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以創作「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道待遇而終獲生還,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其見解深銳而透徹,為心理學注入前輩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你們知道我們所謂的『末世臉』是什麼意思嗎?一個人如果臉色黯淡、形容憔悴,一副病懨懨的樣子……這人就是個『末世臉』,遲早他就會進入煤氣間,所以千萬記住:時常修臉,走路或站立都要挺直腰桿。」(頁37-38)在集中營中,過去個人的基本權力 – 自由和尊嚴被剝奪後,剩下的只有”選擇”要以什麼態度面對苦難的能力,路加福音21:28「你們要挺起身來,抬起頭來,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信仰讓基督徒經過各種苦難而非免除苦難,獲得終極的自由。教宗談神慰spiritual-consolation

《驅魔師進擊:善與惡、愛與仇恨的爭戰》上智出版社-2022/12/16出版
「本書以訪談方式探討關乎人生的重要問題,諸如:宗教信仰對人有何益處?善真的存在嗎?為何這世界充滿邪惡?成為驅魔師要具備什麼條件?魔鬼最後的下場如何?這些主題可待讀者一窺究竟,從中洞悉舉世聞名的驅魔師阿摩特神父的思想要旨。」──吳伯仁神父(耶穌會士、神恩復興台灣共融服務團隊指導神師)
阿摩特神父認為,那些所謂的「附魔」者,其實都是背負創傷的人,他們的心靈深處有一道又大又深的傷口,原因出在他們只看到天主的誡命,卻未能體驗祂的慈愛。許多人真的覺得自己附了魔,而且他們怎樣也無法把天主當成父親看待。- 安哲羅.德西滿(Angelo De Simone)
,

「我愛你,從這裡一直到月亮,再───繞回來。」
此書榮獲 美國書商協會年度童書獎,也入選美國收錄44部二十世紀最重要圖畫書的《二十世紀童書寶典》
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冊

卅七個孩子的心中,從未想過以牙還牙,更不因此憤世嫉俗。雖然他們不明白引發戰爭的仇恨糾葛,卻柔順接受了人為災害的後果,就像那些毫不起眼的小草,彎低了身子,緊抓著腳下的大地,一點一滴地努力活下去。

主耶穌是偉大的教育家,祂召叫那十二人跟隨祂,十二個人有十二種性格,但是,耶穌沒有強迫他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模樣;祂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每個人按照自己本有的性格,「盡心盡力」活出本有的那個我。每個人只要好好面對天主,盡最大的可能去改變自己的不足,以活出天主的肖像,對耶穌來說就夠了。
期盼我們能效法宗徒們堅忍到底的恆心與毅力,將來面見天主的時候,祂會對我們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瑪廿五21)

作者: 斯德望.賓次(Stephen J. Binz)
天主看到祂認為「好」的受造界遭人類恣意破壞,何等痛心!
本書翻譯自 Stewardship of the Earth,以教宗方濟各的通諭《願祢受頌讚》為主要內容,闡述維護地球資源、保護受造物,都是人類忠於天主盟約的必要特質。人類作為大地管家,與地球其他生物和諧共處,是一種「喜樂的特權」。這一特權源自人類與天主的正確關係。唯有尊敬大自然、與地球的美互動,我們才能找到靈修的圓滿。

反抗歷史的沈默,探索神的沈默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九日,一生為天主服務、奉獻的遠藤周作先生離開人世,回到主的身旁,家人遵奉遺言把《沉默》和《深河》放入棺中陪伴遠藤;這代表了遠藤對其文學創作的評價與總結。其實,這兩本書除了他自認為是自己的代表作之外,它們同時還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代表作。

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 1915-1968),一九一五年生於法國,為著名之靈修作家,亦為詩人、小說家、教授、文學批評者、思想家;並積極倡導非暴力與國際間的和平。他對東方神祕學亦鑽研頗深,對禪宗尤有特殊興趣。

自從德蕾莎姆姆去世後,世人才從她私下往來的信件裡,明白她經歷了多年心靈黑夜的磨難――極其渴望天主,但天主卻像是缺席了,沒有回應。
什麼是心靈的黑夜?這經驗有什麼意義?
本書作者曾與德蕾莎姆姆多次近距離接觸,並從十字若望、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本篤十六世等的作品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我們認識心靈黑夜的意義。
這經驗不僅可能發生於宗教人士身上,也可能是人類經歷苦難時的共通處境,這有限人性所體會到的晦暗,不僅是徹底淨化根植於靈魂深處的創傷與不足,透過這內在朝向天主的旅程,也帶領我們找到未曾想像過的光明。

★ 亞馬遜書店1200名讀者五顆星讚賞推薦!★ 慕道班全方位輔助教材,神父和教友最實用的教理指南!
「你們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伯前三15~16)
本書彙整大家最感興趣且容易被誤解的信仰問題,提出簡單明瞭、平易近人且大有助益的答覆。依序探討「真理與天主」、「耶穌與聖經」、「教會與聖事」、「聖人與罪人」、「道德與終向」,說明天主教信仰如何帶來平安、喜樂與永生的希望。

聖母傳統所揭示的有關天主、我們,以及教會的象徵性真理,都遠遠超過我們在歷史中有限資訊所掌握到的。聖母敬禮已經成了天主教及正教會靈修生活和藝術的中心。她在東方聖像藝術中特別顯眼,也成就了西方藝術大師,諸如安吉利科(Fra Angelico, 1400~1455)、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波提切利(Sandre Botticelli, 1445~1510)、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等人能激勵人心的名作。她在詩畫、聖歌、教堂、修會,甚至隆重的慶節裡,也都備受尊榮。彩繪玻璃窗和雕像都在描述她的美麗;法國宏偉的主教座堂,像巴黎的沙爾德堂(Chartres in Paris)以及蘭斯的聖母堂(Notre Dame de Reims),也都是為了尊榮她而蓋起來的。她在這世界上,激發出了一些最巍峨的建築、一些最動人的詩篇,以及一些最美麗的圖畫;她也激起人們最高貴愛情和敬畏的情操。她在基督信仰藝術裡頻繁出現的造形,見證了人們對她這位天主之母的摯愛,已然超越了神學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