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2023年)主日福音


2023年1月29日-常年期第四主日(瑪5:1-12)

教宗三鐘經:不要浪費,卻要傳播合乎正義與慈善的生態

教宗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邀請我們向神貧的人學習,他們認識來自天主的善,把得到的視作珍寶。教宗籲請我們要重視我們自己、人和事物的價值,他指出,這個原則時常被忽視,尤其是在比較富裕的社會中。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元月29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誦念三鐘經祈禱活動。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省思了當天福音講述的真福八端(瑪五1-12)。教宗解釋說,神貧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們感到需要天主,並認識來自祂的善,將其視為恩典和恩寵。“神貧的人將得到的視作珍寶”,希望任何恩典都不被浪費,“神貧的人努力不浪費任何東西”。耶穌也教導我們不要浪費,比如,在“增餅奇跡後,祂要求門徒們把剩下的食物收集起來,免得糟蹋了”。

教宗說,“不要浪費,要我們重視我們自己、人和事物的價值。但是可惜的是,這個原則經常被忽視,尤其是在比較富裕的社會中,在這社會中,浪費文化和丟棄文化占主導地位”。

就抵制浪費的思想,教宗提出三個挑戰:即“不要浪費我們作為人的恩典”、“不要浪費我們領受的恩典”,以及“不要丟棄人”。首先必須從我們自己開始。“我們每個人都是良善的,不管我們有什麼才能。每位男女都是富有的,不僅有才華,而且有尊嚴、被上主所愛、有價值,都是寶貴的。耶穌提醒我們,我們是有福的,不是因我們所擁有的,而是因我們的存在”。

關於浪費,教宗說,每年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糧食總產量被浪費,“就在許多人死於飢餓的時候!受造界的資源不能如此使用;財富要得到保護和分享,為的是讓任何人都能得到所需要的。我們不要浪費我們所擁有的,而要傳播合乎正義、慈善和共享的生態”。

第三個挑戰是不能丟棄人。當一個人不再被需要、不再是人們感興趣的,或他已成為一個阻礙時,他就會被丟掉。教宗說,“這特別涉及最脆弱者、未出生的孩子、年長者和弱勢群體”。“不能丟棄人,永遠不能!在所有年齡階段和所有環境中,每個人都是一份神聖的恩典,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恩典。我們要永遠尊重和促進生命!不可丟棄生命”。

教宗邀請我們反省如何活出精神上的貧窮、天主在我們自己生活中的地位,是否把祂視為自己的財富,是否相信被祂所愛,或者我們“悲傷地丟棄自己,忘記我們是一份恩典”。最後,教宗籲請我們負責任的使用東西,小心不要浪費。

鏈接網址:梵諦岡新聞

2020年2月5日 教宗方濟各:誰握有謙卑的權力,他就是自由的人

教宗方濟各2月5日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真福八端”為主題,省思了第一端“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教宗闡明,“神貧”意味著承認自己是乞丐,接納自己的限度;進入天國不是因為擁有以威望和財富建立的權力,而是因為懂得愛真正的善勝過愛自己。

教宗指出,基督的權能在於為人類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真正的權能,真正的自由就在於此。為這自由服務的,正是真福八端讚許的貧窮,“因為我們必須接受一種貧窮,那就是我們的所是;我們必須從塵世事物中找到具體的貧窮,好能成為自由的人而且能夠去愛。我們要始終尋求心靈的自由,這自由源於我們自身的貧窮”。

那麽,“窮人”的含義是什麽?教宗解釋道,貧窮不僅指物資匱乏,而是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因為這涉及我們生命的最深處。“依照《聖經》,精神指的是天主向亞當吹的一口生氣;是我們内心最深刻的幅度,即精神幅度,那使我們成為人的幅度,是我們存在的深層核心。於是,‘神貧的人’就是那些在自己内心深處體認自己是窮人和乞丐的人。耶穌稱他們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然而,今天的人卻與耶穌的教導背道而馳,追求的是“做某些大事,成為有身份的人”。教宗解釋道,這種思維導致孤獨和不幸福,因為要與別人競爭,為我的“自我”糾纏不休,總是處在“根本不完整和脆弱”的狀態。“如果我不接受自己是貧窮的人,我就會憎恨所有讓我感到自己脆弱的情況。沒有技巧能夠掩蓋這種脆弱”。

“一個人若拒絕接受自己的限度,活得是多麽辛苦啊!他不容忍自己的限度。驕傲的人不會請求幫助,他們不能尋求幫助,也不會想到請求幫助,因為他們必須表現出自滿自足。他們當中有多少人需要幫助,但驕傲阻礙他們請求幫助。承認過錯和請求寬恕是多麽困難!”

隱藏自己的限度是件“艱難且苦惱”的事,但耶穌基督告訴我們,成為貧窮的人是一個恩寵時機;祂也為我們指明走出這種困境的途徑。教宗說,需要重申,“為成為神貧的人我們無需改變自己,我們不必做任何改變,因為我們原本就是神貧的人!我們是窮人,或更明確地說:我們在精神上是可憐的人!我們需要一切。我們衆人都是神貧的人,我們是乞丐。這是人類的狀況”。

教宗表示,“天國屬於神貧的人”,天國不是由終將消失的財富和舒適環境建成的,而是藉由善的磚石,其餘的都會消逝,人死後物質財物不再具有價值。“我們在電視新聞或報紙上看到,某個強權者,某個政府……,最後都倒台了:昨天尚有,今天便不復存在。今世的財富注定消失,金錢也如此”。

教宗最後總結道,基督為人類獻出生命,以此顯示了自己的權能。這是真正的權力,它關係到一種來自於服務和手足之情的自由。“手足之情的權力、仁慈和愛的權力,以及謙卑的權力,這就是耶穌行使的權力。真正的自由就在於此:誰有這謙卑、服務和手足之情的權力,他就是自由的人。為這自由服務的,正是真福八端所讚許的貧窮”。

(梵諦岡新聞)


2023年1月22日-春節彌撒-常年期第三主日(天主聖言主日)
春節彌撒-春節祭祖-新春團拜

以下內容: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主日感恩祭典(137頁)裏提供「新年開始或春節」彌撒經文,而今年正月初一農曆春節遇到主日,也為方便更多的教友們參與慶祝及感恩。本主日亦可舉行春節彌撒,猶如主日彌撒有其光榮頌、信經,專用主禮禱文及頌謝詞。因應中國農曆春節般地慶祝,其禮儀顏色為紅色。

  另,在聖道禮儀的讀經一與答唱詠可任選其一:出12:1-5,14(逾越節的法律)與詠103(上主,祢使大地煥然一新),或創1:14-18(有光體作為時節和年月日的記號)與詠8(上主,祢的名在普世何其美妙);至於讀經二(請參閱春節彌撒)格後5:14-18(祂把傳揚和好的責任託付給我們);福音前歡呼詞及福音也有二篇為瑪5:1-12(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或瑪6:31-34(不要為明天憂慮);同時可用「新年開始」隆重降福經文﹝主日感恩祭典(全),602頁;主日感恩祭典(甲),311頁﹞。

  我們所慶祝的,不只是民俗傳統的新年,更要紀念信仰上的祖先慶祝的,由奴役到自由的新年,以及基督死而復活,帶給我們的新生命的偉大奧蹟!於春節彌撒後,可舉行新春祭祖儀式,另可參閱〈天上人間:天主教會看「祭祖」及相關問題〉。

  然而,原本的常年期第三主日慶祝「天主聖言主日」。「天主聖言首先在禮儀中迴響,使我們永遠與天主活潑交談。」(羅馬禮儀及聖事部,〈天主聖言主日備註〉)「將禮儀年中一個特定的主日奉獻出來給天主聖言,能夠使教會重新經驗復活的主如何為我們開啟祂聖言的寶庫,使我們 能在世人前宣揚其中尚不為人知的玄奇寶藏。…不同的團體將找到各自的方法,鄭重慶祝此一主日。然而,重要的是,在舉行感恩聖祭時,應高舉天主聖言經書,將會眾的注意力集中在天主聖言 給予規範的價值。在本主日,特別適宜凸顯宣報天主聖言的重要性,並在 講道中強調它應得的尊榮。」(教宗方濟各,《開啓他們的明悟》手諭,2號、3號)

  若選擇本月22日舉行春節彌撒,提醒:因常年期第四主日(元月29日)彌撒經文也適合「天主聖言主日」。索福尼亞先知書論及:「地方上所有遵守天主法律的卑微的人!你們要尋求上主,你們要追求公義,追求謙和。」福音提及:「那時候,耶穌看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之後,祂的門徒來到祂跟前,祂就開口教訓他們」。當中福音和春節彌撒的其中一篇福音相同為「真福八端」(瑪5:1-12)。為了考量會眾們和準備禮儀時,若想要避免重覆兩主日為同一篇福音,建議春節彌撒當日則以瑪6:31-34為首要選擇。


2023年1月15日-常年期第二主日(若1:29-34):

教宗三鐘經:若翰教導我們擺脫依戀,為上主騰出位子

教宗15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說,基督徒蒙召要有一種服務的精神而非尋求得到認可。他邀請眾人就如洗者若翰那樣,培養一種“懂得站開”的美德。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元月15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誦念三鐘經祈禱活動。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說,洗者若翰“被派遣為默西亞準備道路,他不辭辛苦地去做”,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可能會認為他會得到“獎賞”,然而若翰完成他的使命後,卻“站在一邊,退出舞台,給耶穌騰出位子”。這單純的見證使他能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基督身上。

教宗說:“洗者若翰看見聖神停在耶穌身上,他指出耶穌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現在他謙卑的聆聽。他從先知成了門徒。他向民眾宣講、收納門徒,很長時間培育他們,卻不將任何人‘據為已有’”。教宗指出,這很難,“但這是真正教育者的標記”。此外,教宗提到若翰的教導,“讓他的門徒跟隨耶穌的芳蹤”,他“對自己有跟隨者、獲得聲望和成功並不感興趣,而是做見證,隨後退後一步,讓很多人能享有遇見耶穌的喜樂”。

教宗用現實的情況來談若翰的榜樣。他說,“洗者若翰通過為耶穌騰出位子來教導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擺脫依戀。是的,因為我們很容易依戀角色和地位,需要受到尊敬、認可和獎勵。這是很自然的事,但並不好,因為服務意味著不求回報,不為自己謀取利益、沒有其他目地和不期待答謝地去照顧他人”。

教宗強調,我們要向若翰那樣,“培養出在適當的時候站在一邊的美德”,這對我們大有益處。“站在一旁,懂得站開。我完成了這項使命,我站開,給上主騰出位子”。教宗接著說,“我們想想,這對一位司鐸多麼重要,他蒙召宣講和舉行禮儀並非為了擔任主角和謀利益,而是為了陪伴他人走向耶穌。我們想想,這對父母來說多麼重要,他們含辛茹苦地扶養子女,但後來,他們要讓子女自由地在工作、婚姻和生活中走自己的道路”。

最後,教宗敦促所有信友捫心自問,“我們吸引他人歸向耶穌或是我們自己?再說,以洗者若翰為例:我們是否懂得因人們走自己的道路和跟隨他們的召叫,即使與我們有一定的距離,而感到高興?我們是否真誠而非嫉妒的為他們的成就而喜悅?”教宗最後祝願聖母瑪利亞、上主的婢女“幫助我們擺脫依戀,為上主騰出空間、為他人留出空間”。

網路鏈結:梵諦岡新聞

以下內容引用自主業團

福音釋義:天主的羔羊

在約旦河岸,洗者若翰向各種身份的人宣講懺悔的洗禮,為默西亞的到來做準備。根據聖若望福音記載,當洗者最後看到耶穌來到他面前接受洗禮時,他大聲宣佈,給了他一個神秘而隆重的稱呼,今天的羅馬禮儀在彌撒中,領聖體之前繼續宣告:「請看,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

與耶穌同時代的任何以色列人都非常熟悉羔羊的形象,其外表溫良,身上披著白羊毛。他們還會記得先知依撒依亞的一段話,他將上主的僕人描述為一隻羔羊,他讓自己被犧牲而不抱怨,以使我們擺脫一切邪惡(參閱依53:7)。

每年,虔誠的以色列人都會為了逾越節到耶路撒冷朝聖,前往聖殿,並為每個家庭選擇至少一隻羔羊,為在傍晚吃的逾越節晚餐將其祭獻。羔羊必須是一歲的公羊,沒有缺陷,或折斷的骨頭;就如梅瑟法律所規定的一樣(參閱出12:1ff)。它也必須在中午時分祭獻;然後必須站著,束著腰,腳上穿著鞋,配上無酵餅吃。門框塗上羔羊的血,以紀念主當時走遍埃及,在最後一場瘟疫擊殺了所有沒有被宰殺的羔羊的血所保護的長子。

通過宣佈默西亞為天主的羔羊,洗者揭示了他救贖使命的本質方面。本篤十六世解釋說,「『天主的羔羊』這一表述解釋了耶穌受洗,以及他下降死亡深處的十字架神學特徵—— 如果我們可以這麼說的話」[1]。紀念猶太人從埃及解救出來的逾越節羔羊在約旦開始啟示,預示著真正的羔羊,無辜而溫順,將在中午為全人類在十字架上獻祭,流血犧牲,為將他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耶穌在約旦河受洗時承擔了這項使命。

關於洗者在提到耶穌時的表達,「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教宗方濟各在誦讀《三鐘經》時曾說過,「翻譯為『除免』的動詞字面意思是『提升』,『親身承擔』。耶穌帶著一個明確的使命來到這個世界:把它從罪惡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親身承擔人類的罪惡。以什麼方式?以愛。如果沒有愛,就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克服邪惡和罪過,因為愛促使把自己的生命化為他人的禮物」[2]

教宗方濟各繼續說:「但是對於今天的教會和我們來說,成為天主的羔羊耶穌的門徒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用純真代替惡意,用愛代替力量,用謙卑代替驕傲,用服務代替聲望」[3]

[1]參閱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從約旦河受洗到顯聖容,Doubleday,2007年,第20-21頁。

[2]教宗方濟各,《三鐘經》,2014 年 1 月 19 日。

[3] 同上。


2023年1月8日-主顯節(瑪2:1-12):
Holy Mass on the Solemnity of the Epiphany of the Lord

教宗主持主顯節彌撒:我們要朝拜天主,而不是我們的自我

在主顯節的彌撒中,教宗方濟各指出我們可以透過“不安的詢問”、“旅途的風險”和“朝拜的驚奇”遇到主耶穌。教宗說:“我們要朝拜天主,而不是虛假的偶像;我們要朝拜天主,不屈服於那終將過去的事物和誘人卻空洞的邪惡邏輯”。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1月6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主顯節隆重彌撒,紀念從東方來到白冷城的賢士們的旅途。教宗在彌撒講道的開端就把目光投向“一顆升起的星”,這顆星指向“前來照亮各民族、照亮人類黑暗”的耶穌。最重要的問題是:在哪裡可以找到耶穌?教宗解釋說,按照賢士們的教導,我們可以看到“信仰不是來自我們的功績或理論推理,而是來自天主的恩賜”。我們也明白了,與主耶穌相遇的第一個“地方”是“不安的詢問”。

教宗說:“一開始賢士就有提問者的不安。在對無限的渴望中,他們掃視天空,被明星的光芒所驚艷,這代表了對超性的張力,這種張力激勵著文明的旅程和我們心靈的不斷探索。事實上,那顆星恰恰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詢問:那誕生者在哪裡?(參閱:瑪二2)”

圓滿的生命在哪裡,那不會消逝的愛在哪裡?
教宗說:“當我們因天主的恩寵、為保持清醒而心中感到不安時,信仰的旅程就開始了;當我們允許自己被質疑,不滿足於慣常的平靜,而投入每一天的挑戰時,信仰的旅程就開始了;當我們不再留守於中性的空間,而決定踏入生活的不舒適時,信仰的旅程就開始了。這些不舒適包括人際關係、驚喜、意想不到的事、我們要推進的項目、要實現的夢想、需面對的恐懼、以及鑽心的苦楚。在這些時刻,那些無法抑制的詢問從我們的心中升起,促使我們尋找天主:我的幸福在哪裡?我嚮往的圓滿生活在哪裡?那永不消逝、不會減弱、甚至面對脆弱、失敗和背叛也不會崩潰的愛在哪裡?在我的危機和苦難中隱藏著哪些機遇?”

天主居住在我們不安的詢問中
教宗強調,“為了消除這些詢問”,我們不乏“心靈的鎮靜劑”, 以及“平息我們不安”的“替代品”:從消費主義的產品到享樂的誘惑、從精彩的辯論到求福的偶像崇拜。“這一切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不要想太多,順其自然,享受生活!”我們總是設法把我們的心放在舒適的保險箱裡,但如果賢士們如此做了,就永遠不會遇到主耶穌”。

因此,我們決不能“害怕進入這種不安的詢問”。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正是這些不安“引導我們走向耶穌”。那麼,還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們遇到主耶穌。教宗解釋說,這種可能性就是“旅途的風險”。 “事實上,賢士們並沒有停在那裡看天空,默觀明星的光芒,而是冒險踏上了一個無法事先提供安全道路和確定地圖的危險旅途。他們想知道誰是猶太人的君王,祂在哪裡出生,在哪裡可以找到。為此,他們詢問黑落德,而黑落德又召集了眾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賢士行走在旅途中:大多數描述他們動作的詞都是動詞。”

信仰在不斷走向天主的過程中成長
信仰“若缺乏持續的旅途和與主耶穌不斷的交談”,也將無法成長。教宗強調,“有一些關於天主的想法和一些使良心平安的祈禱是不夠的”,還要成為“跟隨耶穌及其福音的門徒”:

教宗說:“我們要牢記:如果信仰停止不前,它就不會成長;我們不能把信仰封閉於個人的虔敬,或把它關閉在教堂的圍牆內,而要把信仰帶出來,體現在生活中,不斷地走向天主、走向我們的兄弟姐妹。今天讓我們捫心自問:我是否走向生命的主,讓祂成為我生命的主人?耶穌,對我而言祢是誰?祢叫我去哪裡,祢對我的生活有什麼要求?祢邀請我為他人做出什麼選擇?”

一切的終點是讓自己被天主所擁抱
在詢問的不安和旅途的風險之後,教宗指出了與主相遇的第三個地方:朝拜的驚奇。教宗說:“在漫長的旅途和辛苦的尋找之後,賢士們進入屋內,‘看見嬰兒和祂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祂’(同上:11節)。這是決定性的一點:我們的不安、我們的詢問、靈性的旅途和信仰的實踐,必須匯聚於對主耶穌的朝拜中。賢士們在那裡找到源頭的中心,因為一切都源自那裡,因為主耶穌在我們內激發了感受、反饋和行動。一切都源自那裡並在那裡臻至圓滿,因為一切的目的不是為了達到個人的目標和享有個人榮耀,而是為了與天主相遇,接受祂的愛,這為我們的希望提供了基礎,使我們擺脫罪惡,敞開心門去愛他人,使我們成為一個有能力建設更公平和更友愛世界的人。”

耶穌是光芒四射的晨星
“信仰是一個旅途,一個朝聖的過程,是一個出發和再出發的經歷”。教宗提到,“如果我們不把耶穌放在中心位置,不朝拜祂,推動牧靈工作就沒有意義。“今天,主耶穌邀請我們向賢士們學習:像賢士那樣俯伏在地,在朝拜的驚奇中臣服於天主。我們要朝拜天主,而不是我們的自我;我們要朝拜天主,而不是那些用聲望和權力的魔力、用虛假新聞的魅力來誘惑我們的虛假偶像;我們要朝拜天主,好能不屈服於終將過去的事物和誘人卻空洞的邪惡邏輯。”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敞開心扉迎接不安,祈求踏上旅途的勇氣,在朝拜中結束”。教宗說:“我們不要害怕!這是賢士的道路,也是歷史上所有聖人的道路”。

鏈接網址:梵諦岡新聞

教宗三鐘經:在微小中發現偉大是一份恩典

教宗於元月6日主顯節舉行的三鐘經祈禱活動中,籲請信眾像三位賢士那樣去尋找耶穌,他們懂得分辨哪個是“生命的目的,哪些是誘惑”。經過長途拔涉後,他們找到了“嬰兒和祂的母親瑪利亞”,他們迎接了來自“天主的驚喜”。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於元月6日主顯節,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說,三位賢士因“他們贈予的禮物而聞名”,但重要的是“他們收到了三份也與我們有關的禮物”。

教宗說,第一份禮物是召叫。三位賢士沒有“因閱讀經書或在異像中看見天使而發覺,他們是通過研究天文星象而發覺的。他們“啟程朝著自己不知道的目的地前行”。教宗指出,“他們是有文化的人和博學者,對未知事物比對已知事物更感興趣,向不瞭解的事物開放。他們感到蒙召走出去,走的更遠。這對我們來說也非常重要:我們蒙召不滿足於方便的現況,卻要走出去,去尋找上主,與別人一起走向祂,並且專心致力於此現實”。

三位賢士收到的第二份禮物是分辨。教宗指出,“他們沒有讓自己被黑落德欺騙”,他們懂得分辨“哪個是旅程的目的,哪些是沿途遇到的誘惑”。懂得分辨生命的目的與旅途中的誘惑是多麼的重要!“懂得棄絕將人引入歧途的誘惑,好能明白並且選擇天主的道路!分辨是個極大的恩典,在祈禱中要永不疲倦地懇求這一恩典”。

教宗表示,三位賢士告訴我們的第三份禮物是驚喜。經過長途跋涉後,他們找到了“嬰兒和祂的母親瑪利亞”,這是一個“溫馨的場景”,但“不令人驚訝”。教宗說,“他們迎接了來自天主的驚喜,驚奇地體驗與祂的相遇,並朝拜祂:在微小中認出天主的面容。從人的角度來看,我們都傾向於尋求偉大的事物,但知道如何真正找到它是一份恩典:要懂得在天主所愛的微小中發現偉大。在謙卑、靜默、朝拜、弱小者和貧困者中”與天主相遇。

召叫、分辨和驚喜。教宗最後總結道,“今天,記住我們已經收到的這些禮物該是多麼美好的事。讓我們回想一下,在生活中我們何時感到天主的召叫;或者什麼時候,也許經過相當大的努力後,能夠辨認出祂的聲音,或者,祂賜給了我們一個難忘的驚喜,讓我們感到驚奇”。

鏈接網址:梵諦岡新聞

2022年1月6日教宗主持主顯節彌撒:學習賢士們走向白冷,對天主的渴望

我的信仰旅程是怎樣的?教宗方濟各在主顯節的大禮彌撒中這樣詢問每位信徒,指出賢士們啓程尋找上主的渴望。教宗說,這個圖像告訴我們,不應滿足於一種只尋求消費的平淡生活,而應詢問自己,勇於起身行走。

(梵蒂岡新聞網)普世教會元月6日慶祝主顯節,也就是藉著3位千里迢迢前往白冷岩洞朝拜的賢士們的見證,主耶穌向世界顯示的日子。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感恩祭,21位樞機、19位主教和大約150位司鐸與教宗共祭,但因疫情管控措施,在場參禮的信友人數受到限制。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問道,是什麽原因促使“這幾個來自東方的人動身遠行呢?”他們本可以安心地留在自己的安全地區,卻被一個來自天上的標記所困擾,急於詢問:“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裡?”教宗說,他們不讓自己的心在冷漠的安樂窩中麻木,而是渴求光明;不被拖入怠情,而是被向往新的視野所點燃。

他們行動的秘訣在於渴望,而渴望則表示“尋求那越過即刻能實現、能看到”的事物。那就是“邀請我們看向更遠的地方,因為生命不是‘全部在此’,也在‘其它地方’。生命就像一張空白的畫布,需要被著色。偉大的畫家梵高這樣寫道,對天主的需求驅使他在夜晚出去畫繁星”。

教宗接著表示,正是渴望讓我們超越久已養成的習慣,超越“一種老生常談和令人厭倦的信仰”。我們的生活和信仰旅程需要“内心激起”的渴望。可是,“我們是否已被困住太久、停留在一個傳統、外在、形式上的信仰中,不再能溫暖人心,也不能改變生命了?我們的言語和禮儀能否在人心中激起前去與天主相遇的渴望,還是”豪無生氣的話語”,只談自己且對自己說話?”

教宗也提到,許多人和許多團體正在勉力應對因“對天主的渴望的消失”而來的信仰危機。“我們過於埋頭於地上的圖表,卻忘記抬頭望天;我們通曉許多事物,卻不思念我們所缺乏的事物,不思念天主。我們固執於所需,即吃什麽和穿什麽,卻任由向往遠方的渴求流逝。我們身處飽食終日的團體,心中不再有任何需求。封閉的人、封閉的團體、封閉的主教、封閉的神父,以及封閉的奉獻生活者,因為缺乏渴望使人悲哀,令人冷漠”。

教宗提醒每個人,今天要捫心自問,怎樣走“我們的信仰旅程”。我們應去賢士們那裡,學習“對渴望的培養”。我們能從他們那裡汲取幾項教誨:“他們首先在看到那顆星時起身出發:這教導我們,每天都要重新啓程,在生活和信仰中都該如此,因為信仰不是固定住的支架,而是一個迷人的旅程,一個持續不斷和不安於現狀的動態,在這個旅程中總是在分辨中尋找天主”。

隨後,賢士們詢問耶穌聖嬰在哪裡?的確,需要詢問和聆聽天主和當代的人向我們提出的詢問。賢士們教導我們要有勇敢的信德,“不怕挑戰權勢的陰暗邏輯,成為正義和友愛的種子”。最終,賢士們選了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這是聖神的創造力,祂總是使事物煥然一新。此時,這也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世界主教會議的任務之一:在聆聽中一起行走,讓聖神提示我們新的路徑,為把福音帶給冷漠的人、遠離的人,以及失去希望,但正在尋找賢士們所找到的 “極大喜樂 “的人。走出去,向 “遠處”走,向前行進。”

教宗指出,在賢士們的旅程中有一個關鍵時刻,就是他們來到了目的地後,便“朝拜了嬰孩”。朝拜的重要性在於處在天主的臨在中,並且說:“唯獨祢能使我重拾朝拜的樂趣,重新激起渴望。”教宗强調,對天主的渴望“只有守在天主跟前才能增強”,因為只有耶穌才能轉變我們的心。

“我們每天要如此前行,如同賢士們那樣確信,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有一顆星在閃耀。這是上主的星,祂來照顧我們脆弱的人性。我們要啓程朝向祂行走。我們切莫麻木不仁和低頭認命,切莫陷於平淡生活的悲哀中。我們要學會聖神的急切不安,不安於現狀的心。世界在期待著信徒們激起渴望天鄉的新動力。”

最後,教宗勉勵每一位信徒要“夢想、尋找、朝拜”,並像賢士們那樣,“向天主的驚喜開放”。

鏈接網址:梵諦岡新聞


2023年1月1日-天主之母聖瑪利亞慶節(路2:16-21) /世界和平日: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將沒有平安的人託付於聖母瑪利亞

在天主之母節的彌撒講道中,教宗方濟各為不再有祈禱力量的人、受戰爭打擊的人祈禱。教宗也把“敬愛的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託付於至聖瑪利亞,求聖母陪伴他從塵世走向天主的行程”。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元月1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大禮彌撒,5千名信友參禮。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省思了天主降生成人的深意,並為前一天剛去世的本篤十六世祈禱。他說:“今天我們將敬愛的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託付於至聖瑪利亞,求聖母陪伴他從塵世走向天主的行程。”

教宗首先從那些在衝突地區經歷嚴峻考驗的人談起,他們在艱難的處境中無法慶祝聖誕節。因此,我們要為“那些沒有和平的人”呼求聖母瑪利亞,那位“將和平之王帶到世界上的女人”。教宗說:“我們特別為些受苦和不再有祈禱力量的子女、為在世界不少地區受戰爭打擊的許多弟兄姐妹懇求天主之母,他們在節日的這幾天生活在漆黑和寒冷中、貧困和恐懼中,陷入暴力和冷漠中。”

接著,教宗指出,天主取了人性,透過聖母瑪利亞“與我們的人性永遠緊密相連,就如孩子與母親那樣”,因此“我們的人性就是祂的人性”。基督降生成人“在某種程度內,同人結合在一起。祂曾以人的雙手工作,以人的理智思想,以人的意志行事,並以人的心腸愛天主愛人。祂既生於童貞瑪利亞,則祂真是我們中的一員。並在一切事上,除了罪惡以外,同我們相似”(《牧職憲章》,22號)。

教宗說:“這就是天主生於瑪利亞所做的一切:祂對我們的人性彰顯了具體的愛,真實而全然予以接納。弟兄姐妹們,天主愛我們不是憑言語,而是以事實;不是‘從高處’、從遠處,而是‘從近處’、從我們的肉身內,因為藉著瑪利亞,聖言成了血肉,因為在基督的胸膛裡,一顆血肉的心繼續不斷地跳動,為我們每一個人跳動!”

教宗闡明,透過瑪利亞,“天主的平安願意進入我們的家門、我們的心中和我們的世界”。為接納這平安,需要像白冷的牧羊人那樣,這些“貧窮、也許相當粗獷的人”最先認出了“眼前的天主、來時貧窮且喜歡與窮人為伍的天主”。他們起身前往,最先看到懷抱聖嬰的天主之母。於是,教宗邀請眾人“前去和看見”。

首先是前去,且毫不遲疑地前去,效法牧羊人,他們一聽到天使關於基督誕生的宣報,就急忙啟程,去看“躺在馬槽中的嬰兒”(路二16)。教宗解釋,“為接受天主及祂的平安,不可停下舒適地等待事情的改善。需要起身,抓住恩寵的時機,前進、冒風險”。因此,我們應行動起來,不要只希望事情發生變化,因為在教會和社會中,許多人都在等著那人人都可行的善。

“牧羊人今天激勵我們前去,為世界上發生的事而動身、為行善而弄髒我們的雙手,放棄許多習慣和舒適,向天主的新意開放心門,這些可在謙卑的服務和關懷的勇氣中找到。弟兄姐妹們,讓我們效法牧羊人:起身前去吧!”

然後是看見。教宗強調,我們應像牧羊人那樣,“站立在聖母懷中的聖嬰面前,什麼都不說”,只是默默地留在那裡,用目光朝拜和迎接那成為血肉的天主那令人安慰的溫柔。“我們要花時間去看,即睜開眼睛去注視那些要緊的:注視天主和其他人。我們要有勇氣感受到相遇帶來的驚喜,這是天主的風格,與塵世的誘惑截然不同,後者讓你鬆懈。天主帶來的驚喜,即相遇,帶給你的是平安;那另一個只是麻醉你,讓你鬆懈而已”。

教宗接著指出,我們經常因忙碌而找不到時間“停下一分鐘來陪伴上主,聆聽祂的聖言、祈禱、朝拜及頌謝”。人們也沒時間“聽妻子或丈夫講話、與子女溝通”,沒有把時間用在年長者或祖父母身上,“去看生命的深處和發現根基”。那麼,我們就需要效法牧羊人,學習去看。因此,我們要詢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看見我們身旁的人、住在同一棟樓的人、每天在路上遇到的人”。我們需要學習“用心去了解”,學會看見。

教宗最後總結道:“今天上主來到我們當中,天主之母將祂放在我們眼前,我們要在前去的動力和看見的驚喜中,重新發現使今年真正成為新的一年的秘訣,克勝停留的疲憊或誘惑的虛假平安。”

鏈接網址梵諦岡新聞

教宗三鐘經:向聖母學習那照顧他人的愛的語言

新年伊始,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籲請眾人懇求聖母瑪利亞為剛過世的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轉禱,並在念經前的講話中講述了聖母的語言風格。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於2023年元旦中午時分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教會於當天慶祝天主之母節,教宗首先邀請每個人懇求聖母的轉禱,特別是為前一天蒙主恩召的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

教宗方濟各說:「讓我們同心合意地一起感謝天主恩賜了這位服事福音和教會的忠信僕人。」

接著,教宗鼓勵每個人仰望聖母瑪利亞,自問我們能從她的經驗中學到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在新的一年裡在各自的生活中向前邁進。

在當天的福音中,我們注意到聖母瑪利亞不發一語,默默接納她在心裡體驗到的奧秘。這正是聖母的語言。教宗指出,這是充滿母愛的語言,因為她溫柔地照顧耶穌聖嬰,謙遜又安靜地顯示出她的偉大之處,並且讓耶穌聖嬰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教宗解釋道,聖母瑪利亞的榜樣提醒我們,我們如果願意善度這新的一年,並讓希望扎根,我們就必須放棄那些只為自己著想的行動,改為「學習愛的語言,也就是要去『照顧』他人。這與自私的語言截然不同」。

元旦當天也是世界和平日。教宗在念經前的講話中重申了他在本屆,即第56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中的話語,籲請眾人秉持「負責的精神和惻隱之心來面對這世界上的挑戰」,團結一致應對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特別是在戰爭悲劇前的各種危機。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懇求至聖聖母、天主之母瑪利亞,求她在這個遭受不信任和冷漠所汙染的時代裡,讓我們能有惻隱之心和照顧能力,能在一切必要時刻動惻隱之心,在他人面前停下腳步」。

鏈接網址 梵諦岡新聞


教宗2022年12月25日聖誕文告:求主啟迪那些能遏止武器的人
2022年教宗「聖誕節文告」〈中文口譯〉Live實況轉播

教宗方濟各依循傳統於12月25日正午發表2022年聖誕文告,並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教宗在文告中指出,耶穌真光來到一個罹患冷漠之病的世界。接著,教宗念及在敘利亞、黎巴嫩、緬甸、伊朗、也門、海地和非洲的悲慘處境,並譴責每天有大量食物被糟蹋,資源被浪費在武器上:不可把糧食當武器!在此機會上,教宗也呼籲儘快終止在烏克蘭的戰爭。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2年聖誕文告全文:

羅馬以及全球的親愛弟兄姊妹們,聖誕快樂!

願由童貞瑪利亞誕生的主耶穌帶給你們所有的人天主的愛——信心與希望的泉源,並也帶給你們這份和平的禮物,這是天使們向白冷的牧羊人所宣告的:「天主受享光榮於高天,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4)

在今天的慶日,讓我們目光轉向白冷。上主降臨人間,來到了一個岩洞內,並且被安放在一個家畜用的馬槽。即使瑪利亞分娩的日期滿了,但祂的父母親卻找不到一個客棧。而天主聖言在寧靜和深夜的黑暗中來到我們當中,因為祂不需要鎂光燈,也不需要人群嘈雜的聲音。祂本身就是賦予人生意義的聖言,祂是照亮人生旅途的光:「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若一9)

耶穌誕生在我們當中,祂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祂來,是為了陪伴我們日常的生活、為了與我們分享一切:喜樂與悲傷、希望與擔憂。祂以嬰兒的身分前來,手無寸鐵,在寒冷中誕生,成為窮人中的一位。祂什麼都需要,祂敲我們的心門,為要得到些溫情和庇蔭。

讓我們像白冷的牧羊人一樣,被天光所環繞,並前往去看天主給我們的標誌。讓我們克服靈修上沉睡的麻木,以及聖誕節日的一些假圖像,它們使我們忘記所慶祝的是誰。讓我們脫離那麻醉我們心靈的喧擾,它要我們寧可準備裝飾品和禮物,卻不靜觀默想這聖誕奧蹟:天主子為我們誕生了。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轉向白冷,在那裡迴響著和平之王的第一聲啼哭。是的,因為耶穌祂本身就是我們的和平:是世界無法給予的和平,是天主父派遣祂的聖子來到世上,賜予人類的和平。聖大良教宗有一句精短的拉丁文表述,綜合了今天這個日子的訊息:「Natalis Domini, Natalis est pacis」,「上主的聖誕是和平的誕生。」(〈證道〉廿六5)

耶穌基督也是和平的道路。藉著祂的降生成人、苦難、聖死與復活,祂在這封閉、處在敵意和戰爭陰霾的世界,打開了一條通道,通往一個開放、在兄弟情誼及和平中自由生活的世界。弟兄姊妹們,我們要跟循這條道路!可是,要做到這一點、要能夠在耶穌背後跟隨祂,我們必擺脫那些令我們腳步蹣跚和滯留不前的重擔。

這些是什麼重擔呢?這「壓載物」又是什麼呢?是那些負面的私情偏慾,它們阻擋了黑落德王和他宮殿裡的臣僕認出並迎接耶穌的誕生:也就是,對權勢、錢財、自傲、虛偽和謊言的依戀。這些重擔阻礙我們前往白冷,拒絕聖誕的恩寵,並封閉了前往和平的通道。而事實上,我們必須痛心地承認,在我們被賜予和平之王之際,戰爭的寒風繼續向人類迎面吹來。

如果我們要聖誕節慶祝的是耶穌和平安的聖誕,我們就要注視白冷,定睛看那為我們誕生的聖嬰的面容!在那天真無邪的小聖容上,我們認出在世界各地渴望和平的眾嬰孩的面孔。

我們的目光裡滿是烏克蘭弟兄姊妹們的面容,他們今年在黑暗、寒冷,或遠離自己家鄉的境況中度聖誕節,這是十個多月的戰争造成的。願上主使我們迅即作出精誠關懷的具體行動,幫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並啟發那些有權柄使武器噤聲和中止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的人!可惜的是,人們寧可聽從那些依照世俗思維的其他理由。然而,聖嬰的聲音,有誰聆聽呢?

在其他地區、其他上演這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地方,我們也是活在一個嚴重缺乏和平的時期。我們想到依然遭受衝突蹂躪的敘利亞,即使衝突不再備受矚目,但尚未結束;我們又想到聖地,過去九個月增加了暴力和衝突,有人命喪亡。我們要懇求上主,好能在那裡,在那塊目睹祂出生的聖地,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彼此恢復對話、重啟相互間的信任。

願耶穌聖嬰扶持生活在中東的基督徒團體,讓那些國家的每一個人都能活出不同信徒之間兄弟情誼和睦相處的美好。

願耶穌聖嬰特別幫助黎巴嫩,好使黎巴嫩藉著國際社會的援助,以及兄弟情誼與精誠團結的力量,終於能重建家園。

願基督之光照耀薩赫勒地區,那裡的不同民族與傳統受到衝突和暴力的嚴重打擊。

願耶穌聖嬰將也門引向持久的停火,將緬甸和伊朗引向和解,使這兩個國家停止流血事件。

願耶穌聖嬰啟發美洲的政治當局和所有善心人士,使他們致力於緩和在不同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緊張局勢;我特別想到海地人民,他們受苦已經有許多年了。

今天,在這個眾人圍坐在餐桌前享受豐富餐宴的日子裡,我們的目光不應遠離白冷,其意為「麵包之家」。我們要念及那些忍饑受餓的人,尤其是孩童,因為與此同時,每天有大量的食物被浪費,大量的花費用於武器。烏克蘭的戰爭進一步惡化,使同國家的整個人口都面臨饑荒,尤其是阿富汗和非洲之角國家的人民。

我們知道,每一個戰爭都導致饑荒,又把糧食當作武器,阻止向那些已在受苦的人民提供糧食。在這一天,讓我們所有的人向和平之王學習,盡己所能,從那些政治負責人開始,使糧食只作為和平的工具。正當我們體驗到與自己親人團聚的喜樂之際,我們也要想到那些在生活中更飽受傷害的家庭,以及那些在這經濟危機中,由於失業和缺乏基本生活所需而難以維持生計的家庭。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今天如昔日,耶穌——那真光,來到了一個患了冷漠病——糟糕的疾病——的世界裡,冷漠不接受祂(參閱:若一11),反而排斥祂,正如在許多外鄉人身上所發生的那樣;或無視祂,就像我們經常對待窮人一樣。我們今天不要忘記許多移民和難民,他們敲我們的門,為尋求安慰、溫情和食物。我們也不要忘記邊緣人、孤獨者、孤兒和年長者——民族的智慧,他們面對被人丟棄的危險;還有那些被囚禁的人,我們只看他們的過錯,卻不把他們當作人類看待。

弟兄姊妹們,白冷向我們顯示天主的簡單,祂不把自己啟示給智慧和明達的人,而是給小孩子、給那些心地純潔和開放的人(參閱:瑪十一25)。而正像那些牧羊人一樣,我們要毫不遲疑地動身,並因天主為拯救我們而取了人性這不可思議的事蹟而驚訝。萬善之源的那一位成為貧窮者,[1]並向我們窮苦的人類請求施捨。讓我們被天主的愛所感動,並跟隨耶穌,祂放棄了祂的光榮,為使我們有分於祂的圓滿。[2]

祝大家聖誕快樂!

[1] 參閱:聖額我略.納齊盎,〈道理〉(Discorso)45。

[2] 參閱:同上。


2022年12月24日-聖誕子夜彌撒教宗方濟各講道

教宗方濟各在聖誕子夜彌撒的講道中,邀請眾基督徒注視耶穌誕生的馬槽,好能重新相信祂的親近,仁慈地對待最弱小者、讓“迷失的人”重拾希望,並“做些善事”。教宗也譴責那些“渴望權力和金錢”的人“消耗他們的鄰人、他們的弟兄”。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聖誕子夜彌撒講道全文:

這個夜晚對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在耶穌誕生兩千年後,經歷了許許多多個由裝飾品和禮物所圍繞的聖誕節後,當濃郁的消費主義掩蓋了我們所慶祝的奧蹟時,我們面臨著一個危險:我們知道很多關於聖誕節的事,但我們卻忘記了它的意義。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找到聖誕節的意義呢?尤其重要的是,到哪裡去尋找呢?記述耶穌誕生的福音似乎正是為此而寫的:它牽著我們的手,引導我們回到天主願意我們去的地方。

福音首先講述了一個與我們相似的情況:每個人都在為一個重要事件,為人口普查而忙碌,這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在這層意義上,當時的氣氛與今天我們所經歷的聖誕節氣氛相似。但福音的敘述與這個世俗場景拉開了距離:它很快就“解構”了這個場景,而去構建另外一個現實,並且再三予以強調。福音的視角都集中在一個小小、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物件上,並三次提到它,而且所敘述的主角們都聚集在那裡:首先是瑪利亞,把耶穌放在“馬槽裡”(路二7);然後是天使,向牧羊人宣布“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裡”(12節);最後是牧羊人,發現了“躺在馬槽中的嬰兒”(16節)。馬槽:要找到聖誕節的意義,就必須在馬槽中尋找。但為什麼馬槽如此重要?因為它是基督進入世界的標記,這不是偶然的。這是祂彰顯自己的宣告,是天主降生於歷史、讓歷史重生的方式。那麼祂想通過馬槽告訴我們什麼呢?至少有三點:親近、貧窮和具體。

1、親近。馬槽的作用是讓食物靠近嘴巴,好能快速的進食。因此,它可以象徵人類的一個方面:貪婪的消費。這是因為,當馬廄裡的牲口消耗食物的時候,現世的人因對權力和金錢的渴望而會消耗他們的鄰人、他們的弟兄。世上有太多的戰爭!而在這些地方,直到今天,尊嚴和自由仍被踐踏在腳下!人類貪婪的主要受害者始終是脆弱的人、弱小的人。即使在這個聖誕節,對金錢、權力和享樂貪得無厭的人性也沒有為弱小者、為那麼多未出生的、貧窮的、被遺忘的小生命留出空間,就像對待耶穌那樣(參:7節)。我特別想到了被戰爭、貧窮和不義吞噬的兒童。但耶穌就在那裡,一個被丟棄和拒絕的馬槽內的嬰孩。在祂身上,在這個白冷城的嬰孩身上,有每一個孩子的影子。我們受邀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生活、政治和歷史。

在被拒絕和不舒適的馬槽裡,天主棲身其中:祂來到那裡,因為那裡有人類的問題,有急於吞噬的占有和消費製造的冷漠。基督降生在那裡,在那個我們觸手可及的馬槽裡。祂降臨在一個吞吃食物的地方,使自己成為我們的食糧。天主不是一個吞食孩子的父親,而是藉著耶穌使我們成為祂的子女、以溫柔的方式餵養我們的父親。祂來觸摸我們的心靈,告訴我們愛是改變歷史進程的唯一力量。祂沒有保持疏遠和強大,而是變得親密和謙卑;祂坐在天上,卻讓自己在馬槽裡將就。

弟兄姐妹們,今夜天主來到你身邊,因為你對祂很重要。在馬槽裡,作為你生命的食糧,祂對你說:“如果你覺得因什麼事而煩心,如果你被自己的內疚和不足所吞噬,如果你渴望正義,我,天主,與你同在。我知道你在經歷什麼,我也在那個馬槽裡經歷過。我瞭解你的苦楚和你的歷史。我來到世上是為了告訴你,我今天並將永遠與你同在。”聖誕馬槽,是天主嬰孩給我們的第一個訊息,祂告訴我們祂與我們同在,祂愛我們,祂尋找我們。勇敢吧,不要被恐懼、認命和沮喪所打敗。天主誕生在馬槽裡,為使你在那裡、在你認為已經跌到谷底的地方重生。沒有耶穌不願意和不能拯救你的邪惡和罪。聖誕節意味著天主就在身邊:重拾信心吧!

2、除了親近外,白冷的馬槽向我們述說貧窮。的確,在馬槽周圍沒有很多東西:荊棘、一些動物和少量其它的物件。人們都在客棧的溫暖環境中,不是在一個寄宿的冰冷馬廄內。但耶穌在那裡誕生,馬槽提醒我們祂沒有別的,只有愛祂的人:瑪利亞、若瑟,然後是牧羊人;全是窮人,因共同的愛和驚喜而聚在一起,而不是因財富和重大的機遇。貧窮的馬槽因此呈現了生命的真正財富:這不是金錢和權力,而是人際關係和人。

首要的人、首要的財富是耶穌。可是,我們願意留在祂身旁嗎?我們接近祂、愛祂的貧窮嗎?還是我們更願意留在我們利益的安逸中?尤其是,我們前往祂所在的地方,即當今世界的貧窮馬槽前去看望祂嗎?祂臨在於那裡。我們蒙召成為一個朝拜貧窮的耶穌、在窮人身上服事耶穌的教會。正如一位主教聖人說的那樣:“教會支持並祝福為改變不義結構的努力,只提出一個條件: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革應真正惠及窮人。”(羅梅洛O.A. ROMERO,《新年牧函》1980年1月1日)當然,放棄世俗的溫暖而接受白冷岩洞的一無所有之美,這並不容易,但我們應謹記,沒有窮人就不是真正的聖誕。慶祝聖誕節若沒有他們,那麼所慶祝的並不是耶穌。弟兄姐妹們,聖誕節中的天主是貧窮的:要讓仁愛重生!

3、如此,我們來到了最後一點:馬槽對我們來說是具體的。的確,嬰孩躺在馬槽裡表明一個引人注目、甚至是殘酷的場景。它提醒我們,天主確實成為血肉。因此,理論、傑出的思想和虔誠的情愫都不足以表述祂了。生於貧窮、活於貧窮、死於貧窮的耶穌,並沒有對貧窮發表大量的演說,而是為我們徹徹底底地活出了貧窮。從馬槽到十字架,祂對我們的愛是有形的、具體的:從出生到死亡,這位木匠的兒子接受了木材的粗糙,接受了我們生存的艱難。祂不是用言語來愛我們,祂不是用玩笑來愛我們!

因此,祂不滿足於表象。成為血肉的天主要的不只是好意圖。生在馬槽裡的祂,尋求的是一種具體的信仰,朝拜和仁愛的信仰,而不是喋喋不休和外在的表現。祂赤身躺在馬槽裡,赤身被懸在十字架上,祂要求我們追求真理,去看清事物的真相,把藉口、理由和虛偽放在馬槽的腳下。祂被瑪利亞溫柔地包裹在襁褓中,希望我們也能穿上愛的衣服。天主要的不是外表,而是具體。我們不要“無所善行”地虛度這個聖誕節。既然是祂的節日,祂的生日,就給祂送上祂所喜歡的禮物吧!在聖誕節,天主是具體的:讓我們以祂的名義,讓那些失去希望的人重拾一點希望吧!

耶穌,我們注視著祢,祢躺在馬槽裡。我們看到祢是如此之親近,永遠在我們身邊:感謝祢,主耶穌。我們看到祢的貧窮,祢教導我們真正的財富不在於物,而在於人,特別是窮人:如果我們沒有在他們身上認出祢,並為祢服務,請原諒我們。我們看到祢是具體的,因為祢對我們的愛是具體的:求祢幫助我們活出有血有肉的信仰。阿們。


2022年12月18日-將臨期第四主日(瑪1:18-24)

教宗在18日將臨期第四主日的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講解大聖若瑟的形象:懂得放棄令他安心確信的想法,並向他需要去發現的未來敞開心扉。他對天主“信賴、接納,並隨時順從,不要求進一步的保證”。

他說,大聖若瑟的夢想因“令人不安的發現”突然破滅了,因為瑪利亞懷孕了但不是他的孩子。“若瑟有什麼感受呢?不安、痛苦、迷茫,甚至也惱怒和失望…… 整個世界倒塌在他身上”。教宗說,“若瑟不得不放棄那些令他安心確信的想法,他的完美計劃、他的合理的期望,並向他需要去發現的未來敞開心扉。面對打亂計劃和要求信任的天主,若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勇氣非凡,在沈默中實現:他信賴、接納、隨時順從,不要求進一步的保證”。教宗說,“或許我們對一些夢想的破滅感到惋惜,我們看到美好的期盼經常會與意想不到和令人不安的情況相對立。當這些事發生時,若瑟給我們指出一條道路:不要屈服於負面情緒,比如生氣和封閉,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相反的,需要接納生活的驚喜,甚至是危機”。閱讀全文:梵諦岡新聞


2022年12月11日-將臨期第三主日(瑪11:2-11)

今天將臨期第三主日,將臨圈中,繼第一、二支深紫色蠟燭(醒悟、悔改)之後,第三支粉紅色蠟燭也點燃了(應是淺紫色),象徵從黑暗到日出、光明即將來臨,正如讀經一,我們渴望「上主的榮耀」來臨,永恆的幸福將使我們容光煥發、享盡喜樂。

福音中,若翰在獄中聽見耶穌的所作所為而有所疑惑,便派人問耶穌 – 是否他就是等待中的那一位;耶穌並未正面回答,而是引用依撒意亞的預言回覆若翰、間接為自己作證,他所行的奇蹟就是默西亞的特徵和記號。但是,耶穌又說:「那不因我而跌倒的人,是有福的!」則指向耶穌跟猶太人傳統觀念中所期待的救恩不同。

耶穌說:「你們去到荒野裡,是要看什麼呢?」我們也問問自己「我們等待的是什麼?我們的希望在哪裡?」就像若翰在獄中也反省自己的信仰;我們等待 – 天主無限的愛的完成,並在我們身上活出來;每次彌撒中「我和你們在一起」給我們心靈的生命,這不單單只在聖誕期,而是時時刻刻,在感恩禮中發現耶穌臨在聖體中,在身邊的人事物中看見天主,這才是真正的喜樂。

教宗三鐘經:將臨期是再次瞭解上主是誰的時期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12月11日將臨期第三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念經前,他省思了當天福音的內容。福音向我們描述了耶穌行事的方式:“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得了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了喜訊。”在耶穌的言行中有憐憫,特別是對弱小者的同情。這與洗者若翰想像的不一樣,他在獄中有些疑惑,他願意知道,“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參閱:瑪十一2)教宗說,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表達了若翰的危機的時刻,這“也可以向我們說些重要的事情”。

耶穌的先驅若翰“設想的是一位嚴厲的默西亞,祂來以大能伸張正義懲罰罪人”。現在他感到出乎意料。教宗表示,令我們感到驚奇的是,正是若翰給耶穌施洗,向所有人指出“祂是天主的羔羊”,現在若翰懷疑了。教宗繼續說,“但這意味著,即使是最偉大的信徒也要穿過懷疑的隧道,這不是壞事,有時甚至對靈性成長至關重要:能幫助我們理解天主始終比我們想像的更偉大”。

教宗指出,洗者若翰在懷疑中繼續尋找耶穌,努力去理解。教宗說,這教導我們“不要把天主關在我們自己劃的圖表中”,他也告誡道,我們也可能“無法認出上主的新穎事物”,認為自己“已知道所有有關祂的事”。“或許在我們的腦海中有一位能為所欲為的強有力的天主,而不是一位謙卑溫良的天主、慈愛的天主,一位總是在尊重我們的自由和選擇下涉入的天主”。

教宗再次重申,將臨期是邀請我們“在耶穌聖嬰的弱小中認出天主的偉大”的時期,“是改變觀點的”時期。教宗最後表示,“將臨期是一個準備聖誕馬槽、我們再次瞭解我們的上主是誰的時期;一個擺脫某些規則和對天主及弟兄姐妹的偏見的時期;將臨期是一個不想我們自己的禮物,卻送給傷者安慰的話語和舉動的時期,就如耶穌對瞎子、聾子和瘸子所做的那樣”。


2022年12月4日-將臨期第二主日(瑪3:1-12)

教宗三鐘經:將臨期是摘掉虛偽面具的恩寵時期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 教宗說:“洗者若翰的‘反感’值得我們深思。有時我們會不會也有點像那些法利塞人?可能我們從上往下看別人,認為自己比他們好,認為我們的生命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不必每天都需要天主、教會和弟兄姐妹,我們忘記了只有一種情況是允許從上往下注視他人,那就是幫助他人站起來時,這是唯一的情況”。”教宗指出,“虛偽是最嚴重的危險,因為虛偽也能毀掉更神聖的現實。為接納天主,要緊的不是才能,而是謙卑,需要謙卑和浸入悔改的水中”。教宗籲請信眾活出將臨期,這是一個“摘掉我們的虛偽面具的恩寵的時期,一個讓我們擺脫自以為有充分能力應對一切的想法、並承認自己的罪過的時期”。


2022年11月27日-將臨期第一主日(瑪24:37-44)

今天是教會禮儀年新的一年、將臨期第一主日,在將臨期我們紀念天主子降生、等待耶穌聖誕節來臨,為什麼新年第一天的福音談論末世?將臨期除了預備將要慶祝的耶穌誕生奧蹟,同時也期待基督於末世之時再度來臨,在「基督的兩次來臨」中間,我們應好好準備。在新年開始我們期待未來結出什麼果實呢?有人期待學業好、生意好、一年平安……各種的期待,而信仰的人期待見到耶穌、渴望祂永生的恩許,每年禮儀年的循環也在提醒我們,檢視自己是否在天主的道路上一步步地前進。今天將臨期第一主日福音傳達的重點便是「你們要警醒」,警醒不是不睡覺,而是醒寤、準備,一心向天主,這樣我們才能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即使世事複雜卻不會迷路,因為我們知道往哪裡去才能進入上主的門限。

宗方濟各11月27日將臨期第一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念經前,他省思了當天福音的內容。福音中記述說,“你們的主人要來”(參閱:瑪廿四42)。 – 教宗指出,“天主來臨”,是“我們的希望的基礎,是我們生命中的艱苦和痛苦時刻的支持。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教宗解釋說,所以,我們應該問自己兩個問題:“上主如何來?”,以及“如何認識和接納祂”。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教宗說,我們聽過很多次,“上主臨在於我們的旅程中,祂陪伴我們、向我們講話”。“天主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最普通和平常的情況中。祂不是在非凡的事件中來臨,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所有事物中,祂在這些事物中展現自己。祂在那裡,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在一位有需要的人的面容中,也在我們面對黯淡和單調乏味的日子裡,正是在那裡有上主,祂召叫我們、向我們講話,並啟發我們的行動”。至於第二個問題,“如何認識和接納上主?”……教宗提到聖奧斯定,聖人曾說:“我擔心上主走過去”,就是說,他擔心在上主走過時沒有發現上主。事實上,耶穌在福音中說,在諾厄時日的人照常吃喝,“仍然沒有覺察,直到洪水來了,把他們都捲了去”。他們沒有覺察到,因為“他們忙於自己的事,沒有意識到洪水即將來到”。在這將臨期,教宗邀請信眾說,“讓我們從睡夢中醒來!我們試著問問自己:我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我是否當心、我是否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