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常年期第五主日/2月11日-常年期第六主日(世界病人日)



2月4日-常年期第五主日


2月4日主日經文-0204_7.pdf (catholic.org.tw)


catholicweekly.catholic.org.tw/archive/archive/Catholic Weekly_777.-第15版-金毓瑋神父pdf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耶穌開始宣講天國的來臨,召喚門徒,呼籲大家悔改,信從天主的福音。祂驅逐許多魔鬼,治好許多患各種病症的人,以權威教訓人。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都找耶穌,祂仍然堅持祈禱。「第二天早晨,天還沒有亮,耶穌就起來,獨自出去到一處荒野的地方祈禱。」

  最近,教宗方濟各也提醒,基督徒的首要責任是祈禱。「教宗全球祈禱網絡」代表團1月26日於羅馬拜見教宗時,他強調基督徒生活需要祈禱,「否則,我們會有成為一個純粹普通、世俗性機構,或者一種政治類型工作的危險」。

  雖然青年牧靈工作很多時候注重活躍的活動或生氣勃勃的敬拜,但是教會禮儀與靜默祈禱依然很重要。教宗在《生活的基督 (Christus vivit)》主教會議後勸諭上,說明:

 「

我們常與朋友交談,分享最私密的事情。我們也可以這樣與耶穌交談。祈禱既是挑戰,也是歷險。…有助我們日益深入認識耶穌,進入祂的深處,與祂更堅固地結合為一。我們在祈禱中,向祂傾訴我們的所有遭遇,在祂懷內感到充滿信心。祈禱也使我們感受到與耶穌的親近和祂的眷愛,讓耶穌將祂的生命傾注給我們。當我們祈禱時,『我們是向天主開放』,我們是為祂騰出空間,『讓祂可以行事、進入我內、獲得勝利』。」(155號)

 「

不要讓你的青年期缺乏這種友誼。你不僅會在祈禱時感到祂在你身旁,也會感到祂時刻與你同行。你要努力尋求祂,而你會體驗到祂時刻相伴在旁的美好經驗。這就是厄瑪烏的門徒所經驗到的:他們以困惑的心情前進和交談時,『耶穌親自走近他們,與他們同行』(路廿四15)。」(156號)

 「

許多青年都懂得享受靜默,親近天主,而且越來越多青年聚集一起,朝拜聖體,以天主聖言祈禱。我們絕不應低估青年人,以為他們不願學習默觀祈禱。…善用禮儀年的重要節日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聖週、五旬節和聖誕節。青年人也喜歡參加其他常規以外的慶祝活動,這有助他們經驗信仰的喜樂。」(224號)


20240204林思川神父講道-ccreadbible.net/bona/2024homily/20240204.mp3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乙年) – 林思川神父(catholic.org.tw)

耶穌的宣講與奇蹟
林思川神父

經文脈絡

  谷一21-33敘述耶穌在葛法翁度過一個安息日的情形,其中先是會堂中聚會以及其中所發生的事件(21-28;這是上個主日的福音內容),接著敘述耶穌離開會堂後所行的一個奇蹟(29-31),最後是一個摘要性的報導(32-34)。接著福音作者還繼續講述第二天清晨的一段故事(一35-39)。這個主日的福音就是選自谷一29-39。

治癒伯多祿的岳母

  福音敘述耶穌在結束安息日的聚會之後,帶著雅各伯和若望一起來到西滿和安德在葛法翁的家中,並在此治癒伯多祿發燒的岳母。這個故事中被治癒的病人是伯多祿的岳母,透過這個病人與伯多祿之間的家庭關係,使這個敘述帶有「人物傳記」的特色。

  整段治癒故事的敘述非常精簡,耶穌治癒的奇蹟不是經由一個「話語」,而是一個明顯可見的行動:「耶穌上前去,握住她(伯多祿岳母)的手,扶起她來。」治癒的效果或治癒的證據是明顯的,先說明「熱症遂即離開了她」;最後還有具體可見的行動:「她就伺候他們。」

  這個簡短奇蹟故事的結尾回到敘述的起點:經文開始時說到耶穌和門徒們來到伯多祿和安德的家,明顯的是希望能夠休息,現在結尾時則報導,被治癒的婦人起身「伺候」他們,正是證明了奇蹟的實現。

耶穌的偉大能力

  馬爾谷緊接著前面「驅魔事件」之後報導這個故事,更加擴大彰顯耶穌的治癒能力。同樣的目的也表現在接下去的經文內容中,作者以「摘要」的方式綜合報導耶穌事實上治癒更多的病人(32-34)。

摘要

  「摘要性的報導」是福音中常見的文學單元,作者並沒有意圖報導所有與耶穌有關的事見,而指以綜合性的筆法報導類似的事件其實非常多。這個簡短的奇蹟摘要含有下列特徵:

  ● 人們把「所有患病和附魔的人」都帶到耶穌前。這裡顯示一個「群眾湧向耶穌」的圖像,這些患病者和附魔者代表一切需要援助的人,他們都來到耶穌跟前。

  ● 福音作者報導「耶穌治好了許多患各種病症的人」,但並沒有具體的講述到底有多少人被治癒,或者是否有什麼選擇性的原則。在此福音作者所欲強調的重點只是耶穌的圖像,祂仁慈而富於憐憫之情,接近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 馬爾谷特別凸顯了那些附魔者的角色,強調牠們認識耶穌的派遣,以及祂的特殊身份。但是,耶穌禁止牠們談論祂。事實上,耶穌所命令的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為誰若認識耶穌,必定會將這樣的知識與他人分享。經文並未解釋,為什麼耶穌禁止人們談論祂。


耶穌特殊的面貌

  接著福音開始另一個敘述單元:「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地方,在那裡祈禱。西滿和同他在一起的人都去尋找他,找到了,就向他說:『眾人都找你呢!』」這段敘述提供另一個耶穌圖像:耶穌一直是眾人的中心,祂的門徒和其他對祂感到興趣都期望永遠擁有祂,因而圍繞在祂身旁;然而,耶穌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向所有的人宣報福音。祂不會由於群眾而忽略自己的使命,所以祂告訴他們:「讓我們到別處去,到鄰近的村鎮去罷! 好叫我也在那裏宣講,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並因此而走遍加里肋亞的各個城鎮村莊,巡迴宣講,祂的宣講有驅魔奇蹟伴隨,這是天主的國業已臨近的記號(參閱:一15、27)。


綜合反省:宣講與祈禱

  從這個耶穌必須不斷巡迴向人群宣講的背景下,更讓讀者看出35節經文的特殊重要意義。透過福音敘述我們認識耶穌的宣講有特殊的權威,祂能行偉大的奇蹟,驅逐邪魔並治癒各種病症。但是,耶穌並非只是忙碌地四處巡迴宣講福音、施行奇蹟而已,祂知道自己使命的根源,明白自己特殊權威與神恩來自於天父。耶穌必須常常和天父在一起,更深的尋求天父的旨意,並由天父得到執行使命的神恩與力量,因此祂為自己尋找特殊的「荒野之地」,為了能懇切地向天父祈禱(參閱:十四36)。今日的基督徒,尤其是福傳工作者,更應以耶穌為榜樣,在祈禱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聖本篤對會士們的要求─ 工作與祈禱 ─ 其實對任何人都有效。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曾慶導神父神父(catholic.org.tw)

在今天的福音裡,我們讀到降生成人的主耶稣日夜辛苦,醫治許多患病的人。祂在葛法翁的會堂宣講,忙了一天,本來可以在西滿和安德肋家中稍作喘息,卻碰到西滿的岳母發燒不適要祂醫治。到了晚上,全鎮的人都聚在西滿家門前,把所有附魔的人都帶到祂跟前。祂忙忙碌碌卻沒有忘記祈禱,隔天清晨天未亮祂就起來,終於可以獨自在荒野與天父交談祈禱了。但過不久又被西滿等人找到,告訴他:大家都在找祢呢!而後他又到別的村莊去,甚至到加里肋亞各地宣講和驅 魔。為了他人,主耶穌用盡了祂的每一分氣力。

  主耶穌雖然用盡氣力,但他卻沒有治癒所有的人。當西滿和其他人在清晨找到祂時,祂為什麼對他們說:「我們到別處去,到鄰近的村莊去,我也應該在那裡宣講,因為這正是我來的目的。」自己所在的村莊已經有那麼多人等待他醫治,為什麼不先把他們治好,卻要跑到別的村莊去?甚至到加里肋亞各地去?究竟主耶穌降生的目的是什麼?祂,以及保祿宗徒,要 帶給芸芸眾生的「福音」究竟是什麼?

  主耶穌降來的目的,其實主要不是使芸芸眾生都脫離今世的痛苦。他宣講的是,即便在人最大的世苦裡,天主的愛一直都在。在天主上智的計劃裡,順從地接受世間無法避免的苦,將會帶來救贖和幸福。主耶穌的驅魔治病只是祂所宣講的天國來臨的一個「標記」是天國永福的「先聲」。他自己也沒有運用權能躲開痛苦和死亡,而是順服地、自願地被釘在十字架上。世人無法測度的天主的智慧和公義告訴他,也告訴我們:順從天主的旨意,接受痛苦是有價值的。在主耶穌身上,我們這些現代約伯所要尋找的痛苦的解答,有了一個嶄新的幅度:我們無須因為別無他法而不得不咬緊牙關承受,或如約伯一樣只期待今世的償報,也不必批評天主管理世界不當。痛苦是有意義的,它的最終意義能在死亡後找到,更好說,只有通過死亡才能找到。與基督一起受苦和死亡,將會同基督一起復活、 得到永福。

  西滿的岳母被治癒後,立刻起身服務他人,我們也該一樣,盡全力去解除世人的痛苦;但更要讓世人認識到,真正的救贖是在現世後的天國,在那裡不再有痛苦、眼淚和死亡。借用一位聖人的話:我們要宣講福音,在現世工作、工作再工作,直到最後一口氣,因為在天國的永恆中,我們將有很多時間休息和享樂。





2月11日-常年期第六主日

2月11日常年期第六主日經文.pdf (catholic.org.tw)




第14版-金毓偉神父講道catholicweekly.catholic.org.tw/archive/archive/Catholic Weekly_778.pdf

教宗指出,聖史馬爾谷記述說,耶穌在懇求祂治好自己病的人面前説的話並不多:“我願意,你潔净了罷!”教宗說,“耶穌總是這樣做:説的很少,言語後跟隨的是行動。那就是,祂彎下腰,舉起手,治癒”。祂不在講話或詢問中耽擱時間,而展現出的是仔細聆聽並迅速行事,最好是不引人注目。

接著,教宗表示,有時我們在那些體現出“話語嚴謹但行動慷慨”的人中發現耶穌的愛的方式,即他們不惹人注目,但樂於聆聽。如此一來,人們可以有信心的尋求幫助,且會聽到“我在此就是為你,為幫助你”這樣的答復。教宗強調,“這具體行動,在一個像我們這樣的世界,轉瞬即逝的虛擬關係似乎越來越普遍的世界中,是極其重要的”。

“愛需要具體的行動,愛需要臨在、相遇,需要給予時間和空間:不能將其簡化為華麗的詞藻、螢屏上的形象,瞬間的自拍或簡短的訊息”。

最後,教宗鼓勵信眾捫心自問,是否聆聽和照顧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具體來說,我最後一次是什麼時候去探望孤獨的人或著病患,為幫助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我改變了我的計劃,最後一次是什麼時候?”願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在愛中做好具體的準備”。……> more 教宗三鐘經:在越來越虛擬的世界中,我們以具體行動照顧他人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疾病與排斥

《馬爾谷福音》記載,與耶穌相遇的那名癩病人被同胞遺棄,因為後者害怕被傳染,以為接觸了生瘡的軀體就會變得不潔。由於遠離和拒絕,這名病人受到進一步的傷害,所以基督以「觸碰」來治癒他,幫助眾人擺脫一種扭曲的宗教觀。

「恐懼、偏見和虛假的宗教情愫:這是嚴重不公義的三大禍根、三種『心靈的癩病』,使弱小者受苦,把他當成垃圾丟棄。」

那名癩病人體驗到的排斥,今天也一再發生。「我們不要認為那些只是過去的事。我們在城市街道上遇見多少受苦的人!有多少的恐懼、偏見、表裡不一,連信徒和宣認基督信仰的人也不例外,而且這些恐懼持續不斷地傷害受苦者!」

耶穌的觸碰和治癒

那麼,要怎麼做呢?教宗指出,耶穌對那人動了憐憫的心,作出兩個舉動。首先是「觸碰」:天主子其實能「遠遠地」治癒那個人,但祂卻觸碰了癩病人的傷口。這是「天主的親近」,是「接近受苦者的愛的道路」。跟隨基督的人蒙召也去這麼做,並要「在心裡浮現有悖於親近關懷、奉獻自己的念頭時」提高警覺。

「治癒」是耶穌的第二個舉動。耶穌的「觸碰」不只是親近,更是治癒的開端。「親近是天主的風格。天主始終親近、憐憫又溫柔。我們要對此敞開」。接受耶穌的觸碰,「我們由內部、打從心底得到治癒」。「如果我們在祈禱、在朝拜中接受耶穌的觸碰,如果我們讓祂通過聖言和聖事在我們內行動,祂的觸碰就會使我們發生真正的改變讓我們從罪惡中獲得醫治,救我們脫離封閉狀態,令我們產生超乎人力所及的轉變」。

耶穌的觸碰使我們重獲新生,變得更美好:「心臟組織重新生長;創意搏動的血液再次流動,充滿了愛;過往錯誤的傷口得以癒合,各種關係的肌膚恢復健康又自然的狀態」。如此一來,我們回到「原本所有和所是的美好」。

「在耶穌的關愛下,我們重新發現為他人奉獻自我的喜樂,既沒有恐懼和偏見,也沒有那些使人麻木不仁、缺乏兄弟骨肉之情的宗教形式;我們內在重新得到去愛的力量,超越一切算計和利益考量。」……> more 教宗:為他人奉獻自己,治癒自私、偏見和不寬容的「癩病」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教宗方濟各:不能容忍戰爭地區侵犯人權的暴力行為

2月11日主日是世界病人日,教宗在三鐘經祈禱之後大聲提醒道,許多人“接受醫療的權利被剝奪,因此生命的權利也被剝奪了!”因為在烏克蘭、巴勒斯坦、以色列、緬甸和其它地區的衝突中,人們處於赤貧或在砲火中“飽受折磨”。他也邀請眾人“關懷、憐憫和溫柔”對待病人和脆弱的人。

(梵蒂岡新聞網)在戰爭地區“基本人權每天”都受到侵犯,這“無法讓人容忍”!2月11日是露德聖母瞻禮,也是世界病人日,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後大聲提醒“今天許多人醫療權利被剝奪,因此生命的權利也被剝奪了!”

教宗說:“當我們生病時,我們首先需要的是親人、醫護人員的關懷,以及在內心天主對我們的關懷。我們所有人蒙召要親近那些受苦的人,探望病人,如耶穌在福音中教導我們的。為此,我願向所有的病人或最脆弱的人表達我和整個教會的關懷之情。讓我們不要忘記天主的風格:即關懷、憐憫和溫柔。”

最後,教宗大聲指出:“弟兄姊妹們,在這世界病人日,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如今有很多人醫療的權利被剝奪,因此生命的權利也被剝奪了!我想到那些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我也想到了戰爭地區:那裡的基本人權每天都受到侵犯!這無法讓人忍受。讓我們為飽受折磨的烏克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祈禱,也為緬甸和所有遭受戰爭折磨的人們祈禱。”

鏈接網址:教宗方濟各:不能容忍戰爭地區侵犯人權的暴力行為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