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介紹


在忙碌與壓力的現代生活中,
為自己建構一座可供安憩與喘息的心靈聖殿。二○○五年,英國BBC推出了一齣別開生面的節目「修院之旅」(The Monastery),透過攝影鏡頭,真實呈現了五位如你我一般的忙碌現代人在隱修院四十天尋找心靈平靜的過程。
一九七0年代,小德蘭與一位年輕神學院學生莫里斯之間的通信公開了。莫里斯雖然接受了天主的召叫要成為司鐸,卻沒有自信能夠堅持下去,為此他向加爾默羅會請求一位修女的代禱–小德蘭正是那位被選中的代禱者。

今日的青年們並不像某些人想得那麼膚淺。他們想要知道,生命究竟是怎麼回事。
  而這本青年教理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談及我們自身的命運,使我們每一位都要深入地加以思考。
*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的世界文學經典!
  *享譽全球70年
  *世界上最好的10本書之一!
  與小王子的對話
  ‧只有用心才能看見一切,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
你知道如何開啟幸福之門嗎?古倫神父從聖經的八福中,讓我們看見「幸福是耶穌對我們的承諾」。但是,幸福並不是說,我們一直都會有「幸福快樂的感覺」。但是,如果你依照耶穌指示的八福之路來走,你就會有一個成功的生命。你會感謝上帝所賜給你的幸福。
全書可見梵谷對宗教與創作的狂熱,與十八世紀巴黎名畫家的往來的景況,精彩繽紛。梵谷從教會的傳道者變成藝術的傳道者,最後慷慨成仁,做了藝術的殉道者。

1887年7月7日,在白俄羅斯維捷布斯克,莫伊希‧塞加爾誕生在一個講意第緒語的猶太教哈西德教派家庭中。父親扎哈爾是鯡魚店的夥計,母親費加-伊塔經營雜貨舖。夏卡爾(Marc Chagall)日後將邁出大步,跨出傳統源遠流長的猶太村落,離開貧民區,開創他充滿想像的世界。「如果我們無愧地說出愛這個字,那麼生活和藝術中的每件事都可改變……真正的藝術永遠留駐於愛中」
收集各宗教、各文化及各國的趣聞軼事,幫助人們悟得真愛精髓,以及如何從自我、權威,和教育所造成的誤導中獲得解脫。作者簡介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1931-1987年)印度籍耶穌會士。其靈修觀融合基督信仰和東方生命哲學,雖以前者為依歸,卻遠超過任何宗教型態的藩籬之外。(《芥子》53其,許建德)1998年,梵蒂岡信理部部長拉辛吉樞機,即後來的教宗本篤十六世,發表了一個聲明,表示戴邁樂神父的某些說法跟教會的信仰不合,會造成傷害。要求把戴邁樂神父的書下架,或是貼上警告的標簽。(宮高德,《輔仁宗教研究》第二十期,205-231 頁)然而耶穌會亞洲各會省都挺身為戴麥樂辯護,因為戴麥樂整合亞洲的宗教思想與基督徒靈修,幫助人獲得自由,並深入到他們的祈禱生命中。由於戴麥樂已過世經年,教廷對他的批判也不再出現。

作者簡介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以創作「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道待遇而終獲生還,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其見解深銳而透徹,為心理學注入前輩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你們知道我們所謂的『末世臉』是什麼意思嗎?一個人如果臉色黯淡、形容憔悴,一副病懨懨的樣子……這人就是個『末世臉』,遲早他就會進入煤氣間,所以千萬記住:時常修臉,走路或站立都要挺直腰桿。」(頁37-38)在集中營中,過去個人的基本權力 – 自由和尊嚴被剝奪後,剩下的只有”選擇”要以什麼態度面對苦難的能力,路加福音21:28「你們要挺起身來,抬起頭來,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信仰讓基督徒經過各種苦難而非免除苦難,獲得終極的自由。教宗談神慰spiritual-consolation

阿摩特神父,聖保祿會神父1986年,波雷蒂樞機(Ugo Poletti)任命他為羅馬教區的驅魔師。/安哲羅.德西滿(Angelo De Simone義大利聖保祿會神父,神學博士)訪談紀錄

《驅魔師進擊:善與惡、愛與仇恨的爭戰》上智出版社-2022/12/16出版

「本書以訪談方式探討關乎人生的重要問題,諸如:宗教信仰對人有何益處?善真的存在嗎?為何這世界充滿邪惡?成為驅魔師要具備什麼條件?魔鬼最後的下場如何?這些主題可待讀者一窺究竟,從中洞悉舉世聞名的驅魔師阿摩特神父的思想要旨。」──吳伯仁神父(耶穌會士、神恩復興台灣共融服務團隊指導神師)

阿摩特神父認為,那些所謂的「附魔」者,其實都是背負創傷的人,他們的心靈深處有一道又大又深的傷口,原因出在他們只看到天主的誡命,卻未能體驗祂的慈愛。許多人真的覺得自己附了魔,而且他們怎樣也無法把天主當成父親看待。- 安哲羅.德西滿(Angelo De Simone)

  ,


信誼奇密親子網《猜猜我有多愛你》
「我愛你,從這裡一直到月亮,再───繞回來。」

此書榮獲 美國書商協會年度童書獎,也入選美國收錄44部二十世紀最重要圖畫書的《二十世紀童書寶典》
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冊
 
《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37個孩子的手記》
卅七個孩子的心中,從未想過以牙還牙,更不因此憤世嫉俗。雖然他們不明白引發戰爭的仇恨糾葛,卻柔順接受了人為災害的後果,就像那些毫不起眼的小草,彎低了身子,緊抓著腳下的大地,一點一滴地努力活下去。
《十二宗徒+1,再+1 》
主耶穌是偉大的教育家,祂召叫那十二人跟隨祂,十二個人有十二種性格,但是,耶穌沒有強迫他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模樣;祂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每個人按照自己本有的性格,「盡心盡力」活出本有的那個我。每個人只要好好面對天主,盡最大的可能去改變自己的不足,以活出天主的肖像,對耶穌來說就夠了。
期盼我們能效法宗徒們堅忍到底的恆心與毅力,將來面見天主的時候,祂會對我們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瑪廿五21)

大地管家之道:《願祢受頌讚》的聖經依據

作者: 斯德望.賓次(Stephen J. Binz)
 
天主看到祂認為「好」的受造界遭人類恣意破壞,何等痛心!
本書翻譯自 Stewardship of the Earth,以教宗方濟各的通諭《願祢受頌讚》為主要內容,闡述維護地球資源、保護受造物,都是人類忠於天主盟約的必要特質。人類作為大地管家,與地球其他生物和諧共處,是一種「喜樂的特權」。這一特權源自人類與天主的正確關係。唯有尊敬大自然、與地球的美互動,我們才能找到靈修的圓滿。

《沉默》 作者: 遠藤周作
反抗歷史的沈默,探索神的沈默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九日,一生為天主服務、奉獻的遠藤周作先生離開人世,回到主的身旁,家人遵奉遺言把《沉默》和《深河》放入棺中陪伴遠藤;這代表了遠藤對其文學創作的評價與總結。其實,這兩本書除了他自認為是自己的代表作之外,它們同時還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代表作。

[ 光啟文化事業 – Kuangchi Cultural Group ] — 天主教、耶穌、基督、聖神、聖母、瑪利亞、祈禱、書籍、出版社 (kcg.org.tw)
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 1915-1968),一九一五年生於法國,為著名之靈修作家,亦為詩人、小說家、教授、文學批評者、思想家;並積極倡導非暴力與國際間的和平。他對東方神祕學亦鑽研頗深,對禪宗尤有特殊興趣。
[ 光啟文化事業 – Kuangchi Cultural Group ] — 天主教、耶穌、基督、聖神、聖母、瑪利亞、祈禱、書籍、出版社 (kcg.org.tw)
自從德蕾莎姆姆去世後,世人才從她私下往來的信件裡,明白她經歷了多年心靈黑夜的磨難――極其渴望天主,但天主卻像是缺席了,沒有回應。   
什麼是心靈的黑夜?這經驗有什麼意義?   
本書作者曾與德蕾莎姆姆多次近距離接觸,並從十字若望、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本篤十六世等的作品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我們認識心靈黑夜的意義。   
這經驗不僅可能發生於宗教人士身上,也可能是人類經歷苦難時的共通處境,這有限人性所體會到的晦暗,不僅是徹底淨化根植於靈魂深處的創傷與不足,透過這內在朝向天主的旅程,也帶領我們找到未曾想像過的光明。
《天主教信什麼?不怕你問,這些信仰問題都有解》
★ 亞馬遜書店1200名讀者五顆星讚賞推薦!★ 慕道班全方位輔助教材,神父和教友最實用的教理指南!

「你們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伯前三15~16)

本書彙整大家最感興趣且容易被誤解的信仰問題,提出簡單明瞭、平易近人且大有助益的答覆。依序探討「真理與天主」、「耶穌與聖經」、「教會與聖事」、「聖人與罪人」、「道德與終向」,說明天主教信仰如何帶來平安、喜樂與永生的希望。

《平凡中的聖者瑪利亞:聖母論的歷史沿革》
聖母傳統所揭示的有關天主、我們,以及教會的象徵性真理,都遠遠超過我們在歷史中有限資訊所掌握到的。聖母敬禮已經成了天主教及正教會靈修生活和藝術的中心。她在東方聖像藝術中特別顯眼,也成就了西方藝術大師,諸如安吉利科(Fra Angelico, 1400~1455)、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波提切利(Sandre Botticelli, 1445~1510)、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等人能激勵人心的名作。她在詩畫、聖歌、教堂、修會,甚至隆重的慶節裡,也都備受尊榮。彩繪玻璃窗和雕像都在描述她的美麗;法國宏偉的主教座堂,像巴黎的沙爾德堂(Chartres in Paris)以及蘭斯的聖母堂(Notre Dame de Reims),也都是為了尊榮她而蓋起來的。她在這世界上,激發出了一些最巍峨的建築、一些最動人的詩篇,以及一些最美麗的圖畫;她也激起人們最高貴愛情和敬畏的情操。她在基督信仰藝術裡頻繁出現的造形,見證了人們對她這位天主之母的摯愛,已然超越了神學的表述。