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聖若望(S.Ioannes)宗徒聖使 慶日

在主的晚餐中斜依在耶穌懷裡的那一位
耶穌:「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
基督把自己的母親託付了給他,聖若望素來有「仁愛的宗徒」之稱

聖若望是耶穌所鍾愛的那位宗徒,最後晚餐時,最靠近耶穌。他是第四部福音的作者,強調耶穌的天主性。基督被懸在十字架上時,把自己的母親託付了給他。他是初期教會「柱石」之一,約於公元一百年時逝世。 進堂詠:最後晚餐時偎依主懷的,就是這位若望,得到天國隱密的,就是這位宗徒,他曾把生命之言傳遍了全球。– 感恩祭典(Ⅱ),頁(670)


12月27日 聖若望(St. John the Evangelist)

文章來源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宗徒兼聖史,主曆一零零年

文章來源:《聖人傳記》  思高聖經學會 出版

聖若望是猶太加利肋亞人,戴伯德的兒子,聖長雅各伯的胞弟,在提庇里亞湖捕魚為業。

耶穌召選了伯多祿和安德肋,看見雅各伯和若望同他們的父親正在修理魚網,就召叫他們,二人立刻離開父親,跟隨耶穌。

耶穌的十二位宗徒,相傳若望最年輕,只有他一人末死於刀劍之下。

若望被稱為「主的愛徒」。耶穌三年傳教期內,各主要事蹟,他都參加。例如耶穌顯聖容、山園祈禱,僅若望、伯多祿和雅各伯三人在場。

耶穌受難前,若望和伯多祿二人奉老師的命令,往耶路撒冷城準備巴斯卦餐。耶穌和宗徒們舉行巴斯卦餐時,若望斜倚在耶穌的胸懷。

耶穌被捕後,伯多祿和「另一位宗徒」入大司祭府探聽消息;「另一位宗徒」就是若望。

耶穌身懸苦架,聖母和若望站在十字架旁。耶穌對聖母說:「女人,看你的兒子。」又對若望說:「看,你的母親。」從那時起,若望接聖母到他家裏奉養。我們都是耶穌的弟兄,耶穌在十字架上指定若望為聖母的兒子時,若望代表著我們全體,所以我們都是聖母的兒子。

瑪利亞瑪大肋納發現耶穌聖墓的大石已移開,回去報告宗徒,若望和伯多祿二人趕去觀看。若望進了墳墓,「一看見,就相信耶穌真的復活了。」

數天後,耶穌在提庇里亞湖邊第三次向門徒顯現。吃完早餐,耶穌將教會管理權授與伯多祿,並預言伯多祿日後將為真理流血致命。耶穌和伯多祿說話時,若望在後面跟著。伯多祿就問耶穌:「主,他將來怎樣?」耶穌答道:「我如果 要他留著,直到我來,與你何干?」於是弟兄間就傳說:若望不會死。關於這一點,若望在他的福音書中,已予以駁斥道:「耶穌沒有說:他不死。耶穌只說:我如果要他留著,直到我來,與你何干?」

宗徒大事錄記載:耶穌升天後,若望和伯多祿同入聖殿,遇見一個天生的跛子。二人顯靈蹟,以耶穌的聖名命他起立;跛子一躍而起,健步如飛,與常人無異。

若望和伯多祿二人因在聖殿講道,被司祭們逮捕;他們不久就獲釋。司祭們嚴禁他們傳揚耶穌的聖道,二人答道:「在天主台前,寧服從你們,而不服從天主,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斷定吧!我們不能不把所見所聞的事,說給別人聽。」

斐理伯執事在撒瑪黎雅傳教,成績非常美滿。伯多祿和若望同往該區視察,給新教友覆手,使他們領受聖神。

保祿宗徒歸化後,赴耶路撒冷訪謁號稱「聖教柱石」的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宗徒在耶路撒冷舉行會議,討論外邦人歸化聖教,應否行割損禮,若望也出席參加。不久以後,若望由耶路撒冷啟程往小亞細亞。

根據聖依勒內的記載,伯多祿和保祿遇難後,若望在厄弗所傳教。多彌喜安皇帝迫害聖教,若望披捕,解往羅馬,投入油鍋。上主靈奇地保護若望,在沸油中毫髮無損。因此,惡黨無計可施,將若望放逐到帕特摩斯島(聖教會特在每年五月六日舉行聖若望宗徒拉丁門前受鼎鑊刑瞻禮)。

若望在帕特摩斯島充軍期內,獲得天主的特別啟示,編寫了默示錄。

主曆九六年,暴君多彌喜安逝世,若望恢復自由,重返厄弗所。他著手編寫了第四部福音書。若望編寫福音的目的,他在福音第貳拾章已寫得很明白:「這些事記錄下來,為了使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聖子,並使你們信了祂,賴祂 的名字而得到生命。」若望福音的取材和結構,和其他三部福音不同。他以神學的觀點講論基督的生活和言行,意義深奧,聖教會各大神學家如聖奧斯定、聖多瑪斯、聖文德,在許多神學問題,均參考若望福音,引伸發揮。

除福音和默示錄外,若望寫了三封書信。他的一切著作,以耶穌天主的聖愛為中心,號召教友以愛還愛,彼此相親相愛。

若望對異端邪說,全力駁斥。厄諾斯弟派異端的首腦山倫多在某屋,若望羞與為伍,不肯入內。

若望將某地一個青年托主教照管。那青年寄寓主教府,學習教理,領洗入教。其後誤交惡友,落草為盜。過了一個時期,若望回到那裏,對主教道:「我過去托你保管的財寶,現在何處?」主教以為若望講的是物質的財寶,瞠目不知所對。若望道:「你不記得我以前將一個青年交給你保管嗎?」主教道:「那人已經死了。」若望急忙問道:「患什麼病死的?」主教道:「他的靈魂已經死了。現在 他成了強盜,打家劫舍,橫行不法。」

若望聽了,立刻要了一匹馬,騎馬上山,找覓亡羊。到了山上,匪黨將他逮捕。若望請他們帶著去見首領(即若望勸化的青年)。青年一見若望,羞愧交並,拔足飛逃。若望在後面追趕,高呼道:「我兒,你為什麼看見你的老父就逃走了?我身邊沒有武器,你放心好了。現在你還來得及改過。我願意在天主台前,代你負責說情;我願意為了你獻出我的生命。我是基督派來的。」

青年聽了,天良發現,淚加泉湧。若望等到那青年悔罪改過,重投聖教的懷抱後,方才離城他往。

根據聖格肋孟的記載,若望暮年,體力衰弱,不良於行。厄弗所的教友抬他到聖堂。他每次向教徒講道,都說這一句話:「我親愛的子女們,你們應當彼此相親相愛。」人們問他:為什麼常常說這一句話?若望道:「這是主的誡命,你們一定要守好這條誡命。」

若望於主曆一零零年逝世,享壽九十四歲。


12月27日 聖若望宗徒(St. John the Apostle)

文章來源:《聖人傳記》  思高聖經學會 出版

12月27日 聖若望宗徒-1召喚的是天主,回應的是人。關於若望與他兄弟雅各伯的蒙召,福音中的記載相當簡潔:就僅是單純地隨著伯多祿與安德肋回應耶穌的召叫而已──耶穌一召喚,他們即跟隨。他們答覆召叫的絕對性,在福音中很清楚地被記載了下來:「那時候,耶穌往前行看見了另外兩個兄弟: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親載伯德修理他們的網,就召叫了他們。他們也立刻捨下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祂。」(瑪四21-22)
為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這三位「前漁夫」而言,與耶穌的特殊友誼,成了他們信德的賞報:因為唯有他們享有特權,能參與耶穌顯聖容(瑪十七1-13)、復活雅依洛之女(谷五2121-43)和山園痛苦祈禱(瑪二六36)中的場合。然而,若望與主的關係卻似乎更加特殊。傳統將第四部福音歸於這位宗徒的名下,然而,現今的聖經學者卻普遍認為:若望宗徒與第四部福音的作者應非同一人。
若望福音的作者稱他為「耶穌所愛的門徒」(參閱若十三23;十九26;二十2),是在最後晚餐中斜依在耶穌懷裡的那一位;他還是站在耶穌的十架旁,享有照顧聖母殊榮的那一位門徒「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若十九26b-27)。
因著福音本身的深度,後人以四聖獸中的老鷹作為若望神學的象徵,因為他的福音就如老鷹一樣,在其他聖史無法迄及的領域中翱翔著。然而,即便如此,這部福音還是為我們揭露了一些極為人性的片段:如耶穌曾給雅各伯與若望一個別名叫「雷霆之子」,儘管我們很難知道它的確切意含,但從以下二個事件中可找到一些線索。12月27日聖若望宗徒-2
首先,瑪竇福音告訴我們,這二位兄弟要求能在耶穌的光榮中立座於其左右。當耶穌問他們,他們能否喝祂必須飲的苦杯、領受祂必須承受的痛苦之洗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能」。於是耶穌回答他們確實該分享祂的苦杯,然而設座在其左右則不是祂能給的,而是天父願給誰保留,就給誰的。福音描述,其它宗徒們便極為惱怒這對兄弟。耶穌藉此機會教導宗徒們「權威」的真正本質:「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二十27-28)
另一場合則是,這二位「雷霆之子」因撒瑪黎雅人不願接待取道該城而前往耶京的耶穌,於是要求耶穌准許他們召喚天火焚毀該城。然而,耶穌的回應卻是「轉過身來斥責他們」(路九51-55)。
在第一個復活節的早晨,瑪麗亞瑪達肋納「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祂放在哪裡』。」(若二十2)若望在福音中回憶,或許還帶著微笑說道:「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若二十4b)他並未進入,而僅是在墓口等候伯多祿,好讓他先進去。「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若二十8)。
耶穌復活後,伯多祿治好胎生瘸子的這一偉大奇蹟發生時,若望是與伯多祿在一起的,這也使得他們同時被捕入監。或許,《宗徒大事錄》裡的文字,最能說明他們所經歷的「復活」神祕經驗:「他們看到伯多祿和若望的膽量,並曉得他們是沒讀過書的平常人,就十分驚訝;他們既認出他們是同耶穌在一起的…。」(宗四13) 
12月27日聖若望宗徒-3   聖史寫了一部偉大的福音,三篇書信以及一本《默示錄》。他的福音是一本非常個人化的記載,但卻在耶穌還在世上的事蹟中,即已看出光榮與神性的耶穌了;在若望的記載裡,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講的話,就好似祂已是身在天國一樣。因此,我們可以說:《若望福音》是一部描述耶穌光榮的福音。
在耶穌受難的時刻,唯獨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沒有捨棄主,且還與聖母忠信地陪伴在耶穌的苦架之旁。若望晚年大多是在耶路撒冷與厄弗所中度過的,並在小亞細亞建立了許多教會。傳統說,多米仙(Dometian)在位時,聖人曾被丟入滾燙的油鍋之中,但出來時卻毫髮無傷,因此被流放到巴特摩島上一年。當時,他是唯一僅存在世的宗徒,最後約於主後一百年時逝世於厄弗所。
聖若望素來有「仁愛的宗徒」之稱,這德行是從不斷琢磨耶穌的言行中習得的。按照聖傳的記載,當若望準備離世之時,他被帶到厄弗所教會的會眾之中,逝世前對眾人留下的唯一勸勉是:「孩子們,要彼此相愛!」
以上內容出處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達文西的 「最後晚餐」圖(The Last Supper) 以下文章出處 輔神禮儀研究中心-聖藝

最後的晚餐 1495 ~ 1497濕壁畫, 460 x 880 cm

說到「最後的晚餐」,大家自然會聯想到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義大利藝術大師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繪的「最後晚餐圖」。這幅圖像之所以傳世不朽,實因非常傳神的苗繪出每一位耶穌門徒的特質和個性。但是,您知道這畫中的十二位門徒,誰是誰嗎?就讓我們為您一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