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 – 乙年常年期第二主日


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着祂說:「請看,天主的羔羊!」

若望福音中,兩位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其中之一是安德肋,另一位大概是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




Catholic Weekly_775.pdf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 – 吳智勳神父 (catholic.org.tw)

本主日的福音表面上平平無奇,沒有奇跡的出現,沒有戲劇性的記載,但事實上作者有意讓讀者知道,基督徒在那裡找到最重要的經驗,他們的信仰就在那裡奠基。這個簡單的故事,啟示了基督信仰的特質。

  福音中提及的兩個門徒,大概是安德肋和若望。他們都跟隨一般猶太人皈依天主的熱潮,追隨先知洗者若翰。他們兩次聽到老師指著一個陌生人說:「看,天主的羔羊!」他們好奇想知道這個陌生人怎樣像羔羊一樣帶走人的罪,便跟在耶穌後面。信仰是由人介紹及往往加上好奇而開始的。

  耶穌轉過身來,主動地讓兩人看到祂的面孔。最吸引人的大概是一個人的面,若只看到背面,總覺美中不足。信仰是基督主動地讓人看到祂的美好。

  耶穌問他們:「你們找甚麼?」若望福音記載重要人物所說的第一句話,總是重要的,例如聖母瑪利亞的第一句話是:「他們沒有酒了」,顯示聖母總是關懷別人,注意別人的需要。耶穌的第一句話,碰到信仰最基本的問題。每個人跟隨基督總有個目的,開始大概是找些東西。

  兩門徒的回答很妙:「師傅,你住在哪裡?」表面上好像答非所問,或者耶穌的問題來得太突然,令他們不知所措,隨便拿個問題來充塞。其實,兩門徒的問題充滿玄機,作者藉此帶出信仰的基礎:寓居在基督內。

  如果兩人的答案是:「我們想求心中平安」,「我們想找生命意義」,「我們想恢復以色列王國」,可能都是一般猶太人想追求的東西。但他們的問題是:「師傅,你住在哪裡?」重點明顯地不是追求東西,而是想建立關係。問別人的住處,是想建立有持續性的關係,不想關係因告別而了結。基督徒的信仰不應停在尋找東西上,而應找到基督的住處,與祂建立深厚的關係。

  「你們來看看吧!」耶穌邀請他們,主要不是看祂住的地方,而是往祂那裡住下來。寓居在耶穌內成為基督徒信仰的特質;聖言成了血肉,就是「住在我們中間」;基督徒食基督的肉,喝祂的血,就是為「住在祂內」;基督是葡萄樹,我們是枝條,就是「住在祂內」,否則一無所能。

  寓居在基督內的經驗是如此美好,若望說是「第十時辰」,以數字顯示末世性的時刻已來臨;這個與基督住在一起的快樂經驗,使若望幾十年後仍惦念著這重要時刻。

  有了這份喜樂的寓居經驗,人自然而然要把這喜訊介紹給別人,像安德肋告訴自己的兄弟西滿:「我們找到了默西亞」,安德肋做了若翰洗者的工作,把兄弟西滿介紹給耶穌,讓耶穌注視他,邀請他,開始另一個信仰歷程。

  今日這段福音幫助我們反省自己的信仰:誰是我信仰上的若翰洗者?我的信仰是否仍在找東西的階段,抑或已經是生活「在基督內」?我的「第十時辰」來了沒有?我曾做過若翰洗者,帶領別人認識耶穌基督嗎?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 – 曾慶導神父(catholic.org.tw)

記得以前在初學院時,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常常被用來表達初學導師與初學生的關係。今天的讀經用非常生動、人性的寫法,敘述了天主召叫小撒慕爾的過程。天主若要召叫人,或要對人彰顯祂的旨意,他常是走第一步者——「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去結常存的果實」(若十五16)。

  但另一方面,天主願意把這旨意、召喚藉由另一人來傳達;在今天讀經裡,我們看到的是厄里先知的解釋和指導。天主的行動,經常透過、依賴人來完成,這不是天主的無能,而是「道成人身——聖言成了血肉」所給我們啟示的天主的做事方式:祂要人的參與。初學生走靈修路程,經驗不足,就如孩童撒慕爾一樣。初學導師就扮演厄里的角色。他要把初學生的感覺,想法加以鑑定和印證:這些感覺、想法是出自天主,還畫是出於自己的想像?是天主的聲音,還是自己的聲音?厄里的角色是初學導師的角色,也是教會訓導當局的角色。教會訓導當局的使命和功能就是印證、解釋天主的話,幫助教會成員能確切地,而不是不知所措地認識天主的聖言,按聖言去生活。

  在初學院也常用今天的福音作例子,來表達我們辨別召叫的方式。主耶穌問跟隨他的兩個門徒:「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辣彼,祢住在哪裡?」主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看了,然後就住下了。「來看看」是我們認識人並委身於人的必需過程,也是認識基督,並委身於基督的必需過程。天主邀請我們,而不是強迫我們與他同在。祂給我們的是吸引力而不是壓力。祂要我們被祂吸引,然後心甘情願地追隨祂。無限大能的天主願意尊重我們的自由,初學院是有意修道的人「去看看」的地方。教會辦的慕道班,也是讓未領洗的人「去看看」的地方。教會效法主基督,尊重人的自由,讓成年的慕道者在做信仰決定前,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然後去作一個心甘情願的基督徒;小孩領洗則是父母為孩子做決定。父母經常要為孩子做決定的。出於對子女的愛,他們把自己所知的最好的東西(有營養的食物,能治病的藥物、能給永生的信仰)給孩子,讓孩子攝取這些好的東西,在信仰的氛圍和團體中成長,而不是等孩子長大了才讓孩子自由決定要不要那些食物、藥品和信仰,那時就太遲了!但當然,孩子長大後,若真的不喜歡這父母給的教會信仰,是有自由離開教會的。
  今天福音裡伯多祿(西滿)能夠認識耶穌默西亞,是哥哥安德肋的引介。安德肋原是若翰的門徒,但因著若翰給耶穌作證——「祂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而認識了主耶穌,之後,他先去找他的弟弟西滿,對他說:「我們遇到了默西亞」並帶他到耶穌跟前,主耶穌就揀選了西滿,還給他取名為刻法——磐石。就這樣,若翰帶安德肋,安德肋帶西滿,而西滿日後成了牧放基督羊群的牧者。若翰是最好的「師傅」,能夠而且願意帶門徒認識「真理耶穌」。而安德肋也是真誠的真理追尋者。他一認識真理耶穌,便很坦然地離開師傅若翰。 這不是對師傅的「背叛」,而是服從真理的最佳例子。我們也該一樣,我們每個人該追求的是真理、天主,而不是人,甚至不是一個聖人。服從更高的真理是我們的本分。我們一旦認識並願意接受基督、天主教的信仰後,是不需要為離開過去信奉的宗教而感到內疚的。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和福音都使我們認識到:信仰來自傳承。基督降來啟示給我們的信仰是從宗徒傳下來的,是我們「領受」的,而不是我們「想像或創造」出來的。領受到源頭是「如此愛了我們,竟把自己的獨生子給了我們」的天主父。 「這聖神是你們從天主領受的」(讀經二)。我們領受了這信仰、這聖神之後,也要作厄里、作若翰、作安德肋;像父母、像慈母教會一樣把真理默西亞指給別人,用我們的身體來光榮天主(讀經二),因為我們已經成了基督的肢體。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乙年) 林思川神父 (catholic.org.tw)

經文脈絡

 禮儀年乙年第二主日的福音選讀又再次跳脫馬爾谷福音,而選自若望福音第一章35-42節,這段經文屬於一個更大的經文脈絡:「耶穌召收首批門徒」(若一35-51)。若望所報導的耶穌召收門徒的故事,和對觀福音的記載明顯地不同。對觀福音中的耶穌主動召叫門徒(參閱:谷一16-20),但在若望福音中,門徒們都是經過別人介紹而和耶穌相遇(其中只有斐理伯是唯一的例外:若一43)。這個特徵在今天的福音表現得十分清楚:先是兩位若翰的門徒經由師父的見證而跟隨耶穌,其中一人又將耶穌介紹給他的兄弟。

若翰的見證

 福音首先提到,若翰洗者向兩位門徒介紹耶穌是「天主的羔羊」,但是作者並未透露這兩位門徒的名字。從這個事件我們得知,耶穌最早期的門徒中有不少人原本是若翰的徒弟,這一點很可能符合真實歷史情況。藉著這個召叫故事,福音作者已預先暗示了,若翰洗者後來論及他和耶穌之間的關係時所說的話:「祂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三30)。

耶穌的邀請

 若翰的兩個門徒立刻跟隨了耶穌,這個跟隨的行動刻劃出一個信仰的關係:因著他人的見證而相信。耶穌轉身向他們說:「你們找什麼?」這是若望福音中的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祂所提出的問題,不只是對那兩個跟隨祂的若翰門徒所提出的,也是針對一切願意加入祂的團體的人所提出的(箴八17)。

 兩位門徒反問耶穌:「師傅,你住在那裏?」他們所詢問的當然不是耶穌的下榻之處,而是更深地指向祂的「來源」。耶穌以命令的口吻邀請他們:「你們來看看吧!」這是在阿拉美語中常見的邀請,指示出一些新的、重要的或困難的東西,需要時間仔細觀看。他們接受了邀請和耶穌一起住下,有如朋友一般(若十五14-15)。那時是「第十時辰」,大約是下午四點鐘左右,表示他們在那一天有很長的時間和耶穌在一起,與他祂深入交談並因此而認識祂。

 若望福音和對觀福音不同,並未特別強調「十二宗徒」這個概念,因此耶穌召集第一批門徒的故事表達信仰團體的聚集,這個聚集在歷史中一再地重覆發生。

安德與「愛徒」?

 直到此時讀者才知道,兩位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的其中之一名叫安德,但另一位門徒仍停留在「無名」的狀態,很可能他就是在若望福音中多次出現的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若十三23;十九26;二十2)。由於這段故事是他初次和耶穌相遇,因此當然尚不能被稱做為「愛徒」。

與家(他)人分享信仰

 安德和耶穌相處一夜之後,結果令他驚喜,相信自己「找到了默西亞」。立刻把這個發現告訴他的兄弟西滿,並領他到耶穌跟前。安德迫切地願意為這信仰作證,並且首先把這信仰分享給自己最親近的人。

 安德的行動大概反映了若望團體的福傳行動,他們認真的向每個人傳播所領受的信仰。一種以團體為對象的福傳工作,可能不是若望團體進行福傳的方式。安德宣稱「我們找到了默西亞」的話,令人想起舊約中有關智慧的教導:「誰找到我,便是找到生命」(箴八35)。

伯鐸的職務

 在若望福音中,西滿並非第一個被召叫的門徒。但是,耶穌在第一眼看見他時,便給予他伯鐸這個名字,已預示他將要得到「伯鐸的職務」。不過在此處福音並未詳細描述這個職務,而是要到福音的結尾(附錄),讀者才明瞭這個職務的含意(二一15-23)。

綜合反省

 從這段短短的福音經文,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人成為耶穌的門徒的過程:先經由他人「介紹」,接著自己「尋找」,耶穌邀請尋找者「來」到祂那裡,「看看」耶穌的生活,經由具體和耶穌「相遇」的經驗,終於「達到信仰」的肯定,最後再自發地「為信仰作證」,或被耶穌派遣去「傳揚福音」。這大概是若望團體共同的經驗,他們在比較小的團體範圍中宣傳福音,同時也準備好自己接受邀請,此二者都是必須的,其最終的的目標則是「看見基督」。

 若一35-51的經文中出現許多命令式的語氣,例如:「你跟隨我吧!」(43)或「你們來看看吧!」(39)這些命令語句其實已超越經文層面,直接對讀者說話,要求讀者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地做出回應。馬丁路德曾說:「從耶穌開始宣講,天國就因此而打開了,並且從此便一直開著,從未關閉。」基督徒不但自己努力進入天國,也有責任不斷地引人一起進入。



上主,請說!你的僕人在聽着。




Called by Name | Catholic Answers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