再悔罪的輪迴中過去。我們剛晉鐸的副本堂有一次開玩笑的說,每一次辦告解,都是告同樣的罪,雖然有些窩囊,但是至少我沒有出什麼新花樣、去犯新的罪。

除非看穿了事情的真相本相,否則就是這樣的不斷地在犯罪和悔罪中打轉。

耶穌在世宣講的中心是天國的來臨。戴邁樂神父認為覺醒的人生,就是天國在世的開始。

在這個第一講裡,戴邁樂神父提到的靈修大師們心目中的「諸事順遂、一切安好」,卻被許多人看成一團糟,這件事跟禪宗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心的態度、感覺,影響決定了我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

不可知曉的天主,這種靈修傳統在基督宗教裡當然也有,但是在把天主當作有位格對象的猶太基督傳統裡,在一切都要由理性分辨清楚的西方文化裡,把天主看成是無法知曉,這樣的理解顯然是不可思議。尤其是當戴邁樂神父認為西方傳統總想把不可說的說個清楚,這樣的方法反而會成為人們求真理的阻礙的時候,他的看法引起了梵蒂岡信理部的憂心,擔心教友們會被誤導。

因此在1998年,梵蒂岡信理部部長拉辛吉樞機,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發表了一個聲明,表示戴邁樂神父的某些說法跟教會的信仰不合,會造成傷害。要求把戴邁樂神父的書下架,或是貼上警告的標簽。

我個人覺得,這是西方人無法領會到東方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情懷的關係。對覺醒中的人而言,他們追隨耶穌、走向天主的旅程不會因之而有所影響。

以上內容轉載自:戴邁樂神父 (Fr. Anthony De Mello) 談覺醒-許建德譯-中華基督神修小會 (ccsc.org.tw)


戴邁樂神父書籍-Anthony de Mello, S. J._戴邁樂 棽靈書坊 soul dive bookstore – 马来西亚 (soul-dive.com)


《快樂的遊俠: 安東尼.戴邁樂傳記》快樂的遊俠: 安東尼.戴邁樂傳記 | 宗教 | 商品 | 誠品線上 (eslite.com)


古喻今遇(PDF)


Poet and Peasant Overture (F.von Suppé) – G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