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2023年)主日福音



2023年4月8日-復活前夕
教宗方濟各2023年4月8日在神聖夜晚的復活前夕守夜禮

教宗主持復活前夕守夜禮:記住且前行,回到與耶穌的初次相遇

在宣告基督復活的神聖夜晚禮儀中,教宗方濟各邀請全體基督徒重新發現我們自己的加里肋亞的“驚奇和喜悅”,也就是我們追隨耶穌的“愛的歷史”的開端。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2023年4月8日晚上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復活前夕守夜禮,40位樞機、25位主教及200位司鐸共祭。禮儀於晚上7點30分開始,教宗降福了新火並點燃復活蠟燭。然後是燭光遊行,參禮的信友手持蠟燭,在三次高唱“基督之光”的執事的帶領下,共祭神長走向中央祭台。接著是復活宣報、聖道和聖祭禮儀。當晚有8位成年慕道者領受洗禮、堅振和聖體聖事。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邀請信友們“要記住且前行!如果你找回了初愛,找回了與天主相遇的驚奇和喜悅,你就會繼續前進”。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3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夜晚即將過去,黎明出現了第一縷曙光,這時,婦女們開始向耶穌的墳墓前行。她們猶豫不定,感到迷惘,心中因失去所愛的人而痛苦不已。但是,當她們來到那裡,看到空空的墳墓,就改變了方向,改變了路線;她們離開了墓地,跑去向門徒們宣告一個新行程:耶穌已經復活,並在加里肋亞等待他們。在這些婦女的生命中經歷了“復活”,也就是“逾越”: 事實上,她們從悲傷地走向墳墓,到喜悅地奔向門徒,告訴他們不僅主已復活,而且還有一個需要立即到達的目的地,加里肋亞。與復活者的約會就在那裡。門徒們的重生,他們心中的復活要從加里肋亞開始。讓我們也走入門徒們從墳墓到加里肋亞的這段行程。

福音說,婦女們“去看墳墓”(瑪二八1)。她們認為耶穌仍在死亡之地,一切都已經永遠結束。有時,我們也會認為與耶穌相遇的喜悅只屬於過去,而現在我們所瞭解的主要是被封閉的墳墓:那些我們的失望、苦澀和不信任,那些“什麼也做不了”、“事情永遠不會改變”、“最好活一天算一天”,因為“誰也不能確保明天會怎樣”。我們也一樣,如果我們被痛苦所折磨,被悲傷所壓抑,因罪惡而羞辱,被一些失敗所困擾,或被一些擔憂所糾纏,我們就會體驗到疲憊的苦味,看到我們心中的喜樂被熄滅。

有時,我們只是感到每日生活的艱難,厭倦了在這個世界的橡膠牆前冒險,這個世界似乎總是讓更狡猾和更強大的法則占上風。還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對邪惡的力量、撕裂關係的衝突、似乎主宰社會的算計和冷漠的邏輯、腐敗的毒瘤、不義的泛濫以及戰爭的殘酷感到無力和沮喪。此外,我們可能還與死亡面對面,因為死亡奪走了我們親人的甜蜜陪伴,或是在疾病或災難中與死亡擦肩而過,我們很容易陷入幻滅,希望之泉變得枯竭。因此,對於這些或其它情況,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情況,我們的步履在墳墓前停了下來,我們一動不動地哭泣和後悔,孤獨和無力地重復著“為什麼”。那一連串的“為什麼”……

然而,經歷到復活的主的婦女們並沒有在墳墓前癱瘓不動,福音說:“她們趕快離開墳墓,又恐懼又異常喜樂,跑去報告祂的門徒。”(瑪二八8)。她們帶來了永遠改變生活和歷史的消息:基督已經復活!(同上6)。同時,她們也守護並傳達了主的囑託,邀請門徒去加里肋亞,因為在那裡他們會見到祂(同上7)。然而,兄弟姐妹們,我們今天問自己:去加里肋亞意味著什麼呢?有兩點:一方面是離開封閉的晚餐廳,去到外邦人居住的地區(參閱:瑪四15),從隱藏中走出來,向使命敞開,擺脫恐懼,走向未來。另一方面,這很美,意味著回到起點,因為一切都是從加里肋亞開始的。在那裡,主耶穌第一次遇見並召叫了門徒。因此,去加里肋亞就是回到最初的恩典,重新獲得燃起希望的記憶,那是我們被復活的主所標明的“未來的記憶”。

這就是主的復活所做的:推動我們前進,從失敗感中走出來,移開我們經常把希望禁錮在其中的墳墓的石頭,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因為基督已經復活,祂改變了歷史的方向;但是,為了做到這一點,主的復活要將我們帶回到過去的恩典之中,讓我們再回到加里肋亞,我們追隨耶穌的故事開始的地方,第一次召叫是在哪裡。這要求我們重溫那些時刻、那些情境、那些經歷:在那裡我們遇到了主,經歷了祂的愛,並接受了對我們自己、對現實、對生命奧秘的全新而明亮的目光。為了重新站起來,重新開始,重新上路,我們總是需要回到加里肋亞,也就是說,不是回到一個抽象的、理想的耶穌那裡,而是回到我們與祂第一次相遇的鮮活、具體、內心激動的記憶中。是的,兄弟姐妹們,為了前行,我們必須回憶;為了擁有希望,我們必須滋養記憶。這就是我們的邀請:要記住且前行!如果你找回了初愛,找回了與天主相遇的驚奇和喜悅,你就會繼續前進。要記住且前行。

要記住你的加里肋亞,並走向你的加里肋亞。那是你親自認識耶穌的“地方”,在那裡,祂對你來說不再是一個像其他人一樣的歷史人物,而是生活中的人物:不是一個遙遠的天主,而是一個親近的天主,祂比任何人都更瞭解你,比任何人都更愛你。弟兄姐妹們,請記住加里肋亞,記住你的加里肋亞:記住你蒙召、那個在特定時刻對你說話的天主聖言;記住那在聖神內的強烈體驗,在辦告解之後感受到寬恕的巨大喜悅,那祈禱的濃厚和難忘的時刻,那在你內心燃起並改變你生命的光芒,那個相遇,那個朝聖之旅!……每個人知道自己的加里肋亞在哪裡,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內心復活的地方,那個最初、打下基礎、改變一切的地方。我們不能讓它留在過去,復活的主邀請我們去那裡度逾越節。要記住你的加里肋亞,使它成為記憶,讓它在今天重新煥發生機。你要回到與祂的第一次相遇。你要問問自己那是怎會回事,何時發生的,你要重建它的背景、時間和地點,重溫那份情愫和感受,重現那份顏色和味道。因為你知道,當你忘記了那初愛,當你忘記了那第一次相遇,你的心就開始積聚灰塵。你也就體驗到了悲傷,就像門徒們一樣,一切似乎都沒有前景,巨石將希望封閉。

但今天,弟兄姐妹們,上主復活的力量邀請我們移開失望和不信任的巨石;主耶穌,祂非常善於推翻罪惡和恐懼的墓石,祂想要照亮你神聖的記憶,你最美好的回憶,讓你與祂的第一次相遇具有現實意義。記住且前行:要回到祂身邊,找回天主在你心中復活的恩寵!回到加里肋亞,回到你的加里肋亞。

弟兄們,姐妹們,我們要跟隨耶穌到加里肋亞,在那裡遇見並朝拜祂,祂在那裡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重新體驗當初發現祂活著時,我們宣告祂為我們生命主宰的美好。讓我們回到加里肋亞,回到初愛的加里肋亞:每個人都回到自己的加里肋亞,在那初遇之地,讓我們重獲新生!

鏈接網址:教宗主持復活前夕守夜禮:記住且前行,回到與耶穌的初次相遇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Exsultet Legendado em Latim e Português
復活宣報-詠唱林義偉
EXULTET (Pregon Pascual)

2023年4月7日-主受難日

圖片來源:The death of Jesus (Matthew 27:45-56) – The death of Jesus – CCEA – GCSE Religious Studies Revision – CCEA – BBC Bitesize


聖週五拜苦路禮儀:受苦者從羅馬鬥獸場發出祈求和平的吶喊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梵蒂岡博物館:《哀悼基督的死亡》與死亡被戰勝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梵蒂岡博物館:“美”使我們相契合(12)基督被釘十字架和受難場景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梵蒂岡博物館:“美”使我們相契合(4)聖殤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注視十字苦像默想



Liszt: Via Crucis – Andante Maestoso “Vexilla Regis prodeunt”

2023年4月6日-主的晚餐彌撒

教宗聖週四:當我們互相幫助時,生活是美好的

在羅馬少年感化院的“主的晚餐”彌撒中,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主耶穌在给門徒洗腳時,教導我們謙卑和服務的重要性,這些都源於高尚的心靈。

(梵蒂岡新聞網)聖週四,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郊區的少年感化院主持“主的晚餐”彌撒,並為其中12名年輕人進行了傳統的濯足禮。這個團體的成員非常多樣化,年齡從14歲到25歲不等,包括10名年輕男子和2名年輕女子,其中兩人是辛提人,其他人來自克羅地亞、塞內加爾、羅馬尼亞和俄羅斯,代表不同的信仰傳統。

教宗此前曾在2013年訪問過羅馬少年感化院,當時他剛當選教宗,選擇在那裡慶祝聖週四“主的晚餐”彌撒。

一顆高尚的心靈
在沒有準備稿件的講道中,教宗將注意力集中在禮儀中選讀的福音上,其中講述了耶穌在受難前一天,以謙卑和服務的姿態為門徒洗腳的事跡,而在那個時代,這項工作本應由奴隸完成。

教宗解釋說,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效法這種姿態和精神,互相幫助,而不是遵循世俗的欺騙或利用彼此的方式,生活將是如此美好。他指出,互相幫助,哪怕只是通過簡單的人際關係,都源於一顆高尚的心,耶穌今天希望教導我們並鼓勵我們擁有這種“心靈高貴”。

教宗說,我們可能會對自己內心的東西感到沮喪或羞愧,但耶穌瞭解我們的一切,並“愛我們原本的樣子”,為我們所有人洗腳。教宗說,我們永遠不要因自己的脆弱而感到害怕,要相信上主願意陪伴我們走人生旅程,“牽著我們的手,使生活對我們來說不那麼艱難。”

呼籲互相幫助
最後,教宗解釋說,他為12位在場的年輕人洗腳的舉動不僅僅是一種民間傳統的表示,而是一個標記,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彼此相處,那就是要互相幫助,彼此關愛,尊重每個人的巨大尊嚴,即使我們作為罪人而暴露出了脆弱。教宗說,如果我們採取這種態度和服務精神,我們就可以減少世界上許多不公正的現象。

教宗接著表示,失業、家庭破裂、為生存而掙扎、屈服於自己的弱點,這些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通過洗腳,主耶穌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處境、我們如何軟弱,祂都愛我們永無止盡,因為祂始終陪伴在我們身邊,永遠不會拋棄我們。

彌撒結束後,教宗降福了以真福皮諾·普利西(Pino Puglisi)神父命名的小教堂的銘牌。皮諾·普利西是一位西西里地區的本堂神父,因反對黑手黨而被殺害。教宗向感化院中的年輕人致以問候,收到了他們在木工課程中製作的十字架,以及他們製作的一些餅乾和意大利面。教宗向這些年輕人,以及感化院的院長和工作人員回贈了念珠和巧克力復活節彩蛋,這是意大利的傳統。

網路鏈結:教宗聖週四:當我們互相幫助時,生活是美好的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教宗主持祝聖聖油彌撒:我們要像呼吸那樣呼求聖神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13年3月28日,教宗方濟各當選伯多祿繼承人後15天選擇在此主持“主的晚餐”彌撒。教宗在那天的彌撒中為不同國籍和宗教信仰的十名男孩和兩名女孩行了濯足禮。他向他們解釋了這一舉動,說,洗腳意味“我們應該相互幫助”。教宗補充道,“這是我的義務,身為神父和主教,我應該為你們服務。這個義務來自我的內心:我愛它。愛它,也樂意付諸行動,因為上主這樣教導了我”。教宗將重複十年前的舉動,聖週四在羅馬少年感化院主持“主的晚餐”彌撒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3年4月2日-基督苦難主日(聖枝主日)(瑪26:14-27:66)

教宗主持聖枝主日彌撒:在被捨棄者的呼喊聲中認出耶穌

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聖枝主日彌撒。他以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一句話“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為講道的中心,提醒信友們在默思主基督苦難的時刻,絕不要忘記我們身邊許多“被捨棄的‘基督’”。

(梵蒂岡新聞網)4月2日主日上午十時許,聖伯多祿廣場人頭攢動,約6萬名信友參加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的隆重聖枝遊行禮和彌撒感恩聖祭。此前,教宗因支氣管炎留醫3天後,於4月1日上午離開傑梅利綜合醫院,返回梵蒂岡,於主日當天如期主持了禮儀活動。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

在聖枝主日的禮儀中,教會紀念基督塵世生命的最後歷程,直到祂的聖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這讓我們感受到祂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無以言狀的痛苦。教宗以耶穌的這句話展開他的講道。他指出,耶穌在身體和精神上都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從被鞭打到被釘十字架;遭背叛、嘲笑以及門徒們逃之夭夭。

教宗說:“請看,這是撕心裂肺的痛苦,是精神上的痛苦:在最悲慘的時刻,耶穌經歷了天主的捨棄。⋯⋯事實就是如此。這是極端的貶抑,就是祂父親的捨棄、天主的捨棄。上主為我們的愛而來受苦,以至於我們難以理解。真的不容易理解這個時刻……祂看到關閉的蒼天,經歷著生活最苦楚的邊緣、生命的毀滅、所有確定性的崩潰:祂喊出最極致的‘為什麼’。”

耶穌經歷了天主遠離的痛苦深淵,但這沒有結束

接著,教宗解釋說,聖經中捨棄這個動詞“出現在極度痛苦的時刻”,“出現在最極端的關係撕裂中”。耶穌將世界上所有的罪惡都背負在祂的十字架上,最後“經歷祂從未有過的情形,就是天主的遠離。祂這樣做是為了我們,為了永遠在我們身旁,不讓我們感到孤單。今天的這一切“不是一場表演”。

教宗說:“祂這樣做是為了我、也是為了你,因為當我、你或任何其他人走投無路時,很慘地看到自己被困在死胡同裡,看到自己在死胡同裡迷路,陷入被捨棄的深淵,在無數‘為什麼’的漩渦中感到嗆水窒息,而毫無答案時,那裡還有一絲希望。祂為你、為我。這苦難並沒有結束,因為耶穌曾經在那裡,此時此刻與你同在:祂經受被捨棄的遠離感,為的是在祂的愛中接納我們的所有疏離。因而,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說:在我多少次的跌倒中,在我的悲傷中,當我感到被背叛或背叛他人時;被丟棄或丟棄他人時;被捨棄或捨棄他人時,我們該想:是祂被捨棄、背叛、被丟棄。在此,我們找到了祂。”

基督之愛促使我們看顧今天被丟棄的人

希望正是從苦難中生出的。在十字架上,耶穌並沒有屈服於絕望,他呼喊出被捨棄,但即刻就把自己交託於天父。祂“繼續愛祂所愛的人”,祂寬恕了那些釘死祂的人。天主的愛在被捨棄的耶穌身上體現出來,這愛能夠“轉變我們鐵石的心腸”,並推動我們在那些被捨棄的人身上尋找祂、愛祂。教宗也提到了幾個月前在聖伯多祿廣場柱廊下去世的一個無家可歸者。

教宗說:“弟兄姊妹們,今天有許多‘被捨棄的基督’。有許多地方的人民全部遭受剝削,人們任其自生自滅;有些窮人就住在我們的十字路口,我們沒有勇氣與他們目光相接;有些移民不再有面孔,而是成為數字;被拒絕的囚犯,被看作是‘麻煩’的人物。但也有許多看不見的、隱藏的‘被捨棄的基督’:未出生的孩子、孤零零的老人,這些老人可能是你的父親,也許是你的母親、祖父、祖母……,無人探望的病人、被忽視的殘障者,以及內心感到無比空虛的年輕人,沒有人真正傾聽他們痛苦的呼聲。他們除了自殺別無他法。這是今天被捨棄的人、被捨棄的‘基督’。”

祈求在被捨棄的人身上認出耶穌的恩典

因此,被捨棄的耶穌向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即不要讓任何人感到孤單,不要排斥任何人,因為被拒絕的人和孤獨的人是祂“生活的肖像”。最後,教宗邀請所有參禮的人作共同的反省,說道:“今天讓我們祈求這恩典:知道如何去愛那被捨棄的耶穌,知道如何在每個被捨棄的人身上愛耶穌。讓我們祈求恩典,好能看見並認出那依然在被捨棄者身上呼喊的上主。我們不要讓祂的聲音在冷漠的喧囂中沉寂。天主沒有放任我們孤苦無依;讓我們關懷照顧那些處於孤獨的人。”

鏈接網址:教宗主持聖枝主日彌撒:在被捨棄者的呼喊聲中認出耶穌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1 . 舉 行 聖 枝 主 日 時 , 最 重 要 是 紀 念 耶 穌 苦 難 事 件 中 那 一 部 份 的 事 蹟 ? 這 個 主 日 的 重 點 到 底 是 甚 麼 ? 對 我 們 有 甚 麼 啟 示 ?

聖 枝 主 日 很 明 顯 是 紀 念 聖 經 中 記 載 耶 穌 榮 進 耶 路 撒 冷 的 事 件 , 但 今 日 教 會 重 新 而 正 確 地 表 達 出 這 事 蹟 不 是 , 也 不 能 單 獨 存 在 , 而 是 與 主 救 世 苦 難 和 復 活 構 成 一 體 , 絕 對 不 能 分 割 , 因 為 基 督 是 為 了 完 成 逾 越 奧 蹟 才 進 入 耶 京 , 所 以 聖 枝 主 日 其 實 是 祂 救 世 苦 難 ﹑ 聖 死 復 活 的 一 個 簡 單 前 導 , 禮 儀 的 重 點 不 是 「 入 城 」 和 「 樹 枝 」 , 而 是 當 日 福 音 所 恭 讀 的 「 耶 穌 基 督 苦 難 始 末 」 。 教 會 透 過 當 日 的 禮 儀 , 幫 助 信 眾 進 入 聖 週 所 慶 祝 的 逾 越 奧 蹟 之 中 , 步 武 基 督 , 棄 暗 投 明 , 承 行 主 旨 , 並 與 基 督 一 起 逾 越 , 進 入 新 的 生 命 。

2 . 在 禮 儀 中 所 祝 聖 的 樹 枝 有 甚 麼 意 思 ?

很 多 教 友 會 把 祝 聖 的 樹 枝 誤 為 驅 魔 致 福 的 物 件 , 這 未 免 歪 曲 了 聖 枝 是 為 紀 念 基 督 榮 進 耶 路 撒 冷 的 本 來 意 義 。 祝 聖 的 樹 枝 教 我 們 記 著 當 日 耶 穌 基 督 為 了 承 行 聖 父 的 旨 意 , 願 以 聖 死 來 救 贖 世 人 , 我 們 也 應 祈 求 天 主 賜 我 們 因 紀 念 基 督 而 仿 效 衪 的 榜 樣 , 而 獲 得 逾 越 救 贖 的 效 果 , 所 以 聖 枝 絕 不 是 致 祥 避 災 之 物 , 而 是 禮 儀 上 的 記 號 。

資料來源: http://www.dolf.org.hk/hotline/faith/44342.htm

《聖血祭壇木雕圖》人性陪伴的宗教藝術

圖1
圖2
圖3
《聖血祭壇木雕圖》圖片翻拍自羅頌恩《睜開眼的祈禱》,宇宙光,2022年,頁39、40、49

神聖羅馬帝國的雕刻家Timan Ruemenschenider於1501年接受羅滕堡聖雅各大教堂委託製作《聖血祭壇木雕圖》(圖1)主要是為展現山形花冠上中央水晶體所保存的「基督聖血」(圖2,1270年在聖祭禮儀中不慎濺灑在祭台布上、基督與世人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由於羅滕堡聖雅各大教堂是西班牙聖雅各朝聖路線上的教堂,因此「基督聖血」未被收藏於聖物儲藏室中,而是常設性地安置於教堂中、向庶民及朝聖者開放。

祭壇圖(圖3)由左至右分別為「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主的晚餐」、「耶穌山園祈禱」三個場景,讓觀者反思自己信仰態度是否由熱情轉趨冷淡,體認自己跟門徒一樣、都有人性的軟弱,羅頌恩說:「信徒或朝聖者雖然是為了參與神聖祭典的赦罪而來,卻能在視覺上經驗到貼近人心軟弱的引導,加深了自我知罪的意識。」最終引領人划向信仰更深處。(參考資料:羅頌恩《睜開眼的祈禱》,宇宙光,2022年)



2023年3月26日-四旬期第五主日(若11:1-45)生命
Vincent Van Gogh繪(1890)
Sebastiano del Piombo繪(1517-1519)

教宗三鐘經:挪開我們問題墓穴的石頭,重新生活

教宗26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前,講解了當天福音記載的耶穌復活拉匝祿的事跡,並邀請信眾永遠不要停止希望。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3月26日四旬期第五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為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3萬5千名信友主持誦念三鐘經祈禱活動。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省思了當天福音記述的耶穌復活拉匝祿的事跡。

教宗說,耶穌在人們埋葬拉匝祿四天後來到他的家中,這時,任何希望都已破滅。雖然如此,瑪爾大和瑪利亞仍然緊緊抓住這位朋友的臨在帶來的光明。耶穌請人們打開墳墓,拉匝祿重生了。這段福音章節的訊息是:即便在看來不再有希望的時候,耶穌也要賜予生命。

教宗說,“有時,人會感到無望,所有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或者我們遇到過不再懷有希望的人,他們因為有過惡劣經驗而痛苦,他們受傷的心無法再期望。這樣的情形,無論在失去所愛時,在患病、受委屈和被背叛、極度失望、犯嚴重過錯時,都會發生”。

教宗繼續說,處於這樣的時刻,人的生命猶如一座封閉的墳墓,一切都是黑暗的,在周圍看到的只有悲傷和絕望。但“今天所說的奇跡告訴我們並非如此,這不是結局,在這些時刻我們並不孤單,相反的,正是在這些時刻,耶穌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接近我們,祂再次賜予我們生命。福音中說,耶穌在拉匝祿的墳墓前哭了,今天,耶穌為我們哭泣”。

耶穌邀請我們不要被負面情緒壓到,不要停止相信和希望,今天祂也要走進我們,牽著我們的手,在每個時刻陪伴我們。教宗說,“耶穌告訴我們這一點,挪開痛苦、過錯和失敗的石頭,不要把這些藏在你們內,藏在一個黑暗和關閉的房間裡。挪開石頭,把內心的所有東西拿出來,上主說,要有信心地將這些東西給我,我不會生氣;要有信心的將這些東西給我,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們同在,我愛你們,我希望你們重新生活”。

誦念三鐘經後,教宗再次提到遭受戰爭蹂躪的烏克蘭,他關懷敘利亞和土耳其的災民,也為最近幾天遭龍捲風襲擊的美國密西西比州的人民祈禱。教宗也邀請信眾為秘魯祈禱。

鏈接網址:教宗三鐘經:挪開我們問題墓穴的石頭,重新生活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3年3月19日-四旬期第四主日(若9:1-41)光明

教宗三鐘經:天主賜人治癒和尊嚴,讓我們為此驚喜

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講解了主日福音,指出耶穌治癒胎生瞎子的奇蹟在人群中激起多種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心靈封閉,因為他們不願意改變。教宗敦促眾人把人生的各種境遇看作是行善的契機。

(梵蒂岡新聞網)耶穌治癒胎生瞎子、使他復明的奇蹟,在人群中激發起負面反應(參閱:若九1-41)。我們應當祈求上主恩賜我們「接受驚喜」的能力。教宗方濟各3月19日主日在誦唸《三鐘經》前如此說道。當天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約有2.5萬名信友參加了祈禱活動。

教宗首先表示,這段福音章節顯示出「人心如何運作:善良的人心、不冷不熱的人心、膽怯的人心、勇敢的人心」。門徒們先是議論,這個瞎子天生失明,究竟是他本人,還是他父母親的罪過所造成的?教宗指出,門徒們在此說長道短,「尋找有罪的人」。我們也時常掉入這種舒適的陷阱:「尋找有罪的人,而非思索人生中有挑戰性的課題」

其次是那些心存懷疑的人:他們不確定那個復明的瞎子是不是他們以前常看見到的乞丐。一言以蔽之:人們害怕,卻沒說出口。

教宗解釋道:「在所有這些反應中,浮現了因各種緣故而在耶穌的記號前封閉的心靈:或許是因為他們在尋找有罪的人,或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感到驚喜,因為他們不願意改變,因為他們被恐懼束縛。今天有很多情況與此類似。面對眼前的事物蘊含著一個人的見證訊息、蘊含基督的訊息,我們陷入的處境是:嘗試尋找另一種解釋,我們不想要改變,我們寧可試圖找出一條體面的出路,也不願意接受真相。」

相反地,這名胎生的瞎子很高興能夠看見,簡簡單單地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作見證,說:「我曾是個瞎子,現在我卻看見了。」教宗指出,這個復明的瞎子「身心重獲自由,為耶穌作出見證:他既沒有捏造任何事,也沒有隱瞞任何事」。

「他不怕別人要怎麼說他:他早就嘗過被邊緣化的苦澀滋味,他一輩子都明白這點,早已親身感受過路人的冷漠和輕視。那些人把他當作社會的廢物,他頂多是在別人偶爾大發慈悲、施捨濟貧時有點用處。」

胎生的瞎子獲得痊癒,不再害怕人們輕蔑的態度,因為耶穌給了他完整的尊嚴。教宗說:「這一點很明確,總是這麼發生:當耶穌治癒你時,當耶穌治癒我們時,祂還給我們尊嚴。那是耶穌治癒的尊嚴,同時也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完整尊嚴。」

這一切引導我們省思以下的問題:作為瞎子,我們是否懂得看見善,並為我們所領受的恩典而感恩呢?我們是否為耶穌作見證,或者我們散布批評和懷疑?我們是否不受偏見的影響,或者我們對負面的事、對閒言碎語依依不捨呢?我們是否喜悅地說出耶穌愛我們,祂拯救了我們,或者我們害怕他人的想法,因而作繭自縛呢?我們的心靈是否不冷不熱,不接受真相,缺乏勇氣呢?我們是否接受困難,並接受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許多侷限呢?那些侷限或許是生理的,如同這個胎生瞎子一樣,或許是與人際交往有關,如同我們在路上看到的乞丐那樣。當我們看見這樣的人時,我們究竟是把他們當成詛咒,還是看作「懷著愛接近他們」的機會?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祈求那能「接受驚喜」的恩寵,從而每一天驚喜地領受天主的恩典,驚喜地看到人生不同的境遇,包括最難以接受的境遇,都是行善的契機。

鏈接網址: 教宗三鐘經:天主賜人治癒和尊嚴,讓我們為此驚喜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3年3月12日-四旬期第三主日(若4:5-26,39-42) – 活水
何萬良神父講道

Painter: Stefano Erardi (1630-1716).Medium: Oil on Canvas.Location: National Museum of Fine Arts, Valletta, Malta

教宗三鐘經: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對天主的渴望

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談論了耶穌在井邊與撒瑪黎雅婦人的相遇。教宗強調,耶穌說的「請給我一點水喝」,意味著祂渴望我們的愛,渴望分擔我們的匱乏。

(梵蒂岡新聞網)耶穌請撒瑪黎雅婦人給祂一點水喝:這蘊含了祂渴望我們的愛,也渴望分擔我們的匱乏。教宗方濟各3月12日主日在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前如此說道。教宗也指出,耶穌許諾給我們福音的「活水」,以達到永生,也「讓我們成為那帶給其他人憩息的水泉」

當耶穌說出「請給我一點水喝」的時候,耶穌「又累又渴」(參閱:若四5-42)。教宗解釋道,這是「天主紆尊降貴」的形象:藉著耶穌,天主成為我們中的一員;祂跟我們一樣口渴,跟我們一樣忍受酷熱之苦。

「耶穌的渴其實不是身體的渴,而表現出我們生命最深層的口渴之苦:耶穌尤其渴望我們的愛。這是對我們的愛的渴求。這要在耶穌受難的高峰時刻湧現,祂在十字架上斷氣前要說:『我渴!』(若十九28)」

然而,討水喝的上主,正是「提供水的那一位:祂遇見了撒瑪黎雅婦人,跟她談起聖神的活水,並且從十字架上,從祂被刺穿的肋旁流出血和水」

與此同時,在耶穌這句「請給我一點水喝」裡,也蘊含了一個呼聲。祂「每天敦促我們,要我們照顧他人的渴」。事實上,「那些在家庭、職場和其它我們來往的地方」對我們說出「請給我一點水喝」的人,「渴望親近、關懷和聆聽」。說出「請給我一點水喝」的人,也「渴望天主聖言,需要在教會裡找到解渴的綠洲」。

「『請給我一點水喝』是我們社會的呼聲。在社會中,匆忙、消費衝動,特別是冷漠,製造了乾涸與內心空虛。而且我們不要忘記,『請給我一點水喝』是很多缺乏水來生活的弟兄姊妹的呼聲。」

面對這些挑戰,教宗表明,「本日福音給我們每一個人提供了活水,讓我們能成為那帶給其他人憩息的水泉」。因此,正如撒瑪黎雅婦人「放下自己的水罐,去叫來城裡的人們」那樣,我們也将不再只想解自己的渴,「而是要帶著與主相遇的喜樂,去解他人的渴」,給他人的生命賦予意義,「不把自己當作主人,而是作天主聖言的僕人」,理解他人的渴,分享上主賜與我們的愛。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省思:我是否有能力理解他人的渴?我是否渴求天主,並意識到我需要祂的聖愛,一如需要水來生活那樣?我是否關心他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渴?

網路鏈結:教宗三鐘經: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對天主的渴望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3年3月5日-四旬期第二主日(瑪17:1-9)

教宗三鐘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認識天主的愛的光輝

教宗5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前講解了當天福音的內容。他敦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認識天主的愛的光輝。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3月5日四旬期第二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念經前,他省思了耶穌在大博爾山上在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面前顯聖容的事跡。教宗說,在那特殊時刻三位門徒真正看到了什麼?他們看到了天主的光在“聖父的完美肖像”耶穌身上閃耀,他們在祂身上看到了天主的愛的體現,這為後來將要發生的事做準備。

教宗說,“這對三位門徒來說是個驚喜!很長時間他們看到這愛的面容,但從未覺察到是如此的美麗!直到現在,他們才懷著極大、無限的喜樂意識到這一點。但是通過這個經歷,事實上,耶穌通過這個經歷正在培育他們,為更重要的一步做準備。後來,當祂被釘在十字架上、祂的面孔變形時,他們要懂得在祂身上認出這同一個美”。

教宗指出,這三位門徒經歷的是一種美妙經驗,以至於伯多祿“想要停止時間”,但這不是耶穌想要的。教宗解釋道,“弟兄姐妹們,這段福音也為我們標出一條道路:教導我們與耶穌同在是多麼的重要,即使很難明白祂所說的和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事實上,正是與祂同在,我們學會認識祂的面容,祂獻出的愛所發放的美的光輝,即使帶有十字架的印記。在祂的教導中,我們從每天與我們同行的人的面容,學會了迎接這美”。

教宗邀請我們睜開眼睛,察覺到我們遇到的許多“光輝面容”、向我們講述愛的微笑和淚水。從它們那裡,我們將得到那來自天主的光,並通過我們的具體工作將這光帶給他人,同時更慷慨的善度我們的每日生活。

最後,教宗表示,“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知道認識天主的愛的光輝嗎?我們是否以喜樂和感謝之情在愛我們的人的面容上認出這光輝呢?我們會在我們周圍尋找充滿我們的心並使我們的心向愛和服務開放的這光輝的標記嗎?…”教宗總結道,聖母瑪利亞跟隨聖子直到加爾瓦略山,願她“在愛的道路上永遠陪伴我們”。

鏈接網址:梵諦岡新聞



2023年2月26日-四旬期第一主日(瑪4:1-11)
四旬期第一主日宋大建神父福音講道

談到四旬期,我們首先想到 – 犧牲、克己、補贖、禁食,好像都是痛苦、悲傷……,但是上主反而邀請我們找回喜悅,因為四旬期之後有耶穌的復活,所以四旬期是恩寵的時期。我們的信仰因為有十字架的苦難和耶穌的復活,才有意義,倘若沒有耶穌的復活,我們的信仰與其他佛教、伊斯蘭教是沒有甚麼差異的。

四旬期守齋禁食的目的是什麼?《依撒意亞先知書》58:7「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守齋禁食的精神是準備參加耶穌的受難,把省下的錢幫助貧窮弱勢的人。

在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因戰爭、地震正承受巨大痛苦,願這四旬期能成為分擔他們悲傷和痛苦的時期。

《依撒意亞先知書》
58:3  『為什麼我們守齋而你看不見,我們克苦而你不理會呢?』看哪!你們在守齋日仍然苦心經營,勒索你們所有的工人。 
58:4  看哪!你們一面守齋,一面爭吵,打架,以惡拳打人;你們不必再如今天一樣守齋了,免得你們的嘈雜在高處可以聽到。 
58:5  難道這就是我所中意的齋戒嗎?難道這就是人們克己的日子嗎?難道低頭如同蘆葦,以苦衣和灰塵舖床,你就稱為齋戒,稱為上主悅納的日子嗎?
58:6  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解除不義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折斷所有的軛嗎? 
58:7  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
58:8  若這樣,你的光明將要射出,有如黎明,你的傷口將會迅速地復原;你的救援要走在你前面,上主的光榮要作你的後盾。


歷任教宗關於守齋的教導

在四旬期的靈性旅程中,為能真正活出懺悔補贖的真精神,讓我們聆聽歷任教宗關於守齋的教導。

(梵蒂岡新聞網) 從聖灰禮儀星期三開始的四旬期懺悔補贖的靈性之旅有三個基本要素:祈禱、守齋和行哀矜。特別是守齋,不應該只從形式的層面來理解。正如教宗方濟各多次提醒我們的,如果我們效法善心撒瑪黎雅人的表樣,那就真的很有意義。如果你度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過著“不浪費、不丟棄的生活”,就有其價值。

何為上主需要的守齋?

四旬期是守齋和懺悔的特定時期。但何為天主需要的守齋呢?教宗方濟各於 2018年2月16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晨禱默想中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選擇食物”的問題,而是該度“謙遜”的生活“始終如一”地承認並改正自己的罪過。這來自聖經的教導:“低頭如同蘆葦”,即“謙卑自己”,反省自己的罪過。教宗強調,這是“上主想要的守齋:即,真實、言行一致”。

守齋的價值是什麼?

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禁止我們食用一些對我們的身體有益和有好處的東西,對我們基督徒究竟有何價值和意義。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9年四旬期的文告中回顧了聖經和基督徒傳統的教導:“為躲避罪過和引人犯罪的一切,守齋是一種重要的幫助。為了這緣故,在救恩史中,多次出現要人守齋的邀請。事實上,聖經一開始,即出現上主命令人不可食禁果。由於我們都承受著罪惡和罪惡的後果的重壓,因此,守齋成為一個使我們恢復與天主的友誼的工具。”根據新約的教導,本篤十六世強調真正的守齋是指吃那“真正的食糧”,就是承行父的旨意(參閱:若四34)。

守齋代表著什麼?

因此,在四旬期靈性之旅中,守齋並不是簡單地禁戒食物。事實上,它代表了“一個複雜而深刻的現實”。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79 年 3 月 21 日在聖伯多祿廣場對青年人講話時強調了這一點:“守齋是一個像徵,它是一個標誌,是一種嚴肅而振奮的呼召去接受或做出棄捨。棄捨‘自我’,即放棄太多的奇思妙想或不健康的願望;棄捨自己的惡習、暴躁的衝動和不正當的慾望”。守齋意味著限制許多慾望,好能有充分的自製力,學會調整自己的感情衝動,培養向善的決心意志”。若望保祿二世進一步指出,守齋意味著“捨棄自己的某些東西,以滿足兄弟的需要,從而成為善行與仁愛的操練”。

更好的守齋是什麼?

四旬期是捨棄與懺悔的時期,但也是“共融和團結的時刻”。教宗保祿六世在他1973年的四旬期文告中強調了這一點,邀請我們聆聽先知依撒意亞的敦促:“這不是我所喜歡的齋戒嗎?(…)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參閱:依五十八6-7)。教宗指出,這些敦促反映出當代人類的關切,因此每個人“真實地參與所有人的苦難和貧困”。

最後,回顧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教導,他在1963年四旬期開始之際的廣播文告中指出,教會“不是引領她的子女進行簡單的外在操練,而是根據先知們古老的教導,為了弟兄姐妹們的益處而致力於愛與慷慨的行動”。

鏈接網址: 梵諦岡新聞


這一幅是1895年法國藝術家James Tissot的作品。巨大又怪異、長著綿羊的彎角、一雙巨大的翅膀、面孔又幾近骷髏的魔鬼,把比他小很多的耶穌,懸空高舉在當代聖殿形貌的建築物的頂端,似乎隨時就要鬆手,讓耶穌掉下去。畫面的建築物雖然莊嚴寫實,但整個畫風卻十分虛幻,唯一具體有力又突出的,只有耶穌,給人安穩的力量。的確,耶穌正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核心啊!

以上內容摘錄自天主教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默觀聖藝 淨化生命 善度四旬期


教宗三鐘經:絕不與魔鬼談判,卻要以天主聖言抵抗誘惑

教宗26日帶領信友們誦念三鐘經前,敦促他們通過信德和閱讀聖經來克服惡習和經常犯罪過。教宗警告說,就如耶穌教導我們的,“要捍衛我們與天主以及我們互相間的合一”,免遭魔鬼和牠的毒藥的攻擊。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2月26日四旬期第一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念經前,他講解了當天福音記載的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誘惑的事跡。教宗告誡信眾,要警惕世俗的誘惑,無數次的犯罪使基督信仰生活癱瘓,尤其損害合一。

教宗說,“耶穌自己說過,祂來到世界上是讓我們參與祂和聖父之間的合而為一(參閱:若十七11)。但是,魔鬼卻恰恰相反:牠來將耶穌與父分開,使祂離開祂引領我們合一的使命。魔鬼總是製造分裂”。

耶穌在曠野禁食40天後非常疲勞,魔鬼就試探祂。教宗解釋道,魔鬼知道耶穌疲乏、“虛弱”,所以就利用祂的人性。挑戰祂、慫恿祂,在祂內灌輸使祂的合一使命癱瘓的毒藥。“第一種毒藥是對事物和需求的依戀。魔鬼試圖用使人信服的推理來影響耶穌:祢餓了,為什麼必須禁食呢?聆聽祢的需求並滿足它,對此祢有權利和能力:將石頭變成餅。第二種毒藥是不信任:魔鬼暗示說,祢肯定天父願意祢好嗎?祢去考驗祂,敲詐祂!從殿頂上跳下去,令祂順從祢的旨意。第三種毒藥是權力:祢不需要祢的天父!為什麼要等待祂的恩典呢?祢要跟隨世俗的標準,祢自己承擔一切,祢就會變得強大!”

教宗敦促信眾不要與魔鬼爭論和談判。他說,“耶穌戰勝了誘惑。祂是如何戰勝了誘惑呢?就是避免與魔鬼爭論,以天主聖言應對誘惑。這很重要:不要與魔鬼爭論和對話!耶穌以天主聖言應對牠。不要與魔鬼談判,而是用聖經中有益的言語拒絕牠的暗示。這也是對我們的邀請:不要與魔鬼爭論!在同牠談判時不要被牠擊敗,牠比我們強大。我們要擊敗魔鬼,以信德和天主聖言抵抗牠。耶穌教導我們,以這種方式捍衛我們與天主以及我們互相間的合一,免遭分裂者的攻擊。”

最後,教宗敦促我們以天主聖言為中心,在每次靈性搏鬥中求助於天主聖言,相信基督的恩寵。

鏈接網址: 梵諦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