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

19世紀畫的舊聖伯多祿大殿,這大約是1450年的景象。
聖伯多祿大殿正門面圖:刊於1620年左右出版的書中
今日的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與廣場(照片擷取自google map)
永恒之城羅馬

轉載自梵諦岡廣播電台

談歷史能產生鑑古知今的作用,談天主教會歷史可以略為知道初世紀、中世紀、乃至十九世紀教會和教友的信仰生活狀況,進而曉得作個基督信徒的內容是甚麼,意義又何在。(摘自內文)

梵諦岡廣播電台 – 教會史

上冊 目次 

第一章 天主教的誕生

一: 天主教的誕生
二: 天主教傳遍羅馬帝國
三: 天主教第一世紀生活的概結
四: 羅馬帝國為福音鋪路
五: 基督福音滿足了羅馬帝國的精神需要
六: 羅馬帝國與基督的福音

第二章 基督信徒生活在不了解他們的世界中(第一至第三世紀)

七: 不被初世紀羅馬帝國所了解的基督信徒
八: 基督信徒對羅馬帝國誹謗者的答覆
九: 公元第一、第二世紀基督信徒所受的迫害
十: 羅馬帝國第三世紀和最後對基督信徒的迫害

第三章 初世紀的基督信徒(第一至第三世紀)

十一: 初世紀基督信徒的信仰生活
十二: 初世紀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主要部分
十三: 初世紀教會職務的形成與演變
十四: 分佈羅馬帝國全境的教會遭到分裂的威脅
十五: 天主教神學的緣起

第四章 信仰基督的帝國中的教會(第四至第五世紀)

十六: 信仰基督的帝國的誕生
十七: 羅馬帝國信仰基督的皇帝
十八: 羅馬帝國宗教自由後福音對社會的影響
十九: 第四第五世紀天主教在羅馬帝國內的禮儀生活與發展
二十: 天主教隱修生活的開始

第五章 信經的形成與早期大公會議的召開(第四至第五世紀)

廿一: 亞略異端的興起
廿二: 亞略異端和尼西亞大公會議的召開
廿三: 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的召開與亞略異端危機的結束
廿四: 聶斯多略異端的產生與厄弗所大公會議的召開
廿五: 加采東大公會議的前因與後果
廿六: 地方教會的組織和彼此間的關係及羅馬主教的首席地位

第六章 教父

廿七: 教父,初世紀教會的作家
廿八: 教父,福音與文化相會的證人
廿九: 希臘教父黃金時代
三十: 拉丁教父黃金時代

第七章 中世紀初期基督信仰世界的劇變和重組(第五至十一世紀)

卅一: 天主教面對日耳曼北蠻入侵羅馬帝國的衝擊
卅二: 伊斯蘭教的興起與阿拉伯人入侵基督信仰的世界
卅三: 西方新帝國的誕生與教宗國的形成
卅四: 拜占庭帝國和斯拉夫民族中的禮儀之爭
卅五: 神聖羅馬帝國的衰微與封建制度興起後的教會
卅六: 西方拉丁教會與東方希臘教會在公元一零五四年的決裂

第八章 基督信仰:社會生活的基礎(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

卅七: 基督信仰,中古世紀教會與社會關係的基礎
卅八: 十三世紀羅馬教宗權威的登峰造極
卅九: 中世紀教會隱修生活的興盛
四十: 隱修院的信仰和民間的宗教
四十一: 中古世紀宗教生活中的神聖與凡俗
四十二: 基督信仰,中古世紀文化和藝術的啟發者

第九章 基督信仰世界的擴展、遭遇的抗議和自衛(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

四十三: 十字軍東征與傳教
四十四: 中世紀遭到抗議的教會生活
四十五: 行乞修會的誕生
四十六: 中世紀對異端的壓制

第十章 基督信仰世界的葉落與成熟(十四、十五世紀)

四十七: 世俗權威的崛起
四十八: 歷盡滄桑的教宗國:阿維尼翁的教宗
四十九: 大公會議的危機
五十:人心惶惶的中古世紀末期

天主教歷史淺談 下冊 目次 


第一章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第十五世紀末至第十六世

一:現代國家的誕生
二: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三: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四: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發跡
五:宗教改革者百家爭鳴的現象
六:加爾文在法國与瑞士的改教運動
七:歐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第二章 天主教的改革(第十六至第十七世紀)

八: 天主教人士自教會內部的改革
九: 特里騰大公會議
十: 天主教的改革与反改革
十一: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十二: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十三: 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十四: 教會內部的新衝突和新危機
十五: 楊森異端
十六: 法蘭西主義与法國誓反教的命運
十七: 寂靜主義所引發的神修問題

第三章 向全世界傳播福音(第十五至第十八世紀)

十八: 世界傳教工作向歐洲外地傳教初期的動機与狀況
十九: 殖民主義与基督信徒的良知
二十: 非洲的開教
二十一:南、北美洲的開教
二十二:聖方濟各沙勿略赴印度日本傳教
二十三:中國、中南半島和朝鮮的傳教
二十四:歐洲眼中的傳教工作及其危機

第四章 啟蒙時代與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教會(第十八世紀)

二十五:十八世紀歐洲思想變化中的教會
二十六:在啟蒙運動圍剿中掙扎的教會
二十七:誓反教與東正教的復興
二十八:法國大革命初期動蕩中的教會
二十九:法國大革命逼教會走上苦路
三十: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三十一:法國革命的遺產

第五章 歐洲與教會的重建及自由主義(1815年至1870年)

三十二:法國的君王復位與教會的復興
三十三:歐洲政局的改變與教會的新發展
三十四: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三十五:拉梅奈與”前途”報
三十六:一八四八年:法國曇花一現的興奮
三十七: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三十八: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召開

第六章 俗化現象,宗教的維護,多元主義
     (1870年至1939年間政治社會中的教會)

三十九:從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的教會
四十: 法國天主教徒與第三共和
四十一:法國走向政教分離
四十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教會
四十三: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四十四:天主教與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四十五:天主教與德國納粹主義
四十六:天主教與無神共產主義

第七章 普世性的基督信仰(1800年至1940年)

四十七: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四十八:十九世紀傳教工作的籌劃
四十九:十九世紀的傳教工作與殖民主義
五十: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五十一: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東方傳教
五十二: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五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傳教工作

第八章 現代化的負擔:面對經濟社會、當代思潮和教派林立的基督徒

五十四:教會面對的新挑戰
五十五:十九世紀的父勸主義與改革思想
五十六:天主教社會思想的誕生
五十七:天主教傳統面對現代思潮的挑戰
五十八:現代主義者的危機
五十九:教會對現代主義的譴責與修和
六十: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東正教與誓反教
六十一:非天主教基督信徒大公合一運動的誕生
六十二:天主教內部大公合一運動的困難

第九章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39年至1958年)

六十三:大戰給基督信徒帶來的災難
六十四:庇護十二世教宗在戰爭中的緘默
六十五:戰爭使教會反省並趨於成熟
六十六:大戰結束與冷戰期間的歐洲教會
六十七:西方殖民地的獨立與新興的教會
六十八:牧靈工作與神學研究的活力
六十九:大公合一運動與神學的進展和危機


第十章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會(1958年至1980年)

七十: 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
七十一:若望二十三世與梵二第一期大公會議
七十二:保祿六世續開並結束梵二大公會議
七十三:梵二大公會議的後果
七十四: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七十五:走在梵二大公會議所闢的路上
七十六:普世教會,地方教會,羅馬教會


圖片延伸閱讀 – 聖伯多祿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