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常年期第31主日-他們只會說而不做





金載原神父:

十一月是天主教會的煉靈月,我們追思緬懷已亡者,為他們祈禱。

紀念亡者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希望在哪裡、我們的信德是什麼,確認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人生並不是只到這個世界,死亡不是終點而是生命的改變,在結束塵世旅程後,更是另一個新生命-永生-的開始,將來我們都要在天上相逢、共享天主的榮耀,這就是我們信仰的希望。

我們要怎麼得到永生呢?如果只是相信耶穌、把祂當成民間信仰的神明來膜拜,這不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是相信耶穌是我們的救贖、我們的希望,我們是帶著希望和信德跟隨耶穌的;跟隨耶穌、跟隨基督的人就是基督徒,跟隨耶穌要做些什麼?很簡單-「愛」,愛就是基督徒的行為,耶穌說「愛天主、愛人」;跟隨耶穌不能只停留在腦海或嘴巴而沒有行為,不能像經師和法利塞人只說不做,有些人熱忱地上教堂,離開教堂後卻說一套、做一套, 這樣有甚麼意思呢!福傳不是只叫人相信耶穌、相信天主,而是在生活中滿懷希望和喜樂、行愛德,讓人產生好奇"為什麼他們這麼喜樂、充滿愛呢?"這才是真正的基督徒。



出生猶太傳統家庭的畫家 – 夏卡爾Marc Chagall – 所繪 <The Praying Jew>
The Praying Jew |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artic.edu)

衣穗(圖中:祈禱披肩(經袍)的末端)-「你吩咐以色列子民,命他們世世代代,在自己衣邊上做上繸頭,衣邊的每個繸頭,應用紫繩繫著。這繸頭是為叫你們一看見,就想起上主的誡命, 依照遵行。」(戶十五38-39)

經匣(圖中:額頭及左手肘的方型盒子)-「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我今天吩咐你的這些話,你應牢記在心,並將這些話灌輸給你的子女。不論你住在家裡,或在路上行走,或臥或立,常應講論這些話;又該繫在你的手上,當作標記;懸在額上,當作徽號;刻在你住宅的門框上和門扇上。」(申六4-9)




福音中耶穌對門徒說到”他們(經師和法利賽人)把經文的匣子加大了,衣穗加長了",以下為(董思高聖中心)經匣及衣穗對猶太人的意義:

猶太人每一次到會堂聚會時一定會有一頂小禮帽,一件祈禱披肩,和兩個經匣。祈禱披肩的旁邊有一些的加長衣繸,加長的衣繸令他們記得上主的法律,而他們手上的經匣是用牛骨造的內有一小捲的聖經……經匣放在頭上,是將上主的聖言常記在腦中,而放在手中是要活出天主的聖言,在手上的經匣要繞手七圈,因為七是完滿的數字及紀念天主用七天創造天地。……

經匣(Mezuza)希伯來文的術語是「默組匝 Mezuza」

「默組匝」原有「門框」之意(申6:9)。但在充軍之後,「默組匝」卻有不同的意義,是指一塊長方形的小羊皮紙而言(12 × 5cm)。這塊羊皮紙被放在木、金屬或玻璃質的圓管中,在紙上書有申6:4-9及11:13-21的經文,分二十二行。紙的翻面書有「厄耳沙待」(意謂:全能者天主)。再將此紙片由左至右收捲起來,放在圓管中。思高譯本稱之為「經匣」(瑪23:5)。猶 太人將這經匣掛在門框上,凡出入房舍的人,必以手觸匣,再口親手指,以示尊敬(申6:6-9)。但後來的猶太人竟將之視為驅逐邪神惡魔的護符,更視之為猶太宗教的外在標記,且將之公開戴在額上。現今的猶太經師只在聚眾祈禱時,才佩戴「經匣」。至於申6:4-9及11:13-21,可說是自充軍以後每位猶太人天天當念的「信經」。

經袍(tallit)就是戶籍紀15:37-41中所述的祈禱披肩

上主訓示梅瑟說:「你吩咐以色列子民,命他們世世代代,在自己衣邊上做上繸頭,衣邊的每個繸頭,應用紫繩繫著。這繸頭是為叫你們一看見,就想起上主的誡命,依照遵行,免得你們隨從心中和眼目的慾望,而放縱淫亂。 這樣,你們必對我的一切誡命,懷念不忘,依照遵行;這樣在你們的天主面前,你們常是聖潔的。我上主是你們的天主,我領你們出離埃及是為作你們的天主:我上主是你們的天主。」

經袍Tallit的最獨特之處是它的四角有四個繸頭。這四個繸頭可不是普通的繸頭,它們是按照當年上主所吩咐梅瑟的樣式而製成的,至今已有大約3400多年的歷史。雖然這些繸頭表面上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它們的存在卻是帶有極大的意義。

「繸頭」的希伯來文是tzitzit ,它的希伯來文數值是600。每個繸頭都是由5個雙結和8根線組成,總共13個元素,加上600,就是613,這正象徵著上主吩咐梅瑟,要以色列百姓遵守所頒佈的「十誡」。學者們確認在拉比時代,《托辣》Torah中的法律和典章條文(包括格言、禁令、誡命、律例及規條)的總數為613條。這些誡命都是上主在西乃山向梅瑟所頒布的。這些誡命分為兩大類:1.訓令式(積極的)的誡命一共248條,可與人體骨骼的數目相應(共分為18部分)。2.禁令式(消極的)的誡命一共365條,相等於人體肌肉的數目(共分為13部分,合計613條誡命。

在每個繸頭上要紫繩繫著,這喻表以色列百姓在上主的眼中是極為尊貴的。因為 在當時,紫色是極其稀有,非常貴重。只有皇室和貴族人才能賣得起。在繸頭上用紫繩繫著來表示以色列百姓是被祝聖的、是屬神的,有天主尊貴的形象。

在舊約和耶穌時代,這帶有繸頭的衣服就是猶太人所用的祈禱披肩。這帶有繸頭的衣服,是一塊很大的長方形布,通常是由羊毛織成的,用來當做外衣每天披在身上。也用來在祈禱、讀經時,披在頭上。穿著這帶有繸頭的衣服,是為提醒自己要遵守天的法律。

網路鏈結:舍瑪(Shema)申命紀6:4以色列!你要聽 | 董思高聖經中心 (dsbiblecentre.org)



Today’s Gospel is illustrated in art by our favorite 19th-century French religious artist, James (Jacques) Tissot (1836-1902). “Malheur à vous, scribes et pharisiens” (“Woe unto You, Scribes and Pharisees”) is part of his larger “Life of Christ” series, watercolor (gouache) on paper, which he worked on from 1886-94. He had visited the Holy Land to reinforce the fidelity of his works. (The series is held by the Brooklyn Museum, though not — like this painting — on view.) It is a small painting: 10 x 6 inches.

The very layout of the painting is confrontational: Jesus versus the Pharisees. Jesus (in the characteristic white that is always Christ in Tissot) stands, right hand raised, against a crowd of about nine Pharisees, all reclining in dark colors on “chair[s] of Moses.” Jesus looks them straight in the eye. Compare that to the Pharisee closest to Jesus, almost in the middle of the painting, who averts his gaze. The other two to his right do likewise: most of the rest stare back with clear hostility. The gaze of some suggests, “Not this guy again!” If there are any guilty consciences in that crowd, it doesn’t show: while averting one’s eyes might be an unconscious sign of recognizing the problem, their facial expressions largely express more obstinance than self-examination.
The confrontation occurs in the Temple, with Jesus in the open-air portico, while the Pharisees occupy their established perches. Perhaps some of those to Jesus’ right are his disciples. Past the first column on the right, we see onlookers taking in the conflict.
The viewer’s vantage point lets him see both parties, but also causes him to ask: On which side am I?
In the next three weeks, the Church’s Gospel focus will shift to the end times: death, judgment, heaven, hell. Before we go there, however, it’s worth considering the message of today’s Gospel: Who is the man I bring before God’s judgment seat? And is what you see what you get?‘……> more Woe Unto You’: Why Jesus Confronted the Pharisees|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教宗三鐘經:可信的基督徒言行一致

教宗5日在誦念三鐘經活動中,就耶穌對經師和法利塞人說的話:“他們只說不做”進行了反思。他邀請所有人不要“表裡不一”。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11月5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省思了當天主日福音的內容。福音中說,耶穌痛斥經師和法利塞人,說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見”,愛出風頭。

教宗提到兩點:“說和做之間的距離,以及視外在比內心重要。”關於第一點,說和做之間的距離,教宗指出,耶穌痛斥以色列子民的宗教領袖的“雙重生活:他們所宣講的與所生活的不一致”。上主通過依撒意亞先知說,“這民族只在口頭上親近我,嘴唇上尊崇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表裡不一是非常危險的,需要警惕。我們也有這樣的危險。表裡不一危及我們見證的真實性,以及我們的可信性”

教宗說,我們是脆弱的,我們都知道“說和做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我們要記住這一點:不要表裡不一!對於司鐸、牧靈工作者、政治家、教師或家長來說,這條規則始終有用:就是說,你所說的、你向他人宣講的,你要首先努力生活出來。要想成為有權威的導師,首先需要成為可信的見證人”。

關於第二點,“視外在比內心重要”,教宗說,這是第一點的一個後果。“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生活,表裡、言行不一致,他們所擔憂的是,必須將自己的不一致隱藏起來,才能挽救他們的外在名聲”。於是,他們為了表現出正義而行事,為了“挽回面子”。

最後,教宗籲請信眾自我省察:“我們是否努力實踐我們所宣講的?我們在生活中口是心非嗎?我們說一套做一套嗎?”教宗說:“我們擔憂的只是我們的外在的完美體現,還是以真誠的心來我們照顧內在的生活?”

鏈接網址:教宗三鐘經:可信的基督徒言行一致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甲年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福音:瑪二三1-12)信仰團體的生活規則林思川神父

耶穌對經師和法利塞人的批評,應該不在於他們「只說不做」,而是指控他們只是外在的遵守法律,而這種行為並未將他們引入生命,反而把他們誤導成驕傲的人,只尋求自我的滿足。……「一切都是為叫人看見」,尋求人前的光榮,而非天主的讚賞。……今日教會中的各種服務人員,尤其應該面對這個基本態度作更多的自我反省、批判與悔改。……耶穌教導當時團體中的領導者(當然也包含日後各時代、各地區的領導者),應遵守的團體規則是:「你們當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瑪二三11;參閱:二十26-27)這個規則的基礎是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瑪二三12)終究而言,整部聖經活生生的信仰正是:天主貶抑高傲的人,而舉揚謙遜者(撒上二7-8;路一52)。在耶穌的教訓中,「自謙」和「服務」的思想清楚地被聯結在一起,凡是如此生活行事者,必能獲得基督和天主的王國作為報酬(瑪十九28;默三21)。……> more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實用篇「主日感恩禮」_福音講道集(甲年)- 常年期第31主日-林思川神父(catholic.org.tw)






教宗致函羅馬司鐸:我與你們同行,要警惕教權主義(2023 August 08, 14:21)

教宗方濟各近日給羅馬教區的全體司鐸寫了一封信函,表示與他們“同甘共苦”。教宗請司鐸們警惕靈性俗化和教權主義,不做主人卻做僕役。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致羅馬教區全體司鐸的信函於8月7日發表。今年一月,教宗頒布《在教會共融內》宗座憲章,藉以“重組了”他的這個教區,在教區公署內作了幾項調整。教宗寫道,這封信函是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像》前祈禱的果實,他將羅馬教區的全體司鐸託付於聖母。

“默默無聞”的司鐸職

教宗首先表達了他的一個最大憂慮,就是司鐸對他們的聖召和職務失去了愛。教宗承認,司鐸職“帶來喜樂與辛勞、希望與失望”,時常在“許多勞苦”和“不被理解”中履行。因此,教宗在信函中多次“感謝你們那些不為人知的善舉”,“感謝”那有時得不到“承認”的工作。無論如何,“我們的司鐸職並非以牧靈工作的成就來衡量”。

靈性上的俗化和教權主義

教宗表示,他希望讓司鐸們感到他與他們同甘共苦,分享“情感和實際上的共融渴望”。教宗同時強調,司鐸職最大的禍患乃是靈性上的俗化和教權主義。“天主要求我們將對抗靈性俗化的奮鬥進行到底”。

教宗援引神學家呂巴克(Henri de Lubac)對這種“使靈修淪為表面化生活方式”的危險提出的警告,指出“靈性上的俗化使我們‘只圖精神上的獲利’,成為有神聖外表、實則一味隨從俗世方式思想和行動的人“。

教宗寫道:“當我們被曇花一現的事物所吸引、滿足於平庸和墨守成規、受到權力和社會影響的誘惑,這種情況就會發生。再者,愛虛榮和自戀、教義上的僵硬和禮儀上的唯美主義,在這些形式和方式中,世俗化隱藏在宗教甚至是愛教會的表象之下,但實際上‘尋求的不是主的光榮,而是個人的光榮與舒適’(《福音的喜樂》勸諭,93號)。”

展示自己高人一等

教宗強調,這種俗化意識一旦進入牧人的心中,就“呈現一種特有的形式,即教權主義”。“我以長者之心,感到需要告訴你們,我擔心我們重新陷入教權主義;我擔心,即使我們未發覺,我們要在人前表現出自己高人一等、是有特權的人、居‘高位’,因此脫離了天主的聖潔子民”。

只注重形象和成就

教宗重申,教權主義是“一種病態”,導致人“在各種形式的權力中使用權威,不再意識到自己的兩面手法,不謙虛,而是抱持拉開距離和目中無人的態度”。教宗引用厄則克耳先知書中關於“羊奶”和“羊毛衣”的比喻(則卅四3-4),告誡“滋養自己和自己的利益、享受一種舒適和安穩生活”的危險。

“當我們只關心喝羊奶,想著自己的個人得失;當我們一味尋求穿羊毛衣,在意的是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增加成就。這時我們就失去了司鐸精神。”

以“感恩之情”來讚頌,讚嘆天主無償的愛則能幫助我們杜絕這些偏差。但“注視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每日凝視那空虛自己並為我們受屈辱直至受死的上主”,這更是一劑“日常的解毒藥”。教宗指出:“我們要做天主子民的僕役,而非主人,為弟兄姐妹洗腳,而非將他們踩在我們的腳下。”

警惕教權主義

教宗期勉司鐸們,“要警惕教權主義”。但教權主義“能涉及所有人,包括平信徒和牧靈工作者”,他們“抱著聖職的態度履行職務和神恩,以精英者的方式活出自己蒙受的召叫,封閉在自己的團體內且對外豎起圍牆,在團體的角色中產生占有慾,養成對別人傲慢和自大的態度”。

接著,教宗指出這種病態的明顯症狀:抱怨、處處皆為負面、對一切都不滿意。“如此一來,一個人被周圍的批評和憤怒氣氛所占據,而不是福音的純樸和溫良。而謙讓有禮及尊重別人則能幫助弟兄姐妹走出這無法容忍的流沙”。

“切莫氣餒!”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有許多弱點和許多不足,但“不可氣餒!”教宗勉勵羅馬教區的司鐸們,“要捲起袖子,屈膝跪下:讓我們為彼此祈求聖神,求祂幫助我們在個人生活和牧靈行動中,切莫陷入那種滿是其它事物卻沒有天主的信仰表象內,不做宗教職務的官員,而是熱情宣講福音的人,不成為‘國家的聖職人員’,而是子民的牧人”。

鏈接網址:教宗致函羅馬司鐸:我與你們同行,要警惕教權主義 –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news.va)


‘Woe Unto You’: Why Jesus Confronted the Pharisees|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cregister.com)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