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2023年)主日福音

復活期

2023年5月28日-聖神降臨節-若20:19-23

Highlights – May 28 2023 Holy Mass for Pentecost Pope Francis
Santa Messa di Pentecoste 28 maggio 2023 Papa Francesco

教宗方濟各於5月28日主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禮儀,慶祝聖神降臨節

在聖神降臨節彌撒中,教宗方濟各邀請信友們切莫受到分裂的誘惑,卻要呼求聖神賜予合一的恩典。教宗叮囑要讓聖神引領世界主教會議,因為“沒有聖神,教會就沒有活力,信仰只是一種教義、道德只是一份義務、牧靈只是一項工作”。關於和諧的特性,教宗闡明這並非同化或一律化,而是尊重和珍視每個人的特恩。教宗說:“聖神不像我們那樣以結構化的計劃開始行動,我們卻經常迷失在自己的計劃中;聖神則不,祂以慷慨施予不求回報和豐厚的恩典為開端。事實上,經上記載在五旬節那天‘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宗二4)。眾人都充滿了,教會的生活就是這樣開始的:不是來自於一個確切和清晰的方案,而是源自體驗到天主同樣的愛。聖神就是這樣創建和諧,邀請我們對祂的愛和祂在別人身上呈現的恩典感受到驚奇。”……more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聖神帶來和平,惡神則樂見不和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教宗天皇后喜樂經:聖神使我們擺脫恐懼,讓我們感受到天主的愛

教宗解釋道,基督“希望門徒們擺脫將自己關在家中的恐懼而走出去,成為福音的見證人和宣講者”。因著耶穌的死亡,“他們的夢想破碎了,他們的希望破滅了。他們將自己的心封閉起來”。教宗問道,“我們也將我們自己的心封閉起來嗎?”

“有多少次,由於一些困難情況、一些個人或家庭問題,一些留下痕跡的苦難或著我們周圍的邪惡,我們會慢慢地陷入失去希望和缺乏前進的勇氣的危險嗎?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很多次。然後,就如門徒們那樣,把我們自己封閉起來,躲在擔憂的迷宮中。”

教宗清楚指出,這種“將自己的心封閉起來情況會在最艱困的狀況中發生,我們允許恐懼占上風”。導致這一切的原因是害怕,害怕“自己無能為力,害怕獨自面對每日的事情,害怕冒險及隨後的失望,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more教宗天皇后喜樂經:聖神使我們擺脫恐懼,讓我們感受到天主的愛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3年5月21日-耶穌升天節-世界傳播日-瑪28:16-20

教宗天皇后喜樂經:基督帶著我們的人性升天並為我們向天父祈求

教宗方濟各於5月21日帶領2萬5千名信眾誦念天皇后喜樂經。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省思了耶穌升天的意義。意大利和世界許多其它國家在這一天慶祝耶穌升天節。教宗說,這會浮現出兩個問題:“為什麼要慶祝耶穌離開塵世?”祂的離開似乎是個悲傷時刻,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另一個問題是,“耶穌現在在天上做什麼呢?”……more教宗天皇后喜樂經:基督帶著我們的人性升天並為我們向天父祈求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天主教週報》741期第15版〈福傳使命〉/金毓瑋神父

福傳,從傳統媒材到數位媒材

https://nanthony.catholic.org.tw/index.php/2023/05/21/communications-media/

閱讀更多

  • 耶穌於復活後第四十天1 ,在門徒注視下緩緩升天。新約中的瑪爾谷福音(十六19)、路加福音(廿四51),以及宗徒大事錄第一章都提到這神聖的一刻。雖然經上沒有明確記載耶穌升天的地點,然由宗徒大事錄中可推知是在橄欖山上。耶穌升天後,「他們從名叫橄欖的山上,回到了耶路撒冷,這山離耶路撒冷不遠,有一安息日的路程。」(宗一12)因此,後人在此地建了一座大殿,以供後世紀念,惜614年時被毀;第八世紀時重建,十字軍東征時再度遭受破壞,獨留一八角形結構建築物,現已成為聖所,供人祈禱。內留有一石塊,據說為耶穌升天前留下的腳印。……more輔神禮儀研究中心:禮儀專題「禮儀年」 (catholic.org.tw)
  • 耶穌升天節 世界傳播日輔神禮儀研究中心:禮儀專題「禮儀年」 (catholic.org.tw)
  • 在耶穌升天節,教會也慶祝「世界傳播日」。耶穌離開世界且任命門徒們傳揚福音,因此教會的世界傳播使命同時展開了。社交傳播(social communications)與教會禮儀(sacred liturgy),雖是各別的領域,但彼此之間仍有相互關係。今日教會認為應善用社交傳播工具藉以表達及傳揚福音。巧合的是,六十年前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反省教會生活與使命,最早頒布的兩個文件就是《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與《大眾傳播工具法令》(Inter mirifica),兩者皆於1963年12月4日大公會議通過核准。「原來教會的本身就是屬人的同時也是屬神的,有形兼無形的,熱切於行動,又潛心於默禱;存在於現世,卻又是出世的。不過其共屬人的成分,應該導向並從屬於神為的成分,有形的導向無形的,行動導向默禱,現世的是為了我們所追求的未來的城邑。」(梵二,《禮儀憲章》,2號)因此,以向世界傳播使命反省禮儀所傳揚的訊息。今年教宗方濟各於〈世界傳播日文告〉以「用『心』說話:在愛德中持守真理」為主題。往年的主題包括「用內心的耳朵去聆聽」(2022年),「『你來看一看吧!』(若一 46)與眼前的人相遇,與真實的人溝通」(2021年),「『 你 將 講 給 你 的 子 孫 聽 。』( 出 十 2)生 命 成 為 故 事」(2020年)。其實,禮儀也應該用心說話、用內心聆聽、相遇與溝通,禮儀也是傳揚救恩史的故事。基督升天頌謝詞概述如下:「基督升天並非遠離世人,而是要我們追隨祂的芳踪,到達同一的居處;我們原是祂的肢體,祂是我們的首領。」內容擷取自:禮儀快遞 甲年 耶穌升天節(復活期第七主日) (catholic.org.tw)

2023年5月14日-復活期第六主日-母親節-若14:15-21

教宗詢問大家:是否常向聖神祈禱,記得聖神並聆聽祂的話;在面對“生活的法庭”時,是否用耶穌的話來回答;是否記得自己是天主寵愛的子女。最後,教宗懇請聖母轉禱,使我們順從聖神的聲音,並覺察到祂的臨在。……more教宗方濟各:聖神留在我們中間,提醒我們是天主寵愛的子女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https://www.ncregister.com/features/love-prepares-us-for-the-coming-of-the-holy-spirit-at-pentecost?utm_campaign=NCR&utm_medium=email&_hsmi=258245870&_hsenc=p2ANqtz-8NEqgIoFmuYLnZcViXRN3ZDmT057y0ml0NT9SJzkqMMtqeEpIeQnBWwD-fcjtlpc01-idoDC9PVB5qSaIboINmooQ7iQ&utm_content=258245870&utm_source=hs_email

Love Prepares Us for the Coming of the Holy Spirit at Pentecost|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2023年5月7日-復活期第五主日-若14:1-12
甲年復活期第五主日講道 金卿珍神父

教宗天皇后喜樂經:我們要愛耶穌,相信祂和跟隨祂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Are You a Living Stone?|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2023年4月30日-復活期第四主日-善牧主日/聖召主日-若10:1-10
若望福音20:16-瑪利亞瑪達肋納認出耶穌的聲音,就是善牧圖像的延伸

教宗第60屆聖召日文告:聖召既是恩寵也是使命

第60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以「聖召:恩寵和使命」為主題。教宗方濟各在文告中期勉基督徒「接受存在邊緣的質問,對他人的悲慘遭遇感同身受」。「使命是天主的工程,它無法獨自成就,卻在教會的共融中實現」。

(梵蒂岡新聞網)聖召是上主「在當今世界對每個人」的召叫。它既是「白白賜予」的恩寵,也是「走出去傳揚福音的使命」。教宗方濟各在第60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中如此寫道。本屆祈禱日將於4月30日主日舉行,教宗邀請眾人省思的主題是「聖召:恩寵和使命」。

蒙召將「生命」傳遍大地,為天主聖愛拓展空間

在世界聖召祈禱日之際,各地將舉辦多項活動,教宗預祝這些活動能在家庭、堂區、善會和教會運動等地方「增進有關聖召的意識」。教宗期勉眾人「將生命傳遍大地,特別是傳到那些存在著排斥、剝削、貧困和死亡的地方。如此一來,天主聖愛的空間得到拓展,天主愈加在現世為王」。談到本屆聖召祈禱日的主題,教宗強調人人蒙召為信仰作見證,「通過聖事和教會共融,將恩寵滿溢的生活與塵世的使徒工作結合在一起」。在聖神的推動下,基督徒「接受存在邊緣的質問,對他人的悲慘遭遇感同身受」。「使命是天主的工程,它無法獨自成就,卻在教會的共融中實現」。

天主的召叫創意無限

正如聖保祿宗徒在《厄弗所書》中所言:「祂於創世以前,在基督內已揀選了我們,為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又由於愛,按照自己旨意的決定,預定了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獲得義子的名分,而歸於祂。」(一4-5)教宗由此分享了他自己的聖召,寫道:「1953年9月21日,我在前往學生年度慶祝活動的途中,感受到一股力量催促我進教堂辦告解。那天改變了我的人生,至今在生命中留下了印記。」教宗表示,天主對我們的召叫「創意無限」,其方法包括:接觸到貧困處境;某個祈禱時刻;為福音的清晰見證;閱讀一段讓我們恍然大悟的文字;恭聽天主聖言時,感受到天主正好是在對我們說話;陪伴我們的弟兄姊妹的建言;或者是生病或親友過世的時候。

沒有使命,聖召就不存在

天主主動採取了行動,並等待我們的答覆,因為聖召「交織著天主的揀選和人的自由」。聖召使我們向天主和他人敞開:「天主在愛中召叫,而我們滿心感激地在愛中回應。」然而,聖召蘊含了派遣,因為「沒有使命,聖召就不存在。若不將我們獲得的新生命奉獻給他人,就得不到幸福和圓滿的自我實現」。接著,教宗引用《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解釋了每個受洗者都可以說:「在這世上我就是傳教使命。」(273號)

常懷與耶穌同在的喜樂,作出見證

我們每個基督徒都肩負一項共同的使命,就是「在各種處境中常懷喜樂作見證,以態度、以言語、以我們與耶穌同在的感受,並在祂的團體,即教會內」喜樂地作見證。這點具體落實在「神形哀矜上,秉持一種接納且溫和的生活風格,能表達關懷、憐憫和溫柔,在丟棄文化和冷漠文化前逆流而行」。這是因為基督徒聖召的關鍵在於「效法耶穌基督」,祂來「是為了服事人,而不是為了受服事」(參閱:谷十45)。

世青節在即,我們蒙召懷著火熱的心起身並急速啟程

傳教使命的行動不僅僅出自於「我們的能力」或意願,更源自「與耶穌的深刻經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成為見證人,如同厄瑪烏的兩個門徒那樣,在路上聆聽耶穌給他們講解經書時,心是火熱的(路廿四32)。這也是教宗對里斯本世青節與會者的期許。本屆世青節的主題是「瑪利亞起身並急速啟程」,教宗勉勵每個與會者跟隨主題,「感受到蒙召起身並急速啟程,心是火熱的」。

教會的眾多聖召合一卻各有特色,宛如「交響樂」

教宗接著表示,「教會」一詞的希臘文原意(Ekklesia)是「被召集的人們的集會」。教會是耶穌基督的傳教使徒集結而成的團體。在教會內,「人人都是僕役,按照不同的聖召、神恩和職務」行事。事實上,每個人都領受了在愛內奉獻自己的聖召。具體來說,平信徒在生活中努力把家庭建設成「小型教會」,「以福音的酵母使社會各領域煥然一新」;度奉獻生活者「為弟兄姊妹獻身於天主」,有如天國的先聲;執事、司鐸和主教等聖職人員,則是「致力於天主聖言、祈禱和天主子民的共融」。

教宗最後強調,教會內每一個獨特的聖召,唯有在與其它所有聖召的關係中,才能凸顯「自身的真實狀態和富饒」,因為教會的所有聖召宛如交響曲那樣,彼此合一卻又各有特色,樂音和諧。教會的聖召是走出去「在世界上綻放天國新生命的光芒」。

鏈接網址:教宗第60屆聖召日文告:聖召既是恩寵也是使命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善牧與羊門/以下內容摘錄自任安道神父《聖言離你不遠》頁126-128,2022年,瑪納文化出版

在今天的福音裡,若望也把耶穌比喻成羊門」,藉以强化耶穌善牧的形象。耶穌是由於法利塞人不明白關於他是牧人,羊跟隨他,也認得他的聲音的言論,才說他自己就是「羊門」,為的是向他們更清楚地解釋他的身分和使命。我們需要結合耶穌和法利塞人談話的背景來理解「羊門」之意。當時,法利塞人剛把耶穌治癒的胎生瞎子逐出聖殿,因為他為耶穌辯護,且成了耶穌的門徒,即他的羊。「羊門」是耶路撒冷的城門之一,是獻祭者帶著祭物通向聖殿的門,也是司祭進出的門。因此,當耶穌看到法利塞人把已見到光明的瞎子逐出聖殿,而對他們說自己是「羊門」時,意思是他才是把人導向真正的聖殿,即至聖者之所在的「門」。由此,我們也可理解,為何耶對撤瑪黎雅婦人說:「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冷朝拜父⋯那些真正朝拜的人,以心神以真理拜父。」(若四21-23) 身為「羊門」如今要把羊從猶太教中領出,牧放到可使羊獲得真生命的草地上。這「門」的形象與他的另一句話相吻合:「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若十四6)

「羊門」與善牧的形象在此重叠:耶穌不僅是把人引向天父的善牧,還是人在其內與父相遇的不二法「門」-一他就是人藉以朝拜父的「聖殿」。這是一扇向人開啟天父寬恕、慈悲與關愛的門,一扇可讓人回歸父家,找到與父聚的歡樂之門,一扇通向治癒之路的門。「你們是因他的創傷而獲得了痊癒」,伯鐸所說的耶穌的創傷,是愛的創傷,是他在十字架上被長槍刺開的肋旁;而伯鐸團體信友的創傷,則是他們曾經在愛、寬恕和分享上的缺乏。換言,他們所獲得的治癒,是對愛之能力的獲得。

耶穌之所以譴責那些把人引向歧途的假默西亞和「瞎眼的響導」,稱他們為盜賊和强盜」,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為人打開天主的慈悲之門,沒有讓人獲得愛的治癒,反而因編狹的種族主義、教條主義、基要主義、宗教形式主義、文化優越感等,把人封閉在自私、傲慢、分裂與仇恨之中。不僅是當時的法利塞人,就連今日教會中一些牧者,也有類似的傾向。為此,教宗方濟各警示,教會的「某些習俗」和「規條戒律」,如今已「不能再恰當地被理解和欣賞」(《福音的喜樂》43號),若一味秉持,就會讓教會披上奴役的色彩,從而違背天主因其慈悲而願意讓人獲得自由的旨意。

比如在教義上,教宗說:「有時,信徒聽的是完全正統的語言,拿走的,卻相異於耶基督的真福音,因為那『正統語言』相異於他們談話和彼此瞭解的方式·……如此,我們牢牢地持守著一個公式,卻傳不了真理的實質。這是最大的危險。」(《福音的喜樂》41號)

在聖事的施行上,同一位教宗也批評道:「我們多次行事,就像恩寵的仲裁者,而不是催化者。但教會不是關防,而是天父的家,那裡總有容人之處,不管他們身上背著什麼樣的包袱。比如聖洗聖事的門「不當因任何原因而關閉」;聖體聖事「不是完美的獎品,而是弱者的特效藥和營養」;告解聖事不是刑訊室,而是與天主的慈悲相遇的空間」(福音的45-47號)。

教宗的這些話都是有關如何成為善牧及羊門的教導。不論是領受了公務牧職的神職人員,還是只領受了普通君王職的平信徒,都負有把羊群,尤其是迷途羔羊引向天主之草地、基督棧的使命,好使他們在基督愛的創傷內得到生命的治癒。


林思川神父講道


Sybil C. Parker,“The Door of the Fold”,1895年(照片:Public Domain)


2023年4月23日-復活期第三主日-路24:13-35

教宗天皇后喜樂經:協同耶穌,失敗變成為前行的步伐

教宗方濟各4月23日午時在誦念天皇后喜樂經活動中,省思了當天主日的福音內容。他強調要通過日常的良心省察,毫無抗拒地敞開自己心扉,與耶穌一起省察自己的生活,如此的話,即使在艱辛和失敗中也會得到另一種光照。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於4月23日復活期第三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誦念天皇后喜樂經活動。念經前,他省思了當天的福音內容。福音記述在去厄瑪烏村的路上,耶穌顯現給兩個悲傷失望的門徒,並與他們同行,但他們並沒有認出耶穌來。教宗強調,耶穌邀請這兩位門徒回顧發生的事件,給他們解釋聖經,在聖言的光照下,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審視所發生的一切。

與耶穌一起重新審視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教宗說:“今天的福音邀請我們真誠地向耶穌講述一切,不要害怕打擾祂,不要擔心說錯話,不要為我們的不理解而感到羞愧。當我們向祂敞開自己的心扉時,上主會高興;只有這樣,祂才能牽著我們的手,陪伴我們,讓我們的心再次燃燒(參閱:路二十四32)。我們也像厄瑪烏的門徒一樣,蒙召與祂交談,以便在傍晚時分,請祂與我們同在(同上29)。”

每天做良心省察

接著,教宗提醒眾人,要在每天晚上花一點時間來做簡短的良心省察。敞開心扉,把所經歷的一切,把自己和他人、自己的選擇、擔心、跌倒和希望帶到上主台前,“逐漸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教宗說:“在基督的愛面前,即使是看似累人和不成功的事情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難以擁抱的十字架,面對冒犯時選擇寬恕,不去報復,工作的艱辛,真誠的代價,家庭生活的考驗,這一切將能夠以新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得到被釘和復活的那一位的真光照亮。祂知道如何使每一次跌倒成為向前邁出的一步。”

放棄所有抗拒的態度

教宗建議我們“消除防禦”。他說:“要為耶穌留出時間和空間,不要向祂隱瞞任何事情。讓我們因祂的真理而受傷,讓我們因祂聖言的吹拂而心靈顫抖。”

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在今晚奉獻片刻的禱告,在祈禱中問自己:我今天過得怎麼樣?值得感謝的珍貴之處在哪裡,它也許藏得很深?我所做的有愛嗎?什麼是我要帶給耶穌的跌倒、悲傷、懷疑和恐懼,以便祂為我開闢新的道路,扶持我並鼓勵我?

鏈接網址:教宗天皇后喜樂經:協同耶穌,失敗變成為前行的步伐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3年4月16日-復活期第二主日-救主慈悲主日-若20:19-31
「我主,我的天主!」

教宗天皇后喜樂經:以耶穌的傷痕之名,向在生活中受傷的人敞開雙臂

教宗16日在誦念天皇后喜樂經活動中,敦促信眾看看多默向耶穌要求一個記號的勇氣;一個能到達團體內、教會內的記號。教會是家,她蒙召接納所有人。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4月16日慈悲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誦念天皇后喜樂經活動。念經前,他省思了當天的福音內容。福音記述耶穌顯現給門徒,尤其是觸摸主的傷痕的“不信的宗徒”多默。教宗問道,“我們在哪裡尋找復活主呢?”答案是在團體中,在“有自己的侷限和失敗”的教會中,在基督的奧體中,在那裡能“找到印記,至今和永遠,祂的愛的最偉大記號”。

教宗說,“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以這愛的名義、以耶穌傷痕之名,準備好向在生活中受傷的人敞開雙臂,天主的慈悲不排除任何人,而是接納所有人;每個人都是弟兄姐妹。天主接納所有人”。教宗解釋道,教會通過聖母瑪利亞的轉禱,蒙召成為“接納所有人的家”。

教宗指出,多默“多少有些代表我們所有人”,他非常失望,因為耶穌就如一個罪犯那樣被釘在十字架上,沒有人解救祂,相反,大家都害怕。教宗說,這樣“如何能再相信呢?”但是,多默展現出勇氣,在其他人躲在晚餐廳時,他走出去,挑戰命運,因為如果被認出,他有可能會遭逮捕。教宗說,或許他比別人更當得起遇見復活主,但是,在復活的晚上,主顯現時,他不在,他失去了那個機會。

“多默如何才能彌補失去的機會呢?只有與其他人回去,回到那裡,回到那個他離開時感到驚恐和悲傷的家中。在他如此做、回到那裡的時候,別的門徒告訴他耶穌來過了,但多默很難相信。他要看看耶穌的傷痕。耶穌滿足了他的要求:八天後,再次出現在祂的門徒們中間,並向多默展示自己手腳上的傷痕,這些傷痕是祂的愛的證明,它們是祂的慈悲永遠敞開的渠道”。

教宗解釋說,多默要求一個記號,他在所有人面前,在團體中看到了“愛的記號”。耶穌的這個行動“猶如是告訴多默:若你願意遇見我,就不要在遠處尋找,要留在團體中,與他們在一起;不要離開團體,要與他們一同祈禱、與他們一起掰餅。在那裡你能找到我,我將在那裡向你展示我身上的印記、傷口的記號:愛的記號戰勝仇恨,寬恕的記號平息報復,生命的記號戰勝死亡。在那裡,在團體中,當你與弟兄們分享懷疑和恐懼的時刻、僅僅擁抱他們時,你將發現我的面容。沒有團體,就很難找到耶穌”。

鏈接網址:教宗天皇后喜樂經:以耶穌的傷痕之名,向在生活中受傷的人敞開雙臂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The Divine Mercy image is displayed April 19, 2019, in Daley Plaza in Chicago. (photo: Edlane De Mattos / Shutterstock)

救主慈悲主日


2023年4月8日-復活節
2023年教宗「復活節文告」〈中文口譯〉Live實況轉播

教宗2023年復活節文告:求天主讓血染世界的戰爭停止

教宗方濟各在今年的復活節文告中,為烏克蘭呼求和平的恩典,並祈求天主“將復活的真光傾注在俄羅斯人民身上”。教宗也為敘利亞、黎巴嫩和聖地祈禱,懇求讓緬甸的羅興亞人得到公正的待遇,以及在非洲的恐怖主義遇害者受到慰藉。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基督復活了!

今天,我們宣告主基督--我們生活的主,祂是世人「的復活與生命」(參:若十一25)。今天是復活節,意思是「逾越」,因為在耶穌內完成了人類決定性的逾越:從死亡到生命、從罪惡到救恩、從恐懼到信賴、從悲苦到共融。因著祂,時間和歷史的主宰,我願意以內心的喜悅向大家說:「復活節快樂!」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願復活節為你們每一個人,尤其是病患、窮苦的人、長者,以及那些正在度過一段考驗和掙扎的日子的人們,成為從煎熬到安慰的逾越。我們並非孤獨無助:耶穌--那生活的主,永遠都與我們同在。願教會和全球歡欣踴躍,因為今天我們所懷的種種希望不會因碰撞死亡的鐵壁而粉碎,反而上主替我們打開一條通往生命的橋。是的,弟兄姊妹們,世界的命運在主復活的那天轉變了,而今天--今天也最有可能符合基督復活的日期--藉著恩寵,我們能喜悅地慶祝歷史上最重要及最美好的日子。

基督復活了,基督真的復活了,一如東方教會所宣告的。那「真的」是告訴我們,希望並非虛幻,而是真實的!人類的行程從基督的復活開始便以希望為標記,得以迅速前進,這是基督復活的第一批見證人以他們的經驗向我們表明的。四部福音都記載逾越節當天喜樂的匆忙:那些婦女「趕快離開墳墓,又恐懼又異常喜樂,跑去報告衪的門徒」(瑪廿八8)。而在瑪利亞瑪達肋納「跑去見西滿伯多祿」(若廿2)之後,若望宗徒和伯多祿兩人一起跑(參:若4),為了要到耶穌被埋葬的地方。然後,逾越節傍晚兩位厄瑪烏的門徒遇見了復活主,「他們遂即動身」(路廿四33),急忙在黑夜中攀越數公里的路程。復活的主使他們的心變得火熱(參:路廿四32),這種無法自禁的喜樂驅使他們這樣做。伯多祿因那同樣的喜樂,在加里肋亞湖岸邊,一看到復活的主耶穌,便無法再與其他的宗徒停留在船上,立即縱身跳入湖裡,快速地游向主耶穌(參:若廿一7)。總之,步履加速而變成奔跑,因為人類看到自己行程的目標、生命的意義:耶穌基督,而人類蒙召去加快腳步與祂--世人的希望相遇。

讓我們也加快腳步,在彼此信任的路途上成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民與國家之間的信任。讓我們因復活節的宣告而驚喜,因那光照經常籠罩著這世界的黑暗與陰霾的真光而驚喜。

讓我們加快腳步去克服那些衝突和分裂,並向最有需要的人敞開我們的心。讓我們加快腳步走在和平與友愛的道路上。讓我們因眾多國家帶給我們具體的希望標誌而歡欣,它們為逃避戰爭和貧窮的人提供援助和接納。

然而,在這行程中仍然有這麼多的絆腳石,使我們朝向復活主的奔跑變得艱難和費力。讓我們向祂祈求:請幫助我們投奔於祢!請幫助我們敞開我們的心!

求復活主幫助心愛的烏克蘭人民在朝向和平的路途上前進,並求主將復活的真光傾注在俄羅斯人民身上。求主安慰受傷的人,以及所有因戰爭而失去親人的人,使被囚的人能平安無恙地回到自己的家。求主打開整個國際社會的心,好使他們能有所行動,以停止這場戰爭,以及所有使世界染上鮮血的衝突,從敘利亞開始--它仍然期待著和平的來臨。求主扶持所有在土耳其和敘利亞受嚴重地震打擊的人們。讓我們也為所有失去親人和朋友,以及無家可歸的人祈禱,願他們從天主那裡得到慰藉,以及從國家社會的大家庭得到幫助。

在這一天,上主,我們將耶路撒冷城--祢復活的第一個見證者--託付於袮。我因這幾天的攻擊事件表示十分擔憂,這些事件危害那令人期待的信任和彼此尊重的氣氛,這為重啟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對話是必要的,如此才能使聖城和整個地區享有和平。

上主,求祢幫助然在尋找社會穩定與團結的黎巴嫩,使它克勝分裂,所有黎巴嫩人民能一起為國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求祢不要忘記心愛的突尼斯人民,尤其是年輕人,以及那些因社會和經濟困境而受苦的人,使他們不失去希望,並同心協力建設一個和平與友愛的未來。

求袮將祢的目光轉向海地,多年來它遭受嚴重的社會、政治和人道危機的衝擊,求祢支持政治領導人和國際社會所作的許諾,即為尋求答案,以解決如此眾多和打擊飽受摧殘的海地人民的問題。

求祢鞏固在埃塞俄比亞和南蘇丹已開啟的和平與和好進程,並求袮使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暴力停止。

上主,求祢支持今天在特別的情況下慶祝復活節的基督信徒團體,例如在尼加拉瓜和厄立特里亞的團體,並求祢記得所有那些被阻止自由地和公開宣認自己信仰的人們。請祢予以國際恐怖主義受害者袮的慰藉,尤其是在布基納法索、馬里、莫桑比克與尼日利亞。

求袮助祐緬甸走上和平的道路,並求袮光照那些肩負責任的人的心,好使飽受蹂躪的羅興亞人得享正義。

求祢安慰難民、被驅逐出境的人、政治犯和移民,尤其是最脆弱的人,以及所有忍受飢餓、貧窮的人,那些遭受販毒、人口販賣和各式各樣奴役形式之險惡影響的人。上主,求祢啟發國家領導人,好使沒有任何男性或女性遭受歧視,沒有人的尊嚴被踐踏;為使人權和民主完全受尊重,讓這些社會的創傷得以癒合,願所尋求的目標始終只有公民的共同福祉,但願安全以及進行對話與和睦共處的必須條件得到保障。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也重新體會路途上的滋味,讓我們因懷有希望而心跳加速,讓我們預嘗天堂的美好!讓我們今天汲取力量,在善的路途上前進,為了要與不會令人失望的那一位「善者」相遇。如果正如一位古代教父所寫的:「最大的罪是不相信復活的大能。」(尼尼微聖依撒格,〈苦修證道〉,I,5)今天,我們要相信:「是的,我們確信無疑:基督真的復活了。」(《繼抒詠》)。我們相信袮--主耶穌。我們相信希望與袮重生,我們相信人生的道路繼續前進。袮--生命的主,祢在我們的道路上鼓勵我們,並向我們重複,如同祢在逾越節傍晚向門徒們所說的:「願你們平安!」(若廿19、21)

鏈接網址:教宗2023年復活節文告:求天主讓血染世界的戰爭停止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 Magdalene/7月22日-聖德蓮(瑪利亞瑪達肋納)慶日
「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沒亮,瑪麗.德蓮來到墳墓那裡,看見墓門的石頭已經移開了,就跑去告訴西滿伯鐸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不知道把祂放在哪裡了。』」若望福音20:1-2

使徒們的使徒

(英文版)

Arthur Roche
禮儀聖事部秘書長

按教宗方濟各的意願,禮儀聖事部在今年耶穌聖心節(2016年6月3日)頒布法令,把聖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紀念,升格為「慶日」,列於羅馬通用日曆。

這決定,在此刻的教會背景,正是要深刻反省婦女的尊嚴,新福傳,以及天主極其慈悲的奧蹟。聖若望保祿二世不單注意到婦女在基督和教會使命中的重要,且特別強調聖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特有角色;她是首位目睹復活基督的證人,並是首位向宗徒們傳報基督復活的傳訊者(《婦女的尊嚴與聖召Mulieris dignitatem 》1988年, n. 16)。這重要角色延續於今日教會,尤其為新福傳更需明顯,為尋找並歡迎「各支派,各異語,各民族,各邦國」(默5:9)的所有男女,一視同仁地向他們傳布耶穌基督的福音,並陪同他們走好這塵世的朝聖旅程,及向他們提供天主救恩的奇妙作為。聖瑪利亞瑪達肋納是真正傳福音者的模範,即傳布逾越節核心喜訊的傳訊者(參閱7月22日集禱經和新的頌謝詞)。

在慈悲禧年的背景,教宗方濟各作出這決定,恰當地強調這婦人「這樣深愛基督,又被基督這樣深愛著」,正如Rabanus Maurus在許多場合所肯定的;又正如聖安瑟莫(St. Anselm of Canterbury)所說:「妳被選因妳被愛;妳被愛因妳被天主所選。」(Oratio LXXIII向聖瑪利亞瑪達肋納祈求)事實上,在西方,尤其自大額我略之後,常把聖瑪利亞瑪達肋納,與在法利塞人西滿家中,以香膏傅抹基督雙足的婦人,以及拉匝祿和瑪爾大的姊妹,當作同一個人。這樣的解釋,不斷影響西方教會的作家,藝術家,甚至有關的禮儀經文。Bollandists為這三位婦女的身分問題,作了詳細的研究,準備給羅馬日曆作出禮儀更新。梵二禮儀更新的結果,見於《羅馬彌撒經書》、《時辰頌禱禮》的經文,以及《見證錄》(Martyrologium)所指來自「瑪格達拉」的瑪利亞(Mary of Magdala瑪利亞瑪達肋納)。肯定的是,瑪利亞瑪達肋納是耶穌門徒中的一位,她在十字架下陪伴著耶穌,並在墓園遇見耶穌;她是「天主慈悲」的首位見證人(大額我略Gregory the Great, XL HomIn Evangelia, Lib. II Hom. 25, 10)。若望福音告訴我們,聖瑪利亞瑪達肋納痛哭,因為她沒有找到耶穌的遺體(若20:11),因此,耶穌憐憫了她,向她顯示自己就是她的師父,於是,把她的眼淚轉化為逾越的喜樂。

趁此良機,我想從這慶日的聖經和禮儀經文,強調兩個思想,為協助大家把握這位聖婦在今日的重要。

  1. 一方面,聖瑪利亞瑪達肋納獲得榮耀,作為基督復活的首位見證人(晨禱聖詩)。她是首位看見空墳的人,亦是首位聽到基督復活的真理。基督向這婦人顯示了特別的關心和慈悲;這婦人也對基督顯示了她的愛。她在墓園傷痛流淚,尋找基督,正如聖安瑟莫在有關的祈禱所說,這是「謙卑之淚」(lacrimas humilitatis)。這樣,我們可以強烈比對在地堂的女人,與在復活墓園的女人。前者把死亡伸延於有生命的地方;後者卻由墓穴死亡之地,宣布生命。正如大額我略所強調:「因為在地堂裡,有一婦人把死亡交給了男人,所以在墓穴旁,也有一婦人向男人宣告了生命」(XL Hom. In Evangelia, lib. II, Hom. 25)。再者,我們看到在復活的樂園,主對瑪利亞說:「不要拉著我不放」(若20:17)。這是邀請我們進入信仰的經驗;這信仰經驗超越物質的假設和人性的執著。這慈悲奧蹟不單展示給瑪利亞,也展示給全教會。這是教會的時刻!這是給每一位基督門徒的重要教訓:不要尋求人性的安全感和今世的虛榮,但要在信仰中,尋求生活和復活的基督!
  2. 另一方面,正因為瑪利亞瑪達肋納是復活基督的目擊證人,她也是首位向使徒作證基督復活的。她遵行了復活主的命令:「耶穌說:你別拉住我不放,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裡;你到我的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裡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裡去。瑪利亞瑪達肋納就去告訴門徒說:『我見了主。』並報告了耶穌對她所說的那些話。」(若20:17-18)這樣,顯示了瑪利亞瑪達肋納是傳福音者,即宣告主復活喜訊的傳訊者,或正如Rabanus Maurus和聖多瑪斯所說的,她成為使徒們的使徒,因她向使徒們宣告了(主復活的喜訊),為使使徒們向全世界宣告(主復活的喜訊)(Rabanus Maurus, De vita beatae Mariae Magdalenae, XXVII; Saint Thomas Aquinas, In Ioannem Evangelistam Expositio, c. XX, L. III, 6)。正是這好理由,聖多瑪斯稱瑪利亞瑪達肋納為「傳福音者」,因為她是復活基督的見證人,她並宣告主復活的訊息,正如其他使徒一樣。所以,把這婦人的紀念,升格為「慶節」,是合宜的,正如羅馬通用日曆同樣以「慶節」來紀念其他使徒一樣。這婦人的特別使命應加以強調,她是教會內所有婦女的表率和模範。

(2016年6月29日台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及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合譯)


聖德蓮慶日相關連結,請參閱:

禮儀經文(中文版英文版)
禮儀聖事部法令
三個女人的故事
教宗決定把聖德蓮(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紀念日提升為慶日

以上內容來源:輔神禮儀研究中心:交流坊「禮儀新訊」 (catholi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