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星期三-聖灰禮儀日-四旬期開始/3月3日四旬期避靜



聖灰禮儀-四旬期開始

教宗四旬期文告:世界在衝突中摸索,但友愛在許多園地得勝

聖座新聞室2月1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24年四旬期文告,指出今日人類達到“科學、技術、文化和法律的發展所能確保所有人尊嚴”的程度,但若不重新思考生活方式,就會屈服於“奴役”狀態。

(梵蒂岡新聞網)“共同反思生活的方式”,讓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避免在我們心中殘留“對受奴役的莫名懷念”。這是教宗方濟各在今年四旬期文告中表達的思想。這份文告於2月1日發表,主題為“穿越沙漠,天主引領我們走向自由”。正如以色列人在梅瑟的引領下在沙漠中留戀埃及的時日那樣,“今日的天主子民內心”也處在受壓制的羈絆中。

四旬期是恩寵的時期

教宗提到,奴役在我們身上延續的一個標記乃是普遍缺乏希望,因“沒有一塊共同走向的應許之地”而漂泊不定。四旬期提供我們一個開始走向自由旅程的時機,“是恩寵的時期”,正如歐瑟亞先知所說的那樣,在這個時期,荒野成為初愛之地(參閱歐二16-17)。“天主教訓祂的子民,讓他們脫離奴役,經歷從死亡走向生活的過程”。

環顧現實

善度四旬期當走出的第一步,乃是要“環顧現實”。正如天主告訴梅瑟的那樣:“我看見我的百姓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的哀號” (參閱:出三7-8)。教宗指出,“今天,許多受壓迫的弟兄姐妹的哀號也達至天庭。我們要詢問自己:我們也聽到了嗎?”如果我們向冷漠低頭,我們就必須承認“今天我們仍在法老的控制下”。

“這是一種使我們衰竭和麻木的控制。是一種讓我們分裂及奪取我們未來的成長模式。地球、空氣和水被它汙染,人的心靈也被它腐蝕。雖然我們獲自由的行程藉著聖洗已經開始,但在我們心中仍有一種對受奴役的莫名懷念。就好似迷戀於已知事物的安全感,而不顧自由受到損害。”

控制削減夢想的能力

教宗指出,這種控制甚至熄滅了我們對所生活世界進行改變的渴望。當今世界缺乏希望,這必須予以譴責,這是“夢想的障礙”。

“這與以色列人的情況相似,他們在曠野中因懷念受奴役的時日而停頓,這種懷念阻止他們前行。出走是能停下來的: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人類已經達到普世友愛的門檻,科學、技術、文化和法律的發展能確保所有人的尊嚴,他們在不平等和衝突的黑暗中摸索。”

如果這是現實,但能肯定的是,“天主從未厭倦我們”,祂仍願意引領我們邁向自由。教宗強調,“與法老不同的是,天主不要臣民,而要子女”。四旬期是“皈依的時期、獲自由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每個人決定不再做奴隸的意願得以成熟。

權力、金錢和自我的偶像使人停頓

另一個使我們停頓不前的障礙是偶像,它就如法老的聲音在我們當中散布,誘使我們追求一種以“掌握全部權力、受到公認,以及擁有最好的一切”為基礎的生活。

這是一條老路。我們會如此依戀金錢、某些項目、想法、目標、地位、傳統,甚至一些人。這些非但不能幫助我們前行,反而會使我們停頓不前。它們非但不使我們相遇,而且使我們彼此對立。然而,還有一種新人類,那就是弱小和謙卑的子民,他們不屈服於謊言的誘惑。”

在天主和弟兄前停下

教宗在文告中繼續寫道,四旬期要求我們停下來:在天主面前停下來祈禱,像撒瑪黎雅人那樣,在受傷的弟兄面前停下來。祈禱、哀矜和守齋是四旬期邀請我們“開放和空虛自己”的三種形式。在天主面前,我們重新發現彼此是兄弟姐妹,“我們不再是威脅和敵人,而是旅途的同伴。這是天主的夢想,也是我們一旦擺脫奴役後,所要前往的應許之地”。

一起重新思考生活方式

談到教會所處的同道偕行進程,教宗表示,四旬期提醒我們這也是“共同作決定的時期”,透過大大小小的選擇來影響我們所居住的環境。“購物習慣、照料受造界、接納看不見或被輕視的人。我邀請每一個基督徒團體都能這樣做:給自己的信徒提供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時刻;花費時間來檢驗自己在當地的臨在,以及為使該地區變得更加美好所作的貢獻”。

為給人類帶來希望去尋找及冒險

最後,教宗交給各基督徒團體一項重大任務,就是透過四旬期皈依的時刻,幫助迷失方向的人類看到“呈現的一種新希望”。教宗表示:“我想對你們說,就如我去年夏天在里斯本會見青年時所說的:’你們要尋找和冒險,尋找和冒險。在這個歷史緊要關頭,挑戰是巨大的,是痛苦的呻吟。我們看到的是斷斷續續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們要接納思考的風險,知道我們並非處在瀕死的狀態,而是在分娩中;不是終結,而是一個隆重表演的開始。”

鏈接網址:教宗四旬期文告:世界在衝突中摸索,但友愛在許多園地得勝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教宗方濟各2024年四旬期文告L2024.pdf (catholic.org.tw)


教宗公開接見:若一切感到厭煩且無意義,需要“在信德中忍耐”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上主,我們藉着今天的神聖齋戒,開始四十天悔罪和補贖的生活;求祢幫助我們以克己修身增加力量,與邪魔奮勇作戰。以上所求,是因祢的子,我們的主天主、耶穌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永生永王。


  • 「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而不是你們的衣服」。克己補贖的目的,是改變我們自己的心靈,而不是改變上主。上主一直以來都是「寬仁慈悲,遲於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

福音教導我們三個重要的議題:施捨、祈禱和守齋;在提醒我們悔改的道路,讓我們的心歸向上主,賴上主的恩寵與人和好。

今天福音的核心同時提醒我們,悔改不在乎外在的表現,而是人的內心。祈禱時,耶穌告訴我們要「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這讓我們想到,當我們與心愛之人深入交談時,我們也會找個只有兩人共處的地方,對吧!與上主建立關係,也是如此,祂渴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懷著真誠的心與祂建立關係。同樣,我們要以真誠的態度施捨:「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同理,幾時我們守齋,「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為叫人看出自己在禁食,而是懷著一份真心誠意,讓「在暗中之父看見」。

上主,求祢賜我們恩寵,讓我們善用這個四旬期與祢、與人、與自己、與大地和解修好。

網路鏈結:每日讀經(2月14日 聖灰禮儀日 四旬期開始)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2024年3月3日四旬期避靜

四旬期第三主日,由方濟會中華之后會省省會長禹成勳神父帶領四旬期避靜


。教宗在其中強調,基督徒的避靜絕非「舒適的假期」,而是一段重生的時期。

教宗在序言中開門見山地指出,羅耀拉的聖依納爵清楚看見「每個基督徒都處在一場定義自己生命的戰役中」,掙扎著要「克服自我封閉的誘惑」。雖然,「耶穌早已通過祂的聖死與復活為我們打贏了這場戰役」,但是「我們持續受到誘惑,對天主的恩寵關上心門,以世俗的方式生活,幻想著我們是主宰者、自得其滿」。

為了克勝這個誘惑,「教會以多種方式幫助我們」,包括「聖傳和訓導、祈禱與告解、勤領聖體」。教宗稱之為「恩寵的渠道」,讓我們得以領受「天父要傾注在我們身上的恩典」。同時,教宗也點出,其中一項傳統是靈修避靜,涵蓋了聖依納爵的《神操》。

在冷酷無情的壓力和高度競爭的緊張氣氛下,那幫助我們恢復活力的避靜廣受歡迎。然而,教宗闡明:「基督徒的避靜與舒適的假期截然不同。前者關注的焦點不是我們自身,而是天主、是善牧。祂從不把我們當做機器看待,卻把我們視為鍾愛的兒女,回應我們最深的渴望。」

在避靜期間,「造物主直接對祂的受造物說話,以祂的『愛與讚頌』,點燃我們的心靈之火,讓我們將來能更好地事奉上主」(參閱:《神操》,15號)。教宗表明,「愛與服務是《神操》的兩大主題。耶穌來與我們相遇,打破我們的鎖鏈,讓我們能以門徒和同伴的身份與祂同行」。

接著,教宗提起耶穌在貝特匝達水池對一名癱瘓病人說的話:「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吧!」(參閱:若五1-16)教宗解釋道:「這個人的內心癱瘓了。他在一個充滿對手和競爭者的世界裡感到失敗。⋯⋯其他人都比他強健又迅速,他陷入了絕望。可是在那裡,耶穌走出來仁慈地與他相遇,召叫他走出自我。他向耶穌治癒的力量開放的那一刻,他內心和外在的癱瘓立即痊癒了。他能站起來、向前走,讚美天主,為天國奉獻,擺脫自我滿足的迷思,學習每天更信賴天主的聖寵。如此一來,這個人變成門徒,不僅能更好地應對這世界的挑戰,更能催促世界依照恩典和愛的邏輯來運作。」

說到這裡,教宗鼓勵眾人「首先」屬於天主,然後才屬於受造界和人類。因此,教宗邀請關注我們時代的兩大危機,分別是:我們共同家園的衰退,以及大批人員流動、人們流離失所的現象。這些都是「歸屬感危機」的症狀。正因如此,教宗希望「教會重新發現同道偕行傳統的恩典,因為當教會對那在天主子民中間發言的聖神開放時,整個教會就能站起來、向前走,讚美天主,為天主國度的實現盡一份心力」。

教宗最後祝願眾人能領悟聖依納爵所說的愈顯主榮(Magis)的真諦,「在愈加奉獻自我的過程中,愈加發現天主的愛有多深」。……> more 教宗方濟各為有關避靜的新書《首先屬於天主》寫序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禹成勳神父

  • 2000千禧年,禹修士發大願,2001年,2月升執事,11月晉鐸為神父。羅神父一直是他前進的榜樣之一。羅寶田神父並不積極於吸收教友,他是以「透過宗教交談,在真理下共融」的方式來影響他人,活出了福音的喜樂。多年的傳教工作,禹成勳神父已深能掌握教會的宗旨,他解釋道:「歷史上,教會的傳教主保有兩人:一者隱修型的小德蘭修女,她足不出戶,專志為萬民祈禱;二者使徒型從事傳教工作的方濟沙勿略神父,他是西班牙神父,走過印度、日本、中國上川島,以傳教的熱誠給人宣講,領洗了許許多多人成為信徒。近代,教宗保祿二世特別提到兩位傳教區主保神父,一者在摩洛哥生活過的福高神父,他處身於回教國家,他的臨在以身作則,為他人服務、關懷、祈禱。故在他過世時,摩洛哥人認同地宣稱:『在我們中間曾有一位聖人』;二者義大利亞西西的聖方濟神父,他徹底跟隨耶穌基督的福音,散播和平,平易近人,視萬民萬物為兄弟姐妹,被稱為『和平的使者』、『環保的主保聖人』。這兩位近代的傳教主保聖人,他們大半的時間為隱修,但都活出了『以他們的生命來影響別人的生命』。……> more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 -我曾整理過羅神父的遺物 ──訪方濟會中華省長禹成勳談羅神父 (kmdn.gov.tw)
  • 愛神愛人、謙遜樂道的復興區天主教會—禹承勳主任神父、吳蓮妹會長訪談記錄-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culture.tw)


Ash Wednesday - St. Valentine’s Day

今年,正月初五(2月14日)遇到聖灰禮儀日。台灣天主教會的日曆說明,今年因適逢農曆新年期間寬免大、小齋,但仍鼓勵遵守,若無法遵守者,則建議以行愛德代替大、小齋。2月14日也是西洋情人節。

問:請問情人節的源由?與天主教會有關嗎?

答:St. Valentine’s Day(聖范倫紀念日/情人節)


 關於Valentine’s Day(情人節)的起源,無論是天主教或民間的說法,都有兩個歷史源流:一是基督宗教的傳統;另一是來自古羅馬民間習俗的傳統。

 先說基督宗教的傳統,在天主教的正式記載裏,有三個St. Valentine’s,他們全都是早期殉道名冊中提到的殉道者,而且殉道日都是2月14日。其中一個是羅馬的神父,一個是Interamna的主教(今義大利提尼市(Terni)),由於有關他們的資料在很後期才出現,故無太大的歷史價值。至於第三個St. Valentine,只知道他是在非洲,其他資料卻一無所知。不過對於前兩位都是在義大利的St. Valentines,坊間倒是有一些頗為流傳的故事。其中一個是St. Valentine乃第三世紀羅馬的一個神父,當時國王Claudius II(革老丟二世)認為單身男子比有家室的人更能做一個好軍人,便下令禁止男人結婚,Valentine認為這禁止無理,故暗中為新人舉行婚禮,可惜後來他被發現,Claudius下令把他斬首。另一說法則流傳Valentine是因為協助當時的基督徒逃過教難而致命。無論這些傳說孰真孰假,故事中他們都不約而同是為見證真理而致死。

 另一歷史源流雖然跟民間習俗有異,但與天主教會仍是離不開關係。在天主教正式把2月14日訂為St. Valentine’s Day以前,古羅馬在2月15日就有一個慶節,祭祀異教神Lupercus(盧波庫斯,掌管牧羊人和羊群保護)。在當日除了祭祀活動外,城中的年輕女孩子會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一個罐中,由單身男子抽取,然後他們就這樣配對成為情侶,很多時候會結婚。後來教宗Gelasius(格拉修一世)496AD,為了清除這異教節慶和這種「摸彩」式的戀愛配對,把2月14日訂為St. Valentine’s Day。教會一方面是要讓這個真正有愛的聖人取代異教神,另一方面也是要把異教節日變為基督宗教的日子。

 這個節日一直到中世紀,又慢慢被英國和法國人視為情人的特別日子,因為在二月差不多到一半的時間,小鳥會開始成雙成對,故此情人們也乾脆在2月14日這天交換禮物、寫情信等等,甚至到十四、五世紀的英法文學,都常提到這節日和其典故。就這樣,St. Valentine’s Day慢慢地變成情人傳情達意的日子,甚至是兩性社交聚會和舞會的日子,而St. Valentine也成為情人的主保。

網路鏈結:輔神禮儀研究中心:交流坊「請問情人節的緣由?與天主教會有關嗎?天主教會有關嗎?(catholic.org.tw)


聖華楞定是主曆197年的特爾尼人。他是當地主教,一生行愛德。聖華楞定喜愛花朵,常送花給未婚夫婦,祝福他們幸福美滿。據說,聖華楞定在遇害以前,為一名皈依的士兵和一名基督徒少女祝福婚姻。這位聖人為了他從未放棄的信仰,先是遭到囚禁,後來皇帝下令判他斬刑,因此他於273年2月14日在羅馬獻出生命。聖華楞定的見證頌揚了忠貞又含忍的愛情。……> more 2021年聖華愣定瞻禮,教宗在三鐘經祝福有情人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Ash Wednesday and St. Valentine’s Day: A Providential Confluence|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You Can’t Have Your Ash Wednesday and Eat Your Valentine’s Day Steak Dinner, Too|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